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氏)血虛風痹。

    骨骱腫痛。

     羚羊角細生地元參當歸桂枝桑枝白蒺藜 (三二)痹痛在下。

    重着不移。

    論理必系寒濕。

    但左脈搏數。

    經月遺洩三四。

    痛處無形。

    豈是六