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關燈
年(1880),武林墨寶齋刊,82卷。

     李棠階,《李文清公日記》,北京,1915,16卷。

     李星沅,《李文恭公奏議》,同治四年(1865),芋香山館刊,22卷。

     梁啟超,《中國文化史》,飲冰室合集本,上海:中華書局,1936。

     梁廷柟,《夷氛紀聞》,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5卷。

     梁章钜,《歸田瑣記》,道光二十五年(1845)北園刊,8卷。

     梁章钜,《浪迹叢談》,道光二十七年(1847)亦園刊,11卷。

     梁章钜,《退庵随筆》,二思堂叢書本,光緒元年(1875),22卷。

     林則徐,《林文忠公政書》,林氏刊本,1876,37卷。

     劉基,《誠意伯文集》,四部叢刊影明隆慶(1572)本,20卷。

     劉廷獻,《廣陽雜記》,上海:文明書局,清代筆記叢刊本,5卷。

     龍啟瑞,《經德堂全集》,光緒四年(1878),其中《文集》6卷、《别集》2卷。

     駱秉章,《駱文忠公奏議》,光緒四年(1878),27卷,附錄1卷。

     彭元瑞,《孚惠全書》,乾隆六十年(1795)據彭氏進呈本印,64卷。

     錢泳,《履園叢話》(1870),上海:文明書局,清代筆記叢刊本,1870年據同治九年補刻本印,24卷。

     屈大均,《廣東新語》,康熙三十九年(1700),28卷。

     沈守之,《借巢筆記》,上海:人文月刊社,1936,7卷。

     沈曰霖,《粵西瑣記》。

    收入王錫祺編,《小方壺齋輿地叢鈔》,上海著易堂印,1877—1897,第七帙。

     盛康,《皇朝經世文續編》,光緒二十三年(1897),120卷。

     湯震,《危言》,光緒二十四年(1898),4卷。

     陶澍,《陶文毅公全集》,淮北刊本,道光二十年(1840),64卷,卷首卷末各1卷。

     陶宗儀,《說郛》,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重印,100卷。

     汪輝祖,《汪龍莊先生遺書》,光緒八年(1882)至十二年(1886),山東書局刊。

    包括:《病榻夢痕錄》(約1796)2卷、《夢痕餘錄》(約1807)1卷、《學治臆說》(約1793)2卷、《學治續說》(約1794)1卷、《學治說贅》(約1800)1卷、《佐治藥言》(約1786)1卷及《續佐治藥言》(約1786)1卷。

     汪士铎,《汪悔翁乙丙日記》,北京,1936,3卷。

     王韬,《弢園文錄外編》,光緒九年(1883)香海,10卷。

     王定安,《求阙齋弟子記》,光緒二年(1876),32卷。

     王慶雲,《熙朝紀政》(一名《石渠餘紀》),光緒二十四年(1898)重校刊本,6卷。

     王仁堪,《王蘇州遺書》,1933,12卷,卷首1卷。

     王世貞,《弇山堂别集》,廣雅書局刊本,100卷。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浙江書局刊本,38卷。

