瘡瘍
關燈
小
中
大
于足厥陰手陽明之界。
若濕熱不為盡驅。
藉補托以冀生機。
養賊贻害。
焉能濟事。
金石斛(五錢)槐米(一錢半)金銀花(三錢)茯苓(一錢半)晚蠶砂(二錢)寒水石(二錢) 徐營傷心辣。
納食無味。
此傷痛大虛。
當調其中。
人參歸身炒白芍木瓜熟術廣皮茯神炙草 某膿血去多。
痛猶未息。
胃傷不嗜谷。
口無味左關尺細弱無力。
正虛之着。
據理進藥。
仍宜補托。
人參熟地玉竹柏子仁歸身丹參茯神棗仁遠志 某瘍潰膿血去多。
元真大耗。
脈無力不嗜食。
惡心。
中州不振。
寐則驚惕。
神不守也。
以養營法。
人參熟術廣皮茯神炙草歸身白芍五味棗仁 某(八歲)瘍損。
能食身熱。
六味湯加青蒿節。
曹(三四)因瘍漏。
過進寒涼。
遂患腰痛。
牽引脊膂。
今晨起。
周身不得自如。
乃經脈絡脈之中。
氣血流行失暢。
久病諒非攻逐。
議兩和方法。
(瘍漏) 羚羊角當歸黃白蒺藜桂枝桑枝 顧潰瘍不合成漏。
脂液滲去。
必陽絡空隙。
内風暗動。
攻胃。
則嘔逆吞酸。
腹痛洩瀉不食。
津液不升。
舌焦黑。
不渴飲。
内外兼病。
難治之症。
人參(一錢同煎)炒烏梅肉(五分)炒黑川椒(三分)茯苓(三錢)生淡姜(五分)炒廣皮(一錢) 白芍(一錢半) 顧久損漏瘍。
胃減腹痛。
議用戊己湯意。
人參茯神白芍炙草炒菟絲子 王(四五)痛久。
屈伸不得自如。
經脈絡脈呆鈍。
氣痹血瘀。
郁蒸上熱。
旬日頻頻大便。
必有血下。
複喘促煩躁。
不饑不食。
并無寒熱汗出。
全是锢結在裡。
欲作内癰之象。
部位臍左之上。
内應乎肝。
癰者。
壅也血結必入于絡。
吐痰口氣皆臭。
内癰已見一班矣。
(肝癰) 炒桃仁新绛降香末野郁金汁紫菀冬瓜子金銀花 某臍旁紫黑。
先厥後熱。
少腹痛如刀刮。
二便皆澀。
兩足筋縮。
有腸癰之慮。
(腸癰) 老韭白兩頭尖小茴香當歸須炙山甲 某舌焦黃。
小腹堅滿。
小便不利。
兩足皆痿。
濕熱結聚。
六腑不通。
有腸癰之慮。
川楝子小茴丹皮山栀通草青蔥 某壯熱旬日。
周身筋脈牽掣。
少腹堅硬。
小便淋滴。
忽冷忽熱。
欲釀膿血。
乃腸癰為病。
仿孫真人牡丹皮大黃湯主之。
戴(十九)痔瘡下血。
濕熱居多。
今色衰微。
顯是虛寒。
無速效法則。
當補脾胃。
因痔瘡猶痛。
腫勢尚存。
佐以淡滲通腑。
(痔) 生于術生菟絲粉生象牙末生白蠟 外症本有專科。
先生并非瘍醫。
然觀其憑理立方。
已勝專科什伯矣。
惜其案無多。
法亦未備。
餘不叙述。
大凡瘍症雖發于表。
而病根則在于裡。
能明陰陽虛實寒熱。
經絡俞穴。
大症化小。
小症化無。
善于消散者。
此為上工。
其次能審明五善七惡。
循理用藥。
其刀針砭割。
手法靈活。
敷貼熏洗。
悉遵古方。
雖潰易斂。
此為中工。
更有不察症之陰陽虛實。
及因郁則營衛不和。
緻氣血凝澀。
釀成瘍症。
但知概用苦寒攻逐。
名為清火消毒。
實則敗胃戕生迨至胃氣一敗。
則變症蜂起矣。
又有藉稱以毒攻毒秘方。
類取毒藥。
合就丹丸。
随症亂投。
希冀取效于目前。
罔顧贻禍于後日。
及問其經絡部位。
症之順逆。
概屬茫然。
此殆下工之不如也。
至于外治之法。
瘍科尤當究心。
若其人好學深思。
博聞廣記。
随在留心。
一有所聞。
即筆之于書。
更能博覽醫籍。
搜采古法。
海上實有單方。
家傳豈無神秘。
其所制敷貼膏丹。
俱臨症曆試百治百驗。
能随手應效者。
即上工遇之。
亦當為之遜一籌矣。
(華玉堂) 徐評凡治病必有專家。
一切丸散外治等法。
一有不備。
即不能建愈功。
理雖同而法各别。
如欲治外症。
不可不另有一番功夫也。
若濕熱不為盡驅。
