痫痙厥
關燈
小
中
大
周稚年痫厥。病發迅速。醒來二便自通此系陽氣拂逆。阻其靈竅。姑與清絡宣通方法。(熱邪阻竅)
犀角遠志膽星黑山栀元參菖蒲連翹竹葉心
唐(十四)面青脈濡。神呆。舌縮不伸。語寂寂然。痫症。四肢皆震。口吐涎沫。此陰風已入脾絡矣。(陰風入脾絡)
人參生術蜈蚣全蠍姜汁炒南星姜汁炒白附
某伏邪經旬。發熱不解。唇焦舌渴。暮夜神識不清。慮其邪陷心胞。有痙厥之變。(邪逼心胞)
犀角卷心竹葉鮮石菖蒲連翹元參心浙生地
又化熱液枯。
生地竹葉心丹皮元參麥冬生白芍
吳冬月伏邪。入春病自裡發。裡邪原無發散之理。更誤于禁絕水谷。徒以芩連枳樸。希圖清火消食。以退其熱。殊不知胃汁再劫。肝風掀動。變幻痙厥危。診視舌绛。鼻竅黑煤。肌膚甲錯幹燥。渴欲飲水。心中疼熱。何一非肝腎陰液之盡。引水自救。風陽内爍。躁亂如狂。皆緣醫者未曾曉得溫邪從陰。裡熱為病。清熱必以存陰為務耳。今延及一月。五液告涸。病情未為穩當。所恃童真。食谷多歲。錢氏謂幼科易虛易實。望其尚有生機而已。(熱邪傷陰肝風動)
阿膠生地天冬川石斛雞子黃元參心
又鹹潤頗安。其熱邪深入至陰之地。古雲熱深厥深。内涸若此。陰液何以上承。慮其疳蝕阻咽。故以解毒佐之。
元參心真阿膠真金汁細生地天冬銀花露
又胃未得谷。風陽再熾。入暮煩躁。防其複厥。
生地白芍麥冬金汁阿膠牡蛎金銀花露
又神識略蘇。常欲煩躁。皆是陰液受傷。肝風不息。議毓陰和陽。
生地牡蛎阿膠麥冬木瓜生白芍
又膻中熱熾。神躁舌幹。痰多咳嗆。皆火刑肺金。宜用紫雪丹一錢。
小兒痫痙厥。本屬險症。十中每死二三。奈今之患者。十中常死六七。其故何也。蓋緣醫者。不察病情。概以芩連鈎藤菖蒲橘紅等。夾金石之藥投之。以冀清火降痰而已。此醫之不善治也。而最可惡者。尤在病家之父母。失于調治。有名為愛之。實以殺之之故。何也。小兒諸症。如發熱無汗。煩躁神昏谵語之頃。或戰汗大汗将止之時。或嘔吐洩瀉之後。或痙厥漸蘇。或便久閉。而适然大便。或灌藥之後。斯時正元氣與病邪交戰之際。若能養得元氣一分。即退一分病邪。此際小兒。必有昏昏欲睡。懶于言語。氣怯神弱。身不轉動之狀。此正當養其元神。冀其邪退正複。乃病家父母。偏于此際。張惶驚恐。因其不語而呼之喚之。因其鼾睡而頻叫醒之。因其不動而搖之拍之。或因微有昏谵。而必詳诘之。或急欲以湯飲進之。或屢問其痛癢之處。哓哓不已。使其無片刻安甯。如此必輕變為重。重變為死矣。更有豪富之家。延醫數人。問候者多人。房中聚集者多人。或互談病情病狀。夜則多燃燈燭以照之。或對之哭泣不已。或信巫不信醫。祈禱疊興。舉家紛擾。此非愛之。實以殺之也。試以大人之病情體貼之。抑好安然寂靜乎。抑好喧嘩動擾乎。此理概可知也。
予曾見一孩。患暑濕初瘧。半月有餘。病勢甚重。醫者投以蒼術白虎湯。夜半發汗。至寅時身體漸涼。冷汗不止。默默倦睡。口不肯言。氣息甚微。醫雲六脈安靜。并不煩躁。此病退之象也。因戒其父母。切勿擾動。直至申時。汗止聲出。而病已霍然矣。可見無論大人與小兒諸病。總宜安然寂靜為主。其調養之法。有非筆墨所能罄者。惟在病家能細心體會。醫者能諄諄告戒。勿以餘言為迂。則幸甚。更有幼孩。發熱昏迷。手足厥冷。竅絡阻塞。哭不出聲。藥難下咽。斯時惟有請善于推拿者。可使立時蘇醒。然後再議用藥。至于治法。痫痙厥本屬三症。與大方相類。茲不重贅。(華岫雲)
徐評小兒無痫症。不必另立一門。即痙厥亦僅病中之一症耳。