     王先謙,《東華錄》,光緒二十五年(1899)上海石印本,629卷。

     王先謙,《虛受堂文集》,光緒二十六年(1900)校刊,15卷。

     魏源,《古微堂内集》,淮南書局,光緒四年(1878),3卷。

     魏源,《古微堂外集》,淮南書局,光緒四年(1878),7卷。

     魏源,《聖武記》,道光二十二年(1842),14卷。

     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40卷。

     吳榮光,《吾學錄·初編》,江蘇書局重刊本,1870,24卷。

     吳汝綸,《桐城吳先生日記》,蓮池書社,1928,16卷。

     夏燮(别署江上蹇叟),《中西紀事》,同治十年(1871),24卷。

     夏燮(别署謝山居士),《粵氛紀事》,同治八年(1869),13卷。

     徐棟,《牧令書》,道光二十八年(1848),23卷。

     徐珂,《清稗類鈔》,上海:商務印書館,1917,48冊。

     許乃普,《宦海指南》(五種),鹹豐九年(1859)。

    收錄田文鏡,《州縣事例》1卷;劉衡,《庸吏庸言》2卷、《州縣須知》4卷;汪輝祖,《佐治藥言》1卷、《學治臆說》1卷;佚名,《折獄便覽》1卷。

     薛福成,《庸庵筆記》,清代筆記叢刊本,6卷。

     楊景仁,《籌濟編》,道光三年(1823)編,光緒九年(1883)武昌書局重刊,32卷。

     姚瑩,《中複堂全集》,同治六年(1867),98卷。

     葉昌熾,《緣督廬日記鈔》,民國九年(1920)上海蟫隐廬,16卷。

     葉德輝,《覺迷要錄》,光緒三十一年(1905),4卷。

     尹嘉賓,《征剿紀略》,光緒二十六年(1900),4卷。

     于寶軒,《皇朝蓄艾文編》,上海官書局,光緒二十九年(1903),80卷,目錄1卷。

     于蔭霖,《于中丞遺書》,民國十二年(1923),20卷。

     俞森,《荒政叢書》,附《常平倉考》《義倉考》《社倉考》,康熙二十九年(1690)編,宣統三年(1911)文盛書局石印本,10卷。

     俞樾,《荟蕞編》,光緒六年(1880)刻本,20卷。

     曾國藩,《曾文正公批牍》6卷、《曾文正公書劄》33卷、《曾文正公奏稿》32卷,《曾文正公全集》本,光緒二年(1876)傳忠書局。

     張德堅,《賊情彙纂》,南京:江蘇省立圖書館,1932,12卷。

     張壽镛,《皇朝掌故彙編》,光緒二十八年(1902),内編60卷,外編40卷。

     章嵚,《中華通史》,上海:商務印書館,七版,1934,5卷。

     章炳麟,《檢論》,章氏叢書本,上海:古書流通處,1924,9卷。

     趙翼,《陔餘叢考》,瓯北全集本,光緒三年(1877)重刊本,43卷。

     趙翼,《廿二史劄記》,瓯北全集本,光緒三年(1877)重刊本,36卷。

     朱壽朋,《東華續錄》,上海圖書集成公司,宣統元年(1909),220卷。

     《知新報》,光緒二十三年(1897)正月二十日澳門創刊。

     鄒弢,《三借廬筆談》(1885),上海:文明書局,清代筆記叢刊本,12卷。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光緒十六年(1890),134卷。

     (四)論文論著之部 蔡申之,《清代州縣故事》,《中和》月刊,2卷9期(1941),頁49—67;10期,頁72—95;11期,頁89—101;12期,頁100—108。

     陳高傭,《中國曆代天災人禍表》,上海國立暨南大學叢書,序于1939年,10卷。

     陳之邁,《中國政府》,上海:商務印書館,1944—1945,3冊。

     刍廠,《寄軒雜志》,北平:《中和》月刊,3卷6期(1942),頁128—132。

     稻葉岩吉(稻葉君山),《清朝全史》,但焘譯校,上海:中華書局,1924年第9版,4冊。

     傅衣淩,《太平天國時代的全國抗糧潮》,載《财政知識》,第3卷(1943),頁31—39。

     傅築夫,《中國經濟衰落之曆史的原因》,載《東方雜志》,31卷14期,頁221—228。

     胡适,《四十自述》,上海:亞東圖書館,1933。

     華崗,《太平天國革命戰争史》,上海:海燕書店,1949。

     加藤繁,《清代村鎮的定期市》,王興瑞譯,載《食貨》半月刊,第5卷(1937年1月),頁44—65。

     賈士毅,《民國财政史》,上海:商務印書館,第3版,1928,2冊。

     簡又文,《太平軍廣西首義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45。

     簡又文,《太平天國鄉治考》,《東方文化》(香港),1卷2期(1954年7月),頁249—312。

     簡又文,《太平天國雜記》一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解放社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香港:新民主出版社,1949。

