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關燈
《文史知識》的編者說:“近來收到讀者來信,問到怎樣學習古文,要就這個題目,寫一組文章來談談。”對這個題目,有兩種談法:一是對初學古文的人談,他們對唐宋以來的古文讀起來有困難,即就讀一般的古文來談。針對《文史知識》的讀者來信要求,正适于就讀一般的古文來談。一是就已經會讀唐宋以來的古文,專就讀先秦古文來談,這就牽涉到訓诂、校勘、通假、音韻等專門學問。這裡僅就前一方面來談談,不牽涉到專門學問。就前一方面談,古人也有不少談到過的,古人談到學習古文時,往往結合寫作來談,就寫作方法說,古今文是相通的,所以在這裡不妨連帶談及。

    在談到怎樣學習古文前,先引《光明日報》1987年8月18日《北京召開漢語漢字讨論會》中的一段話:

    讨論會認為,漢字是一種先進的意音文字,它把形音義集中在一個方塊裡,表意性強,可以區别同音詞。漢字字形短,信息儲藏量大,便于快速閱讀。記錄同一内容,漢字比拼音文字所用篇幅短,這在信息日益增多的時代極為重要。與會一些代表指出,漢字的字形不直接表音,形聲字的聲旁用直音而不用拼音,這就使漢字具有了通四方通古今的優點,不同方言區的人,都可以通過漢字書寫的語言交流思想,兩千年前的古籍今人仍可讀懂。因此,漢語是世上最優秀的語言之一。

    這裡指出“漢字字形短,信息儲藏量大,便于快速閱讀”;又指出漢字具有“通古今的優點”,“兩千年前的古籍今人仍可讀懂”。這兩點都跟怎樣閱讀古文有關。就“信息儲藏量大”說,在古文中更顯得突出。古文中的一個單音詞,由于它含有各種不同的意義,在白話裡可以演化為好幾個雙音詞,說明古文中的單音詞,它的含義更為豐富。這裡指出漢字具有“通古今的優點”,這又牽涉到漢字的古今義的差别。不了解古文中單音詞含義的豐富,不了解古文中單音詞有古今義的差别,就無法閱讀古文。

    比方“一”字,就古今義說,作為數詞的“一”,古今義是相同的。作為純粹義,如《書·大禹谟》:“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作為“純粹”義的“一”,是古義;按今義,成了雙音詞“純一”。作為概括義,如《荀子·勸學》:“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一可以為法則。”作為“概括”義的“一”,是古義;按今義,成了雙音詞“一概”。作為同樣義,如《孟子·離婁下》:“其揆一也。”這是古義;按今義,成了雙音詞“同一”。作為統率義,如杜牧《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這是古義,按今義,成了雙音詞“統一”。作為專精義,如《禮·禮運》:“欲一以窮之。”這是古義;按今義,成為雙音詞“專一”。作為一朝義,如《左傳》成公二年:“蔡許之君,一失其位,不得列于諸侯。”這是古義,按今義,成為雙音詞“一朝”。作為初次義,如《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是古義,按今義,成為三音詞“第一次”。作為或者義,如《孫子·謀攻》:“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這是古義,按今義,成為雙音詞“或者”。作為究竟義,如《戰國策·齊策一》:“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這是古義,按今義,成為雙音詞“一竟”。

    這樣看來,古文中的字,信息儲藏量更大,含義更為豐富,一個單音詞有可能包括好多個白話中的雙音詞。這裡又有古義和今義的差别。因此,讀古文時,倘不熟悉古文中的一個單音詞含有好多個白話中的雙音詞的意義,根據上下文,要從好多個白話中的雙音詞中選擇合适的一個來解釋,不懂得這種選擇,不懂得古義和今義的差别,就讀不懂古文,這裡講到《立體的懂》,就古文中的一個詞,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能有不同的具體解釋,怎樣掌握這種不同的具體解釋,這是立體的懂所要解決的問題。古文中的一個詞,有的是術語,要掌握它的意義,牽涉到理論方面,如孔子講的“仁”字。怎樣掌握這個詞的理論意義,不作片面的理解,這也是立體的懂所要解決的問題。

    講到立體的懂,就離不開熟讀背誦。目前大學校内同學學的功課多,沒有時間來熟讀背誦古文,怎麼辦?再說,要死記硬背是苦事。怎麼解決熟讀背誦問題,怎麼變死記硬背的苦事為“因聲求氣”的有興味的事,這是“因聲求氣”所要讨論的。通過“因聲求氣”,來理解作品中的思想情感,進入作品,這就接觸到古人怎樣探索古文的藝術性,這就接觸到對古文的鑒賞問題,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裡提出“六觀”。結合當前的讀者,來談談今天怎樣鑒賞古文的“六觀”。再結合鑒賞,試就古文中命意、謀篇、用辭等方面可資比較的作多方面的探讨,再進而對一家古文的風格作些探讨,再歸結到作家在研究古文中的融會貫通。經過這樣的探索,想通過“因聲求氣”,達到能閱讀一般古文的目的,進一步作些研究,來探索古文的藝術性,來作對一家古文的研究。以上是針對讀者的要求的設想,一定會有不恰當和不正确處,希望得到專家和讀者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