晶晶琢雪話“雞頭”
關燈
小
中
大
近年菜市攤頭有新鮮蓮子出售,蓦然間想起已涼天氣未寒時,北平吃“老雞頭”的滋味來。跟吃過“老雞頭”朋友聊起來,無不饞涎欲滴,深具同感。“老雞頭”學名叫“芡實”,在台灣沒看見過鮮芡實,僅中藥店有幹芡實入藥。“老雞頭”雖然生長在湖沼地帶,可是在滬甯武漢一帶,還沒有見過有挑擔沿街叫賣“老雞頭”的。
北平城内泊澱極少,僅賴玉泉,一水回折,城南的金魚池,城北的積水潭,都不種植菱藕雞頭,隻有什刹海、筒子河及西郊海澱種植“老雞頭”,芳藻吐秀,紫蔓澄鮮。據說下河采收,要在拂曉之前,芡實一隔夜丹荑變色,即有苦澀之味,所以沿街叫賣都稱“‘老雞頭’剛上河喲”。
“老雞頭”外殼除了長滿短刺之外,真像母雞的頭,頂端泛綠,紫蕊吐豔。因為全身長滿利刺,小販都帶有一具小釘耙,可以釘住外皮,撕開驗看老嫩。嫩者内皮柔黃,老者内皮泛綠,不老不嫩名為“二蒼”,皮色黃中帶綠,最受大家歡迎。嫩者煮熟後一剝即開,用牛奶加糖煮熟來吃,珠蕊凝結,三漿香泛,猶勝蓮羹。老者外殼堅實,吃時須用錘敲開外殼,剝出來吃,牙口好者說是果肉若金,極富咬勁。至于二蒼子清香馥郁,甘旨柔滑,而且可以入馔。揚鎮有一道小菜叫“炒米果”,把糯米粉搓成細粒滾圓,與荠菜、火腿,成細末同炒,名為炒米果,不但宜飯而且宜粥。當年袁寒雲以“皇二子”之尊,每月都在中南海流水音舉行詩鐘雅集一次。袁的夫人劉梅真是安徽貴池人,擅制炒米果,經寒雲指點,把米果易為二蒼子程度的芡實米,果然其味甘純,勝過米果。等到散席,闵爾昌、方地山兩人獨要把這盤殘羹剩馥,打包帶回,做文章時邊看邊吃,以助文思。現在,在台灣根本看不到鮮雞頭米,求其用鮮芡實代替米果的美肴,隻有徒殷夢想了。
太陽糕
前兩天跟幾位北京朋友小酌,其中有一位突然問我,您吃過太陽糕沒有?太陽糕有點兒什麼典故?我說:“全國隻北京農曆二月初一有太陽糕賣,把白米磨成粗粉,團好塞在木頭模子裡,做成有花紋的面餅,五枚一層,頂上一層插上一隻五彩缤紛、用江米面捏的小公雞,五隻算一堂,買來祭太陽神的。所謂太陽神,實際就是明朝的最後一代皇帝思宗(崇祯)。在清人定鼎中原時,一般老百姓認為崇祯非亡國之君,死得又慘,民間懷念故君,所以托詞為太陽神做太陽糕來祭祀他。”
有一年因為吃太陽糕,跟民俗專家金受申君談到太陽糕淡而粗劣,實在難以下咽,為什麼不做得好一點。金說:“太陽糕是蒸鍋鋪小利巴們捏出來蒸的,賣了錢櫃上不入賬,是給他們剃頭洗澡的零用錢,沒糖沒油,那還能好吃得了。既然提起太陽糕,我就陪您去訪一位特殊人物,他做的太陽糕是北平獨一份兒,今天正月底,咱們現在去,可能還掰個供尖呢!”他事先也沒告訴我,特殊人物是誰。
這位特殊人物住在東直門裡羊管胡同,住的是很破舊的小四合房。經受申兄一介紹,他從懷裡掏出一張名片來給我,中間三個仿宋體字“朱煜勳”,左上角印着“明裔延恩侯”,敢情站在我面前的他就是明朝後裔第十二代襲封的一等延恩侯。他兩手都是薄面,正在蒸太陽糕準備明天祭祖呢!早年辛亥革命告成,當時優待清室的條件,有“王公世襲概仍其舊”一條,所以他仍舊挂着大清給他的一等延恩侯頭銜,每年照支歲俸八百元,每年春秋二季往昌平縣天壽山明代十三陵緻祭,還可以向小朝廷的内務府報銷點兒旅費,來貼補日常用度呢!這位延恩侯雖然衣衫破舊,可是言談舉止,倒還端莊閑适,他捏的太陽糕是帶有核桃棗泥餡兒的,比市售太陽糕約大兩倍。他尚未蒸好,所捏的朱冠鋼羽大雄雞,風采踔厲,無絲毫匠氣。凡是認識他的人,二月初一來跟他要太陽糕,他都會送一份。近年要的人少了,他也還要送出去二三十份呢!臨走他送了我們每人兩隻捏好的雄雞,我一直妥慎收藏,放在玻璃櫥内,放了兩年不裂不黴,不知他放了什麼藥劑在内。
民國十四年遜帝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避居天津,這位延恩侯居然千辛萬苦湊了幾塊錢川資,搭火車去天津張園,叩見故君,以示不忘清廷二百年對明代後裔的宏施。我當年雖然隻看見而未吃過他做的太陽糕,可是每年二月初一,這位延恩侯朱煜勳所捏的大公雞的影子,總要在我腦海裡晃蕩幾次呢!