     瞿兌之,《汪輝祖傳述》,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郎擎霄,《近三百年中國南部之械鬥》,載《建國月刊》(1936),3卷3期,頁1—10;4期,頁1—14;5期,頁1—12。

     李紫翔,《中國手工業之沒落過程》,載《中山文化教育館季刊》,4卷3期,頁1013—1030。

     劉世仁,《中國田賦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鈴木中正,《清末攘外運動の起源》,《史學雜志》第62編,1953年第10期,頁184—197。

     柳诒徵,《中國文化史》,南京:鐘山書局,1932,2冊。

     羅爾綱,《太平天國起義時期的人口壓力》,《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8期,頁20—80。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綱》,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考證》,上海:獨立出版社,1948。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興甯:希山書藏,1933。

     羅邕、沈祖基編,《太平天國詩文鈔》,上海:商務印書館,第3版,1935,2冊。

     毛澤東,《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産黨》,香港:新民主出版社,1949年。

     潘光旦,《明清兩代嘉興望族》,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三十六年(1947)。

     山根幸夫,《明代裡長の職責に関する一考察》,《東方學》第3輯,1952年1月,頁79—87。

     王怡柯,《農村自衛研究》,汲縣《河南村治學院同學會刊》,1932,頁32。

     王毓铨,《清末田賦與農民》,《食貨半月刊》,3卷5期(1936),頁237—248。

     聞鈞天,《中國保甲制度》,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吳文輝,《災荒下中國農村人口與經濟動态》,《中山文化教育館季刊》,4卷1期,頁43—59。

     吳文輝,《災荒與鄉村移民》,《中山文化教育館季刊》,第5卷,頁49。

     夏鼐,《太平天國前後長江各省之田賦問題》,《清華學報》5卷2期,頁409—474。

     向達等編,《太平天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第二種,上海:神州國光社,1952,8冊。