藉補托以冀生機。
養賊贻害。
焉能濟事。
金石斛(五錢)槐米(一錢半)金銀花(三錢)茯苓(一錢半)晚蠶砂(二錢)寒水石(二錢) 徐營傷心辣。
納食無味。
此傷痛大虛。
當調其中。
人參歸身炒白芍木瓜熟術廣皮茯神炙草 某膿血去多。
痛猶未息。
胃傷不嗜谷。
口無味左關尺細弱無力。
正虛之着。
據理進藥。
仍宜補托。
人參熟地玉竹柏子仁歸身丹參茯神棗仁遠志 某瘍潰膿血去多。
元真大耗。
脈無力不嗜食。
惡心。
中州不振。
寐則驚惕。
神不守也。
以養營法。
人參熟術廣皮茯神炙草歸身白芍五味棗仁 某(八歲)瘍損。
能食身熱。
六味湯加青蒿節。
曹(三四)因瘍漏。
過進寒涼。
遂患腰痛。
牽引脊膂。
今晨起。
周身不得自如。
乃經脈絡脈之中。
氣血流行失暢。
久病諒非攻逐。
議兩和方法。
(瘍漏) 羚羊角當歸黃白蒺藜桂枝桑枝 顧潰瘍不合成漏。
脂液滲去。
必陽絡空隙。
内風暗動。
攻胃。
則嘔逆吞酸。
腹痛洩瀉不食。
津液不升。
舌焦黑。
不渴飲。
内外兼病。
難治之症。
人參(一錢同煎)炒烏梅肉(五分)炒黑川椒(三分)茯苓(三錢)生淡姜(五分)炒廣皮(一錢) 白芍(一錢半) 顧久損漏瘍。
胃減腹痛。
議用戊己湯意。
人參茯神白芍炙草炒菟絲子 王(四五)痛久。
屈伸不得自如。
經脈絡脈呆鈍。
氣痹血瘀。
郁蒸上熱。
旬日頻頻大便。
必有血下。
複喘促煩躁。
不饑不食。
并無寒熱汗出。
全是锢結在裡。
欲作内癰之象。
部位臍左之上。
内應乎肝。
癰者。
壅也血結必入于絡。
吐痰口氣皆臭。
内癰已見一班矣。
(肝癰) 炒桃仁新绛降香末野郁金汁紫菀冬瓜子金銀花 某臍旁紫黑。
先厥後熱。
少腹痛如刀刮。
二便皆澀。
兩足筋縮。
有腸癰之慮。
(腸癰) 老韭白兩頭尖小茴香當歸須炙山甲 某舌焦黃。
小腹堅滿。
小便不利。
兩足皆痿。
濕熱結聚。
六腑不通。
有腸癰之慮。
川楝子小茴丹皮山栀通草青蔥 某壯熱旬日。
周身筋脈牽掣。
少腹堅硬。
小便淋滴。
忽冷忽熱。
欲釀膿血。
乃腸癰為病。
仿孫真人牡丹皮大黃湯主之。
戴(十九)痔瘡下血。
濕熱居多。
今色衰微。
顯是虛寒。
無速效法則。
當補脾胃。
因痔瘡猶痛。
腫勢尚存。
佐以淡滲通腑。
(痔) 生于術生菟絲粉生象牙末生白蠟 外症本有專科。
先生并非瘍醫。
然觀其憑理立方。
已勝專科什伯矣。
惜其案無多。
法亦未備。
餘不叙述。
大凡瘍症雖發于表。
而病根則在于裡。
能明陰陽虛實寒熱。
經絡俞穴。
大症化小。
小症化無。
善于消散者。
此為上工。
其次能審明五善七惡。
循理用藥。
其刀針砭割。
手法靈活。
敷貼熏洗。
悉遵古方。
雖潰易斂。
此為中工。
更有不察症之陰陽虛實。
及因郁則營衛不和。
緻氣血凝澀。
釀成瘍症。
但知概用苦寒攻逐。
名為清火消毒。
實則敗胃戕生迨至胃氣一敗。
則變症蜂起矣。
又有藉稱以毒攻毒秘方。
類取毒藥。
合就丹丸。
随症亂投。
希冀取效于目前。
罔顧贻禍于後日。
及問其經絡部位。
症之順逆。
概屬茫然。
此殆下工之不如也。
至于外治之法。
瘍科尤當究心。
若其人好學深思。
博聞廣記。
随在留心。
一有所聞。
即筆之于書。
更能博覽醫籍。
搜采古法。
海上實有單方。
家傳豈無神秘。
其所制敷貼膏丹。
俱臨症曆試百治百驗。
能随手應效者。
即上工遇之。
亦當為之遜一籌矣。
(華玉堂) 徐評凡治病必有專家。
一切丸散外治等法。
一有不備。
即不能建愈功。
理雖同而法各别。
如欲治外症。
不可不另有一番功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