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痛
關燈
小
中
大
人身之氣。
必左升右降。
相火寄于肝龍火起于腎并從陰發越。
本乎根蒂先虧。
内乏藏納之職司矣。
每日服東垣滋腎丸三錢。
秋石湯送。
以瀉陰中伏熱。
許(二一)痛為脈絡中氣血不和。
醫當分經别絡。
肝腎下病。
必留連及奇經八脈。
不知此旨。
宜乎無功。
(肝腎奇經脈絡不和) 鹿角霜桑寄生杞子當歸沙苑白薇川石斛生杜仲 範病後精采未複。
多言傷氣。
行走動筋。
謂之勞複。
當與甘溫。
和養氣血。
下焦痛。
肝腎素虛也。
(肝腎虛下焦痛) 人參小茴香拌炒當歸沙苑蒺藜茯神炒杞子菊花炭 經雲。
諸痛癢瘡。
皆屬于心。
夫心主君火。
自當從熱而論。
然此乃但言瘡耳。
若瘍科之或癰或疽。
則有陰有陽。
不可但執熱而論矣。
又如舉痛論中。
所言十四條。
惟熱留小腸一條。
則主乎熱。
餘皆主乎寒客。
故諸痛之症。
大凡因于寒者。
十之七八。
因于熱者。
不過十之二三而已。
如欲辨其寒熱。
但審其痛處。
或喜寒惡熱。
或喜熱惡寒。
斯可得其情矣。
至于氣血虛實之治。
古人總以一通字立法。
已屬盡善。
此通字。
勿誤認為攻下通利講解。
所謂通其氣血。
則不痛是也。
然必辨其在氣分與血分之殊。
在氣分者。
但行其氣。
不必病輕藥重。
攻動其血。
在血分者。
則必兼乎氣治。
所謂氣行則血随之是也。
若症之實者。
氣滞血凝。
通其氣而散其血則愈。
症之虛者。
氣餒不能充運。
血衰不能滋榮。
治當養氣補血。
而兼寓通于補。
此乃概言其大綱耳。
若夫諸痛之症。
頭緒甚繁。
内因七情之傷。
必先髒腑而後達于肌軀。
外因六氣之感。
必先肌軀而後入于髒腑。
此必然之理也。
在内者考内景圖。
在外者觀經絡圖。
其十二經遊行之部位。
手之三陰。
從髒走手。
手之三陽。
從手走頭。
足之三陽。
從頭走足。
足之三陰。
從足走腹。
凡調治立方。
必加引經之藥。
或再佐以外治之法。
如針灸砭刺或敷貼熨洗。
或按摩導引。
則尤易奏功。
此外更有跌打閃挫。
陰疽内癰。
積聚瘕。
蛔蛲疝痹。
痧脹中惡諸痛。
須辨明證端。
不可混治。
今觀各門痛證諸案。
良法盡多。
難以概叙。
若撮其大旨。
則補瀉寒溫。
惟用辛潤宣通。
不用酸寒斂澀以留邪。
此已切中病情。
然其獨得之奇。
尤在乎治絡一法。
蓋久痛必入于絡。
絡中氣血。
虛實寒熱。
稍有留邪。
皆能緻痛。
此乃古人所未及詳言。
而先生獨能剖析明辨者。
以此垂訓後人。
真不愧為一代之明醫矣。
(華玉堂) 徐評此等議論。
以為辨别精詳。
分毫無誤。
其實皆浮泛之談。
無病不可套去。
而于此症真诠。
全未夢得明之薛立齋張景嶽。
終身迷入此中。
其說愈繁。
而去道愈遠。
一派浮談。
而古昔聖賢治一病必有一主方。
千變萬化。
不脫根本。
此理遂消亡矣。
必左升右降。
相火寄于肝龍火起于腎并從陰發越。
本乎根蒂先虧。
内乏藏納之職司矣。
每日服東垣滋腎丸三錢。
秋石湯送。
以瀉陰中伏熱。
許(二一)痛為脈絡中氣血不和。
醫當分經别絡。
肝腎下病。
必留連及奇經八脈。
不知此旨。
宜乎無功。
(肝腎奇經脈絡不和) 鹿角霜桑寄生杞子當歸沙苑白薇川石斛生杜仲 範病後精采未複。
多言傷氣。
行走動筋。
謂之勞複。
當與甘溫。
和養氣血。
下焦痛。
肝腎素虛也。
(肝腎虛下焦痛) 人參小茴香拌炒當歸沙苑蒺藜茯神炒杞子菊花炭 經雲。
諸痛癢瘡。
皆屬于心。
夫心主君火。
自當從熱而論。
然此乃但言瘡耳。
若瘍科之或癰或疽。
則有陰有陽。
不可但執熱而論矣。
又如舉痛論中。
所言十四條。
惟熱留小腸一條。
則主乎熱。
餘皆主乎寒客。
故諸痛之症。
大凡因于寒者。
十之七八。
因于熱者。
不過十之二三而已。
如欲辨其寒熱。
但審其痛處。
或喜寒惡熱。
或喜熱惡寒。
斯可得其情矣。
至于氣血虛實之治。
古人總以一通字立法。
已屬盡善。
此通字。
勿誤認為攻下通利講解。
所謂通其氣血。
則不痛是也。
然必辨其在氣分與血分之殊。
在氣分者。
但行其氣。
不必病輕藥重。
攻動其血。
在血分者。
則必兼乎氣治。
所謂氣行則血随之是也。
若症之實者。
氣滞血凝。
通其氣而散其血則愈。
症之虛者。
氣餒不能充運。
血衰不能滋榮。
治當養氣補血。
而兼寓通于補。
此乃概言其大綱耳。
若夫諸痛之症。
頭緒甚繁。
内因七情之傷。
必先髒腑而後達于肌軀。
外因六氣之感。
必先肌軀而後入于髒腑。
此必然之理也。
在内者考内景圖。
在外者觀經絡圖。
其十二經遊行之部位。
手之三陰。
從髒走手。
手之三陽。
從手走頭。
足之三陽。
從頭走足。
足之三陰。
從足走腹。
凡調治立方。
必加引經之藥。
或再佐以外治之法。
如針灸砭刺或敷貼熨洗。
或按摩導引。
則尤易奏功。
此外更有跌打閃挫。
陰疽内癰。
積聚瘕。
蛔蛲疝痹。
痧脹中惡諸痛。
須辨明證端。
不可混治。
今觀各門痛證諸案。
良法盡多。
難以概叙。
若撮其大旨。
則補瀉寒溫。
惟用辛潤宣通。
不用酸寒斂澀以留邪。
此已切中病情。
然其獨得之奇。
尤在乎治絡一法。
蓋久痛必入于絡。
絡中氣血。
虛實寒熱。
稍有留邪。
皆能緻痛。
此乃古人所未及詳言。
而先生獨能剖析明辨者。
以此垂訓後人。
真不愧為一代之明醫矣。
(華玉堂) 徐評此等議論。
以為辨别精詳。
分毫無誤。
其實皆浮泛之談。
無病不可套去。
而于此症真诠。
全未夢得明之薛立齋張景嶽。
終身迷入此中。
其說愈繁。
而去道愈遠。
一派浮談。
而古昔聖賢治一病必有一主方。
千變萬化。
不脫根本。
此理遂消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