北平城内泊澱極少,僅賴玉泉,一水回折,城南的金魚池,城北的積水潭,都不種植菱藕雞頭,隻有什刹海、筒子河及西郊海澱種植“老雞頭”,芳藻吐秀,紫蔓澄鮮。據說下河采收,要在拂曉之前,芡實一隔夜丹荑變色,即有苦澀之味,所以沿街叫賣都稱“‘老雞頭’剛上河喲”。
“老雞頭”外殼除了長滿短刺之外,真像母雞的頭,頂端泛綠,紫蕊吐豔。因為全身長滿利刺,小販都帶有一具小釘耙,可以釘住外皮,撕開驗看老嫩。嫩者内皮柔黃,老者内皮泛綠,不老不嫩名為“二蒼”,皮色黃中帶綠,最受大家歡迎。嫩者煮熟後一剝即開,用牛奶加糖煮熟來吃,珠蕊凝結,三漿香泛,猶勝蓮羹。老者外殼堅實,吃時須用錘敲開外殼,剝出來吃,牙口好者說是果肉若金,極富咬勁。至于二蒼子清香馥郁,甘旨柔滑,而且可以入馔。揚鎮有一道小菜叫“炒米果”,把糯米粉搓成細粒滾圓,與荠菜、火腿,成細末同炒,名為炒米果,不但宜飯而且宜粥。當年袁寒雲以“皇二子”之尊,每月都在中南海流水音舉行詩鐘雅集一次。袁的夫人劉梅真是安徽貴池人,擅制炒米果,經寒雲指點,把米果易為二蒼子程度的芡實米,果然其味甘純,勝過米果。等到散席,闵爾昌、方地山兩人獨要把這盤殘羹剩馥,打包帶回,做文章時邊看邊吃,以助文思。現在,在台灣根本看不到鮮雞頭米,求其用鮮芡實代替米果的美肴,隻有徒殷夢想了。
太陽糕
前兩天跟幾位北京朋友小酌,其中有一位突然問我,您吃過太陽糕沒有?太陽糕有點兒什麼典故?我說:“全國隻北京農曆二月初一有太陽糕賣,把白米磨成粗粉,團好塞在木頭模子裡,做成有花紋的面餅,五枚一層,頂上一層插上一隻五彩缤紛、用江米面捏的小公雞,五隻算一堂,買來祭太陽神的。所謂太陽神,實際就是明朝的最後一代皇帝思宗(崇祯)。在清人定鼎中原時,一般老百姓認為崇祯非亡國之君,死得又慘,民間懷念故君,所以托詞為太陽神做太陽糕來祭祀他。”
有一年因為吃太陽糕,跟民俗專家金受申君談到太陽糕淡而粗劣,實在難以下咽,為什麼不做得好一點。金說:“太陽糕是蒸鍋鋪小利巴們捏出來蒸的,賣了錢櫃上不入賬,是給他們剃頭洗澡的零用錢,沒糖沒油,那還能好吃得了。既然提起太陽糕,我就陪您去訪一位特殊人物,他做的太陽糕是北平獨一份兒,今天正月底,咱們現在去,可能還掰個供尖呢!”他事先也沒告訴我,特殊人物是誰。
這位特殊人物住在東直門裡羊管胡同,住的是很破舊的小四合房。經受申兄一介紹,他從懷裡掏出一張名片來給我,中間三個仿宋體字“朱煜勳”,左上角印着“明裔延恩侯”,敢情站在我面前的他就是明朝後裔第十二代襲封的一等延恩侯。他兩手都是薄面,正在蒸太陽糕準備明天祭祖呢!早年辛亥革命告成,當時優待清室的條件,有“王公世襲概仍其舊”一條,所以他仍舊挂着大清給他的一等延恩侯頭銜,每年照支歲俸八百元,每年春秋二季往昌平縣天壽山明代十三陵緻祭,還可以向小朝廷的内務府報銷點兒旅費,來貼補日常用度呢!這位延恩侯雖然衣衫破舊,可是言談舉止,倒還端莊閑适,他捏的太陽糕是帶有核桃棗泥餡兒的,比市售太陽糕約大兩倍。他尚未蒸好,所捏的朱冠鋼羽大雄雞,風采踔厲,無絲毫匠氣。凡是認識他的人,二月初一來跟他要太陽糕,他都會送一份。近年要的人少了,他也還要送出去二三十份呢!臨走他送了我們每人兩隻捏好的雄雞,我一直妥慎收藏,放在玻璃櫥内,放了兩年不裂不黴,不知他放了什麼藥劑在内。
民國十四年遜帝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避居天津,這位延恩侯居然千辛萬苦湊了幾塊錢川資,搭火車去天津張園,叩見故君,以示不忘清廷二百年對明代後裔的宏施。我當年雖然隻看見而未吃過他做的太陽糕,可是每年二月初一,這位延恩侯朱煜勳所捏的大公雞的影子,總要在我腦海裡晃蕩幾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