     蕭一山,《近代秘密社會史料》,北平,1935,6卷。

     蕭一山,《清代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45,1947年第3版。

     蕭一山,《清代通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1935年再版,2冊。

     蕭一山,《太平天國叢書》第一輯,南京:國立編譯館,出版年不詳。

     薛農山,《中國農民戰争之史的研究》,上海:神州國光社,1935,2冊。

     楊及玄,《鴉片戰役以後中國社會經濟轉變的動向和特征》,《東方雜志》,32卷4期,頁5—20。

     餘英時,《東漢政權之建立與士族大姓之關系》,《新亞學報》(香港),1卷2期,頁209—280。

     織田萬,《清國行政法分論》(中文版),東京:東洋印刷株式會社,1915—1918,5卷。

     朱偰,《中國财政問題》第一編,南京:國立編譯館,1933。

     松本善海,《明代における裡制の創立》,《東方學報》第12冊,1941年第1期,頁109—122。

     二、西文部分 Abel,Clark(阿裨爾).NarrativeofaJourneyintheInteriorofChina,andofaVoyagetoandfromThatCountry,1816and1817(London:Longman,Hurst,Rees,Orme,andBrown,1818). Adler,Solomon.TheChineseEconomy(NewYork:MonthlyReviewPress,1957). Adams,GeorgeBurton.ConstitutionalHistoryofEngland(1921). Altekar,AnantSadashiv.AHistoryofVillageCommunitiesinWesternIndia(UniversityofBombayEconomicSeries,No.5)(Bombay:OxfordUniversityPress,1927). Anderson,CharlesArnold,andMaryJoanBowman.TheChinesePeasant:HisPhysicalAdaptationandSocialOrganization(Mimeographed.1951). Andrews,CharlesMcLean.“TheTheoryoftheVillageCommunity,”AmericanHistoricalAssociationPapers(NewYorkandLondon),V(1891),PartsIandII,pp.45-61. Asakawa,Kanichi(朝河貫一).“NotesonVillageGovernmentinJapanafter1600,”JournaloftheAmericanOrientalSociety(Boston),XXX(1910),pp.259-300,andXXXI(1911),pp.151-216. Auber,Peter.China:AnOutlineofItsGovernment,Laws,andPolicy,andoftheBritishandForeignEmbassiesto,andIntercoursewith,ThatEmpire(London:Parbury,AllenandCo.,1834). Baber,EdwardColborne(貝德祿).“TravelsandResearchesinWesternChina,”RoyalGeographicalSociety,SupplementaryPapers(London),Vol.1(1882),PartI. Baber,EdwardColborne.“ChinainSomeofItsPhysicalandSocialAspects”(ProceedingsoftheRoyalGeographicalSociety,N.S.,V.,pp.441-458)London,1883. Baden-Powell,BadenHenry.TheIndianVillageCommunity,ExaminedwithReferencetothePhisical,EthnographicalandHistoricalConditionsoftheProvinces,ChieflyontheBasisoftheRevenue-SettlementRecordsandDistrictManuels(London,NewYork,andBombay:Longmans,GreenandCo.,1896). Baden-Powell,BadenHenry.TheOriginandGrowthofVillageCommunitiesinIndia(LondonandNewYork,1899). Ball,JamesDyer.ThingsChinese;or,NotesConnectedwithChina(4thed.NewYork:C.Scribner’sSons,1904;5thed.RevisedbyE.ChalmersWemer,London:JohnMurray,1926). Bard,Émile.ChineseLifeinTownandCountry.AdaptedandtranslatedfromLesChinoischezeuxbyHannahTwitchell(NewYorkandLondon:G.P.Putman'sSons,1905). Barnett,A.Doak(鮑大可).LocalGovernmentinSzechwan(NewYork:InstituteofCurrentWorldAffairs,1948). Barnett,A.Doak.“MassOrganizationinCommunistChina,”AnnalsoftheAmericanAcademyofPoliticalandSocialScience,ReportonChina,pp.76-78. Bell,MajorMarkS.China,BeingaMilitaryReportontheNortheasternPortionsoftheProvincesofChiliandShantung;NankingandItsApproaches;CantonandItsApproaches;etc.,TogetherwithanAccountoftheChineseCivil,Naval,andMilitaryAdministration.2vols.(Simla,1884). Boardman,EugenePowers.“ChristianInfluenceupontheIdeologyoftheTaipingRebellion,”FarEasternQuarterly(Lancaster),X(1951),pp.115-124. Boardman,EugenePowers.ChristianInfluenceUpontheIdeologyoftheTaipingRebellion,1851-1864(Madison: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1852). Bodde,Derk.“HenryA.WallaceandtheEver-NormalGranary,”FarEasternQuarterly(Lancaster),V(1946),pp.411-426. Borst-Smith,ErnestFrank.MandarinandMissionaryinCathay:theStoryofTwelveYears'StrenuousMissionaryWorkduringStirringTimes,MainlySpentinYenanfu(London:Seeley,Service&Co.,Ltd.,1917). Borton,Hugh.“PeasantUprisinginJapanofthetokugawaPriod,”TransactionsoftheAsiaticSocietyofJapan,Series2,XVI,pp.1-219(Tokyo,1938). BrandtConrad,BenjaminSchwartz(史華慈),andJohnKingFairbank(費正清).ADocumentaryHistoryofChineseCommunism(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52). Brenan,Byron(璧利南).“TheOfficeofDistrictMagistrate,”JournaloftheRoyalAsiaticSocietyofGreatBritainandIreland,NorthChinaBranch(Shanghai),N.S.,XXXII(1897-1898),pp.36-65. Brinkley,CaptainFrank.China,ItsHistory,ArtsandLiterature(BostonandTokyo:J.B.MilletCo.,1902). Broomhall,Marshall(海思波).IslaminChina:ANeglectedProblem(1910). Browne,GeorgeWaldo.China:theCountryandItsPeople(Boston:D.Estes&Co.,1901). Brunnert,H.S.andV.V.Hagelstrom,PresentDayPoliticalOrganizationofChina(Shanghai:KellyandWalsh,Ltd.,1912). Buck,JohnLossing(蔔凱).ChineseFarmEconomy:AStudyof2866Farmsin17Localitiesand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