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

關燈
(四八)陽微濁凝。

    胃下疼。

     炒黑川椒(去目一錢)炮黑川烏(三錢)炮黑川附子(三錢)炮淡幹姜(一錢半) (五十)素多郁怒。

    陽氣窒痹。

    濁飲凝。

    湯飲下咽。

    吐出酸水。

    胃脘痛痹。

    已經三載。

     漸延噎膈。

    先與通陽徹飲俾陽氣得宣。

    庶可向安。

     半夏枳實皮桂枝木茯苓淡幹姜 脈右弦不饑。

    納谷不運。

    吞酸。

    濁飲尚阻。

    陽仍不宣。

     半夏良姜桂枝木茯苓延胡淡幹姜 脈虛澀。

    胃痛久。

    治在血分。

    (血絡瘀痹) 桃仁當歸桂枝茯神遠志炙草 (三六)酒肉滞氣胃痛。

    鄉人稱為穿心箭風。

    方書所無。

    不可稽考。

    苦辛洩降可效。

     延胡川楝子桃仁蒲黃五靈脂 (三六)胃痛喜得暖食。

    腸中洩氣則安。

    數年痛必入絡。

    治在血中之氣。

     桂枝木桃仁韭白汁歸須茯苓塊 陽微胃痛。

     當歸桂枝木桃仁炙甘草煨姜南棗 經幾年宿病。

    病必在絡。

    痛非虛症。

    因久延。

    體質氣餒。

    遇食物不适。

    或情懷郁勃。

    痰因氣滞。

     氣阻血瘀。

    諸脈逆亂。

    頻吐污濁而大便反秘。

    醫見嘔吐肢冷。

    認為虛脫。

    以理中加附子溫裡護陽。

    夫陽氣皆屬無形。

    況乎病發有因。

    決非陽微欲脫。

    憶當年病來。

    宛是肝病。

    凡疏通氣血皆效。

    其病之未得全好。

    由乎性情食物居多。

    夏季專以太陰陽明通劑。

    今痛處在脘。

    久則瘀濁複聚。

    宜淡味薄味清養。

    初三竹瀝泛丸仍用。

    早上另立通瘀方法。

     蘇木人參郁金桃仁歸尾柏子仁琥珀茺蔚紅棗肉丸。

    早服二錢。

     久有胃痛。

    更加勞力。

    緻絡中血瘀。

    經氣逆。

    其患總在絡脈中痹窒耳。

    醫藥或攻裡。

    或攻表。

     置病不理。

    宜乎無效。

    形瘦清減。

    用緩逐其瘀一法。

     蜣螂蟲(炙一兩)蟲(炙一兩)五靈脂(炒一兩)桃仁(二兩)川桂枝尖(生五錢) 蜀漆(炒黑三錢) 用老韭根白搗汁泛丸。

    每服二錢。

    滾水下。

     (氏)脈弦澀。

    經事不至。

    寒熱。

    胃痛拒格。

    嘔惡不納。

    此因久病胃痛。

    瘀血積于胃絡。

    議辛通瘀滞法。

     川楝子延胡桂枝木五靈脂蒲黃香附 (氏)氣火郁。

    胃痛。

    (氣火郁) 川楝子橘紅炒楂肉郁金黑山栀香附 (二十)胃疼緩。

    氣逆不降。

    (氣逆不降) 鮮枇杷葉杏仁生香附降香汁濃樸橘紅桔梗白蔻 (氏)諸豆皆能閉氣。

    漿凝為腐。

    宛是呆滞食物。

    食已脘痞痛脹。

    乃清氣之阻。

    診脈小澀。

    舌白粘膩。

    當理氣以開曠胸中。

     杏仁濃樸老蘇梗廣皮白白蔻仁枳殼汁桔梗汁陽明乃十二經脈之長。

    其作痛之因甚多。

    蓋胃者彙也。

    乃沖繁要道。

    為患最易。

    虛邪賊邪之乘機竊發。

    其間消長不一。

    習俗辛香溫燥之治。

    斷不容一例而漫施。

    然而是病。

    其要何在。

    所雲初病在經。

    久痛入絡。

    以經主氣。

    絡主血。

    則可知其治氣治血之當然也。

    凡氣既久阻。

    血亦應病。

    循行之脈絡自痹。

    而辛香理氣。

    辛柔和血之法。

    實為對待必然之理。

    又如飽食痛甚。

    得食痛緩之類。

    于此有宜補不宜補之分焉。

    若素虛之體。

    時就煩勞。

    水谷之精微。

     不足以供其消磨。

    而營氣日虛。

    脈絡枯澀。

    求助于食者。

    甘溫填補等法。

    所宜頻進也。

    若有形之滞。

    堵塞其中。

    容納早已無權。

    得助而為實實。

    攻之逐之等劑。

    又不可緩也。

    寒溫兩法。

     從乎喜暖喜涼。

    滋燥之殊。

    詢其便澀便滑。

    至于飲停必吞酸。

    食滞當嗳腐。

    厥氣乃散漫無形。

    瘀傷則定而有象。

    蛔蟲動擾。

    當頻痛而吐沫。

    痰濕壅塞。

    必善吐而脈滑。

    營氣兩虛者。

    不離乎辣動悸。

    肝陽沖克者。

    定然煩渴而嘔逆。

    陰邪之勢。

    其來必速。

    郁火之患。

    由漸而劇也。

    (邵新甫) 徐評治胃痛之方。

    大段亦不外此。

    但痛必有外邪内積。

    不宜輕補。

    而用人參甚多。

    痛久則必熱。

    而用姜附甚多。

    俱為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