瘕
關燈
小
中
大
鹿角霜淡苁蓉炒當歸炒小茴生杜仲茯苓用紫石英一兩煎湯。
煎藥。
蔣(四七)天癸将止之年。
小腹厥陰部位起瘕。
動則滿腹脹痛。
形堅。
或時脊巅掣痛。
必有穢痰血筋吐出。
此起于郁傷。
久則液枯氣結。
内風陽氣煩蒸。
則心熱痞結咽阻。
已屬痼疾。
治必無效。
倘腹大中滿則劇矣。
(郁傷液涸陽升痛脹) 牡蛎生地阿膠小胡麻茯苓豆皮 沈(四十)肢冷腹痛。
有形為瘕。
久瀉。
(厥陰寒滞嘔瀉) 當歸(炒黑)小茴(炒黑)上肉桂山楂(炒黑)茯苓 又冷利有瘕。
遇冷則嘔。
吳萸炒小茴延胡茯苓川楝子生香附 某脘中瘕聚。
(肝郁犯胃) 川楝子(一錢)延胡(一錢)吳萸(五分)青皮(七分)良姜(一錢)茯苓(三錢) 林脈左弦澀。
少腹攻逆。
痛即大便。
肝氣不疏。
厥陰滞積。
香附(一錢半)雞肫皮(炙一錢半)茯苓(一錢半)麥芽(一錢)香橼皮(八分)青皮(五分)炒楂肉(二錢)砂仁殼(五分) 又少腹瘕聚攻逆。
身熱。
或噫。
或濁氣下洩。
則諸恙悉舒。
惱怒病發。
厥陰肝木郁遏不疏。
顯露一斑。
川楝子(一錢)小茴(五分)生牡蛎(三錢)桂枝木(五分)生白芍(一錢)青皮(一錢) 程聚氣疝瘕。
大便不爽。
必腹中痛。
當通腑經氣分。
蔥白丸二錢五分。
紅棗湯送。
又仿朱南陽意。
以濁攻濁。
韭白根(去須五錢)兩頭尖(一百粒)炒香橘核(一錢半)小茴香(七分)金鈴子肉(一錢半) 又瘕聚已解。
用八珍丸。
加香附小茴白花益母膏丸。
某瘕聚在左脅中。
肝病。
桃仁川楝子延胡當歸橘紅香附 王(四一)瘕聚季脅。
漸加煩倦減食。
入夏土旺氣洩。
用洩少陽。
補太陰方。
(膽克脾暑傷氣) 人參茯苓炙草當歸丹皮生地鼈甲澤蘭膏 周痛久在絡。
凝聚成形。
仍屬經病。
議用河間法。
(痰氣凝結) 川楝子栝蒌皮香附汁延胡生牡蛎 又理氣豁痰。
痛止思食。
仍以前法參用。
半夏栝蒌皮香附汁生牡蛎橘紅香豉 葛(四一)用丹溪小溫中丸。
脹利自減。
知腸胃濕熱。
皆阻腑陽之流暢。
水谷之氣。
不主遊溢。
瘕屬氣聚。
為血結。
由無形釀為有形。
攻堅過急。
藥先入胃。
徒緻後天氣乏。
恐脹病必至矣。
俗有痞散成蠱之說。
可為治此病之戒律。
(濕熱結) 老韭根(生曬一兩)桃仁(一兩)生香附(一兩)炒楂肉(一兩)當歸須(一兩)山甲片(一兩)小茴香(三錢)桂枝木(三錢) 胡(二十)少腹聚瘕。
能食便不爽。
腹微脹。
(濕熱腹脹)小溫中丸。
王(二一)初病寒熱。
半年經水不來。
少腹已有瘕形。
食又減半。
當此年犯幹血勞慮。
(寒熱食減幹血勞) 焦術茯苓廣皮香附當歸南山楂白芍 夫者征也。
血食凝阻。
有形可征。
一定而不移。
瘕者假也。
髒氣結聚。
無形成假。
推之而可動。
昔有七八瘕之說。
終屬強分名目。
不若有形無形之辨為明的也。
二病在肝脾。
而胃與八脈亦與有責。
治之之法。
即從諸經。
再究其氣血之偏勝。
氣虛則補中以行氣。
氣滞則開郁以宣通。
血衰則養營以通絡。
血瘀則入絡以攻痹。
此治瘕之大略。
古方甚多。
而蔥白丸。
烏雞煎丸。
尤為神效。
瘕之外。
更有癖腸覃石瘕内疝等症。
古人論之已詳。
茲不必贅。
今參先生方案。
如營傷氣阻者。
于益營之中。
佐通洩其氣。
如絡虛則脹。
氣阻則痛者。
以辛香苦溫入絡通降。
又如肝胃兩病者。
以洩肝救胃。
肝胃脾同病者。
則扶土制木。
肝髒之氣獨郁不宣者。
辛香專治于氣。
血痹絡迸失和者。
辛香專理其血。
病由沖任擾及肝胃之逆亂者。
仍從肝胃兩經主治。
以疏降溫通。
凡此悉靈機法眼。
藥不妄投。
總之治瘕之要。
用攻法。
宜緩宜曲。
用補法。
忌澀忌呆。
上逆則想肝髒沖病之源頭。
下垂則究中氣陰邪之衰旺。
吞酸吐水。
必兼剛藥。
液枯腸結。
當祖滋營。
再辨脈象之神力。
形色之枯澤。
緻病之因由。
則治法自然無誤矣。
(龔商年) 徐評案中方論。
平正清切。
又極和潤。
無剛燥克削等弊。
但有形之疾。
多有凝結而不可破者。
古人膏丸蒸熨等法。
必不可少。
此則全未見及。
恐沉痼之疾。
斷不能除也。
煎藥。