犀角遠志膽星黑山栀元參菖蒲連翹竹葉心
唐(十四)面青脈濡。神呆。舌縮不伸。語寂寂然。痫症。四肢皆震。口吐涎沫。此陰風已入脾絡矣。(陰風入脾絡)
人參生術蜈蚣全蠍姜汁炒南星姜汁炒白附
某伏邪經旬。發熱不解。唇焦舌渴。暮夜神識不清。慮其邪陷心胞。有痙厥之變。(邪逼心胞)
犀角卷心竹葉鮮石菖蒲連翹元參心浙生地
又化熱液枯。
生地竹葉心丹皮元參麥冬生白芍
吳冬月伏邪。入春病自裡發。裡邪原無發散之理。更誤于禁絕水谷。徒以芩連枳樸。希圖清火消食。以退其熱。殊不知胃汁再劫。肝風掀動。變幻痙厥危。診視舌绛。鼻竅黑煤。肌膚甲錯幹燥。渴欲飲水。心中疼熱。何一非肝腎陰液之盡。引水自救。風陽内爍。躁亂如狂。皆緣醫者未曾曉得溫邪從陰。裡熱為病。清熱必以存陰為務耳。今延及一月。五液告涸。病情未為穩當。所恃童真。食谷多歲。錢氏謂幼科易虛易實。望其尚有生機而已。(熱邪傷陰肝風動)
阿膠生地天冬川石斛雞子黃元參心
又鹹潤頗安。其熱邪深入至陰之地。古雲熱深厥深。内涸若此。陰液何以上承。慮其疳蝕阻咽。故以解毒佐之。
元參心真阿膠真金汁細生地天冬銀花露
又胃未得谷。風陽再熾。入暮煩躁。防其複厥。
生地白芍麥冬金汁阿膠牡蛎金銀花露
又神識略蘇。常欲煩躁。皆是陰液受傷。肝風不息。議毓陰和陽。
生地牡蛎阿膠麥冬木瓜生白芍
又膻中熱熾。神躁舌幹。痰多咳嗆。皆火刑肺金。宜用紫雪丹一錢。
小兒痫痙厥。本屬險症。十中每死二三。奈今之患者。十中常死六七。其故何也。蓋緣醫者。不察病情。概以芩連鈎藤菖蒲橘紅等。夾金石之藥投之。以冀清火降痰而已。此醫之不善治也。而最可惡者。尤在病家之父母。失于調治。有名為愛之。實以殺之之故。何也。小兒諸症。如發熱無汗。煩躁神昏谵語之頃。或戰汗大汗将止之時。或嘔吐洩瀉之後。或痙厥漸蘇。或便久閉。而适然大便。或灌藥之後。斯時正元氣與病邪交戰之際。若能養得元氣一分。即退一分病邪。此際小兒。必有昏昏欲睡。懶于言語。氣怯神弱。身不轉動之狀。此正當養其元神。冀其邪退正複。乃病家父母。偏于此際。張惶驚恐。因其不語而呼之喚之。因其鼾睡而頻叫醒之。因其不動而搖之拍之。或因微有昏谵。而必詳诘之。或急欲以湯飲進之。或屢問其痛癢之處。哓哓不已。使其無片刻安甯。如此必輕變為重。重變為死矣。更有豪富之家。延醫數人。問候者多人。房中聚集者多人。或互談病情病狀。夜則多燃燈燭以照之。或對之哭泣不已。或信巫不信醫。祈禱疊興。舉家紛擾。此非愛之。實以殺之也。試以大人之病情體貼之。抑好安然寂靜乎。抑好喧嘩動擾乎。此理概可知也。
予曾見一孩。患暑濕初瘧。半月有餘。病勢甚重。醫者投以蒼術白虎湯。夜半發汗。至寅時身體漸涼。冷汗不止。默默倦睡。口不肯言。氣息甚微。醫雲六脈安靜。并不煩躁。此病退之象也。因戒其父母。切勿擾動。直至申時。汗止聲出。而病已霍然矣。可見無論大人與小兒諸病。總宜安然寂靜為主。其調養之法。有非筆墨所能罄者。惟在病家能細心體會。醫者能諄諄告戒。勿以餘言為迂。則幸甚。更有幼孩。發熱昏迷。手足厥冷。竅絡阻塞。哭不出聲。藥難下咽。斯時惟有請善于推拿者。可使立時蘇醒。然後再議用藥。至于治法。痫痙厥本屬三症。與大方相類。茲不重贅。(華岫雲)
徐評小兒無痫症。不必另立一門。即痙厥亦僅病中之一症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