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法倒杖 全文

關燈
之微也,斬則用之廣也。

    若不細察,遽爾投棺,則生氣受傷,子母遭挫,縱得包藏之固,終非可久之道。

    且息象用斬,其息必小,小則難以投其大;斬施于息,其茔必大,大則難以容于小。

    必極到之理能明,斯中和之義自見。

     截者,剖也。

    剖辟其生氣,生氣露于息之直。

    高若侵巅,謂之剖首;低若站麓,謂之剖足。

    是以截上恐遺下,截下恐遺上,截左恐失右,截右恐失左。

    呵氣而成,謂之一息。

    一息既成,貼于穴體。

    穴體微茫,切勿輕舉。

    斬之息,多土意;截之息,多木意。

    橫土用斬,截盡生意;直垂用截,接盡生意。

    勢不相侔,作用過迥異。

    若不細玩,遽而輕投,則體用兩傷,生氣破洩,雖有美潤之玉,恐損雕琢之手。

    大抵脈息之穴,不可雙葬。

    正謂甯失之小,莫失之大。

    此方極當。

     吊者,懸也。

    懸提其生氣,生氣直奔入于息下,上不可過高,恐漏其氣;下不可過低,恐犯其氣。

    一陰既息,諸陽來複,半在息體之足,半在息體之襯。

    氣交感而成形,形既完而成穴。

    左右自無可混,上下最宜斟酌。

    若不細用心思,則首受殺伐,足踐風寒,左右雖有纏綿,本主自難抵敵。

    大抵與粘相似,但粘乃吊之垂,吊乃粘而起,因材施用之道。

    量職官人之義,須當此處辨之。

     墜者,落也,堕落其滴露。

    生氣既完,如果脫蒂。

    上不可頂脈而扡,下不可離脈而作。

    頂不離弦,來意專一;足不離褥,生意直遂。

    息體豐盛,褥弦展轉,穴星軒昂,吐出泡脈。

    墜左則就于偏枯;墜右則入于偏駁;墜下則來而不來;墜上則止所非止。

    須審吐落之情,并依墜落之法,若有怠忽,必失本體。

    親上要退其剛硬之枯,就下要舒其呼吸之氣,高不如吊,低不如粘,是為得之。

     正者,整也。

    整肅其身體,收斂其精神。

    窟象既小,生氣初凝,過于大,未免傷其元氣之真;入于深,豈不傷其細嫩之體?損其元氣,則精神不足;壞其細嫩,則本體不完。

    古今葬者雖多,未必盡曉此法。

    是以地吉而人不吉,地美而人不美也。

    亦有上下之誤,豈無左右之偏,陰陽妙合,歸于中正之天。

    剛柔相濟,止于中正之地。

    三分損益,一理推行,自然吻合。

     求者,度也。

    量度其大之止,追求其止之真。

    窟象既大,生氣彌漫,過于大則氣流而不專;過于小則氣遊而不息。

    流而不專則度之未真;遊而不息則求之未切。

    雖見窩象,分明下穴,百無一發。

    是能求之于穴,不能求之于求也。

    亦有高低之錯,豈無淺深之差。

    一真吐露,六義均停,一見了然,五行自著。

    上不容下,下不必上,斯義得之。

     架者,加也。

    加加于木,故名曰架。

    窟象既深,下藏陰殺。

    上而畏風,故氣聚下;下而畏濕,故氣泊上。

    下上受敵,故氣凝中。

    失之于上,難免暴敗之禍;失之于下,必受陰消之患。

    故當度其乘氣之源,定其止聚之基。

    須先用木以滲其兇暴之情,然後加棺以颛其融溢之氣。

    水性就下下之陰殺,見木即消;陰殺侵上上之暴氣,遇風即散。

    生意不窮,嗣續蕃盛。

    若執夫窩不葬心之說,是未明通變之方者也。

    又有一法:破土尺餘,四角立石,架棺六合,打牆培土。

    此須玄武、高龍、虎壓乃可爾耳。

    天地玄機,由人幹運,須憑目巧,總在心靈。

     折者,裁也。

    以斤裁也,以斤裁物,故名曰折。

    窟象既淺,四顧茫然。

    立于上,須要砂水均應;立于下,須看龍虎相登。

    若無包藏,則殺乘風旺;若有風殺,則氣随風散。

    風旺則殺愈熾,氣散則殺愈侵。

    故生氣之避殺氣,猶君子之避小人,須審其出彼入此之真機,預究其參前倚後之大勢,折中其上下,分按其左右。

    深不過五,淺不失一,而折之義詳矣。

    大抵正與架相似,而正則架之深;折與求相似,而折則求之闊,同而異,異而同,少有差殊。

    則施于甲者不免施于乙,用于丙者不免用于丁,欲求福祉,恐難緻驗。

     挨者,傍也。

    傍切其生氣。

    突象既彰,陰脈單現,渺茫無際,恍惚無栖。

    無際則居止難定,無栖則捉摸難依。

    (後厥)須傍藉生生之氣,借資化化之機,上不投其急而暴氣沖和,下不受其寒而陰氣旋複,此挨之法也。

    挨與倚相似,而挨則倚之切;倚與挨各别,而倚則挨之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