蔣(四七)天癸将止之年。
小腹厥陰部位起瘕。
動則滿腹脹痛。
形堅。
或時脊巅掣痛。
必有穢痰血筋吐出。
此起于郁傷。
久則液枯氣結。
内風陽氣煩蒸。
則心熱痞結咽阻。
已屬痼疾。
治必無效。
倘腹大中滿則劇矣。
(郁傷液涸陽升痛脹) 牡蛎生地阿膠小胡麻茯苓豆皮 沈(四十)肢冷腹痛。
有形為瘕。
久瀉。
(厥陰寒滞嘔瀉) 當歸(炒黑)小茴(炒黑)上肉桂山楂(炒黑)茯苓 又冷利有瘕。
遇冷則嘔。
吳萸炒小茴延胡茯苓川楝子生香附 某脘中瘕聚。
(肝郁犯胃) 川楝子(一錢)延胡(一錢)吳萸(五分)青皮(七分)良姜(一錢)茯苓(三錢) 林脈左弦澀。
少腹攻逆。
痛即大便。
肝氣不疏。
厥陰滞積。
香附(一錢半)雞肫皮(炙一錢半)茯苓(一錢半)麥芽(一錢)香橼皮(八分)青皮(五分)炒楂肉(二錢)砂仁殼(五分) 又少腹瘕聚攻逆。
身熱。
或噫。
或濁氣下洩。
則諸恙悉舒。
惱怒病發。
厥陰肝木郁遏不疏。
顯露一斑。
川楝子(一錢)小茴(五分)生牡蛎(三錢)桂枝木(五分)生白芍(一錢)青皮(一錢) 程聚氣疝瘕。
大便不爽。
必腹中痛。
當通腑經氣分。
蔥白丸二錢五分。
紅棗湯送。
又仿朱南陽意。
以濁攻濁。
韭白根(去須五錢)兩頭尖(一百粒)炒香橘核(一錢半)小茴香(七分)金鈴子肉(一錢半) 又瘕聚已解。
用八珍丸。
加香附小茴白花益母膏丸。
某瘕聚在左脅中。
肝病。
桃仁川楝子延胡當歸橘紅香附 王(四一)瘕聚季脅。
漸加煩倦減食。
入夏土旺氣洩。
用洩少陽。
補太陰方。
(膽克脾暑傷氣) 人參茯苓炙草當歸丹皮生地鼈甲澤蘭膏 周痛久在絡。
凝聚成形。
仍屬經病。
議用河間法。
(痰氣凝結) 川楝子栝蒌皮香附汁延胡生牡蛎 又理氣豁痰。
痛止思食。
仍以前法參用。
半夏栝蒌皮香附汁生牡蛎橘紅香豉 葛(四一)用丹溪小溫中丸。
脹利自減。
知腸胃濕熱。
皆阻腑陽之流暢。
水谷之氣。
不主遊溢。
瘕屬氣聚。
為血結。
由無形釀為有形。
攻堅過急。
藥先入胃。
徒緻後天氣乏。
恐脹病必至矣。
俗有痞散成蠱之說。
可為治此病之戒律。
(濕熱結) 老韭根(生曬一兩)桃仁(一兩)生香附(一兩)炒楂肉(一兩)當歸須(一兩)山甲片(一兩)小茴香(三錢)桂枝木(三錢) 胡(二十)少腹聚瘕。
能食便不爽。
腹微脹。
(濕熱腹脹)小溫中丸。
王(二一)初病寒熱。
半年經水不來。
少腹已有瘕形。
食又減半。
當此年犯幹血勞慮。
(寒熱食減幹血勞) 焦術茯苓廣皮香附當歸南山楂白芍 夫者征也。
血食凝阻。
有形可征。
一定而不移。
瘕者假也。
髒氣結聚。
無形成假。
推之而可動。
昔有七八瘕之說。
終屬強分名目。
不若有形無形之辨為明的也。
二病在肝脾。
而胃與八脈亦與有責。
治之之法。
即從諸經。
再究其氣血之偏勝。
氣虛則補中以行氣。
氣滞則開郁以宣通。
血衰則養營以通絡。
血瘀則入絡以攻痹。
此治瘕之大略。
古方甚多。
而蔥白丸。
烏雞煎丸。
尤為神效。
瘕之外。
更有癖腸覃石瘕内疝等症。
古人論之已詳。
茲不必贅。
今參先生方案。
如營傷氣阻者。
于益營之中。
佐通洩其氣。
如絡虛則脹。
氣阻則痛者。
以辛香苦溫入絡通降。
又如肝胃兩病者。
以洩肝救胃。
肝胃脾同病者。
則扶土制木。
肝髒之氣獨郁不宣者。
辛香專治于氣。
血痹絡迸失和者。
辛香專理其血。
病由沖任擾及肝胃之逆亂者。
仍從肝胃兩經主治。
以疏降溫通。
凡此悉靈機法眼。
藥不妄投。
總之治瘕之要。
用攻法。
宜緩宜曲。
用補法。
忌澀忌呆。
上逆則想肝髒沖病之源頭。
下垂則究中氣陰邪之衰旺。
吞酸吐水。
必兼剛藥。
液枯腸結。
當祖滋營。
再辨脈象之神力。
形色之枯澤。
緻病之因由。
則治法自然無誤矣。
(龔商年) 徐評案中方論。
平正清切。
又極和潤。
無剛燥克削等弊。
但有形之疾。
多有凝結而不可破者。
古人膏丸蒸熨等法。
必不可少。
此則全未見及。
恐沉痼之疾。
斷不能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