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清代之開拓

關燈
元代疆域最廣,然其藩部與治理中國之法迥殊。

    《元史·地理志》僅載中書省及行中書省所屬之路、府、州、縣,西北諸藩則附錄其地名,不能詳其建置道裡也。

     《元史·西北地附錄》,笃來帖木兒、月祖伯、不賽因三藩所轄之地,及吉利吉思、撼合納、謙州、益蘭州等處,清代考求《元史》者,據《經世大典圖》,推究其方位,證以今地,十九可信。

    學者須讀洪鈞《元史譯文證補》、屠寄《蒙兀兒史記》、丁謙《經世大典圖考》等書。

     明之疆域,殆僅得元之半,為直隸者二,為布政司者十三。

    西北各地,仍為蒙古所有,交趾布政司,立而複廢,故亦無足稱述。

    惟元、明兩朝,開辟雲、貴等省及置川、廣等土司,于中國本部亦有開拓之功。

    欲知清代之開拓者,不可不考其由來也。

     《讀史方輿紀要》(顧祖禹):“自開元之季,南诏漸強。

    天寶九載,遂有雲南之地,僭國号曰大蒙。

    貞元十年,改國号曰南诏。

    大中十三年,改稱大禮。

    光化四年,國亂,改稱大長和。

    後唐天成三年,國号大天興。

    明年,稱大義甯。

    石晉天福二年,屬于大理,宋初因之。

    自熙甯八年以後,段氏衰。

    元祐元年,高氏代立,号大中國。

    元符二年,段氏複興,号後理國。

    淳祐十二年[1],蒙古忽必烈滅大理[2]。

    元至元十三年,立雲南等處行中書省。

    元亡,其梁王把匝剌瓦爾密及段明分據其地。

    洪武十五年,讨平之,始置雲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貴州,《禹貢》荊、梁二州荒裔,自春秋以來,皆為蠻夷地。

    漢時亦為牂柯南境。

    三國時,相傳諸葛武侯封牂柯蠻酋濟火為羅甸王,國于此。

    唐時,羅羅鬼主居之。

    宋時,為羅施鬼國地。

    元于此置八番、順元等處軍民宣慰使司都元帥府,隸四川行省。

    至元二十八年,改隸湖廣行省。

    明初,以其地分隸四川、湖廣、雲南三布政司。

    洪武十五年,設貴州都指揮使司。

    永樂十一年,始建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 《明史·土司列傳》:“西南諸蠻,有虞氏之苗,商之鬼方,西南之夜郎,靡莫、卬、莋、僰、爨之屬,皆是也。

    自巴、夔以東,及湖湘嶺峤,盤踞數千裡,種類殊别。

    曆代以來,自相君長。

    ……迨明踵元故事,大為恢拓,分别司郡州縣,額以賦役,聽我驅調,而法始備。

    ……洪武初,西南夷來歸者,即用原官授之。

    其土官銜号,曰宣慰司,曰宣撫司,曰招讨司,曰安撫司,曰長官司,以勞績之多寡,分尊卑之等差。

    而府州縣之名,亦往往有之。

     清起滿洲,撫有東胡及内蒙諸部。

    入關後,奄有明代兩直隸十三布政司之地[3]。

    康熙二十二年,收台灣。

    三十六年,平外蒙古。

    乾隆二十二年,平準部,二十四年,平回部,遂合為新疆省。

    而青海、蒙古、西藏喇嘛,亦于康、雍間,先後用兵平之。

    其幅員之遼廓,遠非宋、明所及,故清代諸帝恒以此自诩。

    然屬地既多,治理匪易,或以宗教之異,或因種族之殊,雖同屬一主權,而文化之相去甚遠,雖及今日,亦尚未能齊一焉。

     清之十八省,号曰中國本部。

    以大緻言之,固可謂為漢族世居之地,其文化遠過于各屬部。

    然即此十八省中,人種錯雜,文言歧異,殆亦不可勝舉。

    西南各省之種人,曰苗,曰瑤,曰蠻,曰倮,曰仡佬,曰夷,曰土人,每種複分數種至數十種,而其單種如黎人、侗人之類,複有數十種。

    語言文字,往往與漢人殊,風俗習慣,亦都截然不同,是固不可以一概論也。

     《地理講義》(姚明煇):“我國南境居民,華夏而外,種類紛繁,色目衆多,不勝縷述。

    近人括之以苗族,古人号之曰南蠻。

    今由滇、蜀而東,曆黔、楚、兩粵,迤及閩、浙山谷中最盛。

    或襲土職,或已歸流,或守舊習,或同華化。

    總計苗之種二十有八,瑤之種十有一,蠻之種十有四,倮之種十有八,仡佬之種五,夷之種三,土人之種三;而單種則如僰人,如白人,如蒲人,如沙人,如莽人,如侗人,如黎人,如皿人,如佒人,如伶人,如伢人,如佷人,如僮人,如侬人,如仲人,如俅人,如怒人,如蠻人,如木佬,如仡兜,如土僚,如麼些,如八番,如六額子;其他則如、佯、伶、侗、瑤、僮。

    此皆《皇清職貢圖》所載,而尚有《職貢圖》所不載者也。

    ” 元征大理,而順甯、騰越之地以通;明讨思南,而石阡、黎平諸府以辟。

    有清一代,開拓土司,改為漢官者尤多。

    而至清季,猶存土司五百六十有奇[4],其未開化者多矣。

    分列如下。

     (續表) (續表) 《清季經營西康始末記》:“西康委員有得榮[5]、江卞[6]、貢覺[7]、桑昂[8]、雜瑜[9]、三岩[10]、甘孜[11]、章谷[12]、道塢[13]、瞻對[14]、爐定橋[15]等委員,皆未設縣治,姑先設征糧委員者,其奏設流官之時,均在宣統中。

    ” 各地種人,雖與漢人迥殊,然漸摩禮俗,間亦與漢人同化,清代諸書多有紀述之者。

     《黔記》(李宗昉):“宋家苗,在貴陽安順二屬,多讀書者。

    ”“水仡佬,在施秉、餘慶等屬,俱循漢禮,知法畏官。

    ”“休佬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