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730>景嶽全書中方。

     以上四部書。

    諒業醫者必備。

    故但開藥品。

    其分量炮制加減服法。

    以及治症。

    俱未載明。

    并 内有峻利之方。

    所服不過幾厘幾粒者。

    須按方查閱。

    切勿草率臆度。

    且不遵古法。

    不惟無 效。

    反有遺誤。

    慎之。

     清燥救肺湯 經霜桑葉(三錢)杏仁(七分去皮尖炒黃)麥冬(一錢二分去心)石膏(二錢半) 人參(七分)阿膠(八分)胡麻仁(一錢炒)甘草(一錢)枇杷葉(一片去毛筋) 水一碗。

    煎六分。

    食遠服。

     進退黃連湯 川黃連(姜汁炒一錢半)幹姜(炮一錢半)人參(人乳拌蒸一錢半)桂枝(一錢)半 夏(姜制一錢半)大棗 上進法。

    用本方六味。

    不制。

    水三茶鐘。

    煎減半。

    溫服。

    退法。

    桂枝不用。

    黃連減半。

    或加肉桂五 分。

    如上制。

    煎服。

     當歸桂枝湯即桂枝湯加當歸。

     茯苓桂枝湯即桂枝湯加茯苓。

     參歸桂枝湯即桂枝湯加人參當歸。

     人參建中湯即建中湯加人參。

     參建中湯即建中湯加人參黃。

     歸建中湯即建中湯加當歸黃。

     吳萸理中湯即理中湯加吳萸。

     人參溫膽湯即溫膽湯加人參。

     黃連溫膽湯即溫膽湯加黃連。

     星附六君子湯即六君子湯加制南星白附子。

     生脈四君子湯即生脈散合四君子湯。

     生脈六味湯即生脈散合六味湯。

     養營湯即人參養營湯。

     六神湯即陳無擇六神散。

    即四君子加山藥扁豆。

     戊己湯即四君子湯加陳皮白芍。

     苓姜術桂湯隻此四味。

     五子五皮湯即五皮飲加杏仁蘇子葶苈白芥子蔔子。

     加桂理中湯即理中湯加桂。

     子和桂苓湯即子和桂苓飲。

     資生丸 人參白術(土炒)苡仁(各三兩)山楂肉神曲橘紅(各二兩)扁豆蓮肉 濃樸(各一兩)山藥茯苓麥芽芡實(各一兩半)桔梗甘草(炙)藿香(各五錢) 澤瀉川黃連白豆蔻(各三錢半) 上制為末。

    煉蜜丸每丸重二錢。

    每服一丸。

    醉飽後二丸。

    細嚼淡姜湯下。

     聚精丸 黃魚螵膠(一斤切碎蛤粉炒)沙苑蒺藜(八兩馬乳浸隔湯煮一炷香) 上為末。

    煉蜜丸。

    每服八十丸。

    白湯下。

     禹餘糧丸 蛇含石(本草名蛇黃大者三兩醋透)禹餘糧石(三兩層數多者佳醋透)鋼針砂(五兩醋透) 三物各研極細。

    配入下項藥。

     羌活川芎三棱蓬術白蔻白蒺陳皮青皮木香大茴(炒)牛膝當歸炮姜附子(炮) 肉桂(各五錢) 上制為末。

    入前藥拌勻。

    神曲糊為丸。

    如桐子大。

    食前或溫酒或白湯送下三十丸至五十 丸。

    最要忌鹽。

    一毫不可入口。

    否則病發愈甚。

    日三服。

    兼用溫和調補藥助之。

    此方又名 大針砂丸。

    此方去附子蓬術青皮加茯苓。

    葉氏名針砂丸。

     小溫中丸 白術(二兩)茯苓(一兩)陳皮(一兩)熟半夏(一兩)甘草(三錢)神曲(炒一兩) 生香附(一兩半)苦參(炒五錢)黃連(炒五錢)針砂(醋炒紅研如飛面一兩半) 為末。

    醋水各半。

    打神曲糊為丸桐子大。

    每服七八十丸。

    白術六錢陳皮一錢生姜一片煎 湯下。

    虛甚者加人參一錢。

    本方去黃連加濃樸半兩。

    忌口。

    病輕服至六七兩。

    小便長甚者 服一斤。

    小便始長。

     缪仲淳脾腎雙補丸。

     人參蓮肉(炒)山萸(烘)山藥(炒各一斤)五味子(蜜蒸)菟絲子(各一斤半) 橘紅砂仁(炒各六兩)車前子(米泔洗)巴戟肉(甘草汁煮各十二兩)肉豆蔻(十兩) 補骨脂(鹽水浸二日炒一斤) 上為末。

    煉蜜丸。

    如虛而有火者。

    或火盛肺熱者。

    去人參肉豆蔻巴戟補骨脂。

    忌羊肉羊血 阿魏丸 阿魏(七錢)鼈甲(二兩)黃廣皮枳實柴胡白術(各一兩)青皮草果 黃芩當歸茯苓(各八錢)白蔻仁(七錢)山楂(一兩)神曲(一兩)延胡水法丸。

     又方 阿魏連翹胡黃連山楂青皮山棱蓬術陳皮半夏麥芽濃樸萊菔子甘草 更衣丸 朱砂(五錢研)蘆荟(七錢研) 好酒和丸。

    每服一錢二分。

     濟生腎氣丸即八味丸加車前牛膝。

    葉氏用茯苓八兩為君。

    熟地隻用四兩。

    又薛氏濟生 丸分量不同。

     海粉丸 蛤粉栝蒌實杏仁(各一兩)廣皮紫蘇(各二兩)白術土貝母(各四兩)紫菀 (三兩)木香(五錢)煉蜜丸。

     蔥白丸 熟地(四兩)白芍當歸川楝子茯苓(各二兩)川芎枳殼濃樸青皮神曲 麥芽(各一兩半)三棱蓬術(各一兩)幹姜大茴木香(各七錢)肉桂(五錢)用 蔥白汁丸。

     又方 人參阿膠川芎當歸濃樸用蔥白汁丸。

     安胃丸 烏梅川椒附子桂枝幹姜(各一兩)黃柏(二兩)黃連(五錢)川楝子肉廣皮 青皮(各二兩)白芍(三兩)人參(量加如有邪者可勿用) 再用川椒烏梅湯法丸。

    一方無廣皮。

    有當歸細辛。

     妙香丸 巴豆(三百十五粒去皮心膜炒熟研如面)牛黃(研)龍腦(研)麝香(研)輕粉(研 各三兩)朱砂(研飛九兩)真金箔(九十片) 上各研勻。

    煉黃蠟六兩。

    入白蜜三分同煉。

    勻為丸。

    每兩作三十丸。

     海蛤丸 天冬栝蒌霜海浮石蛤粉風化硝桔梗橘紅香附竹瀝姜汁蜜丸。

     術菟丸 白術菟絲 又景嶽新方苓術菟絲丸。

     局方龍荟丸即當歸龍荟丸。

     白蒺藜丸即一味。

    用山栀湯制為丸。

    用大豆黃卷湯送下。

     禹糧石脂丸即二味為丸。

     橘術丸即二味為丸。

     真武丸即真武湯作丸。

     歸脾丸即歸脾湯料作丸。

     桑麻丸 桑葉黑芝麻蜜丸。

     浚川丸即浚川散。

     禹功丸即禹功散。

     生脈六味丸即六味丸合生脈散。

     肥兒丸景嶽全書中有四方。

     益母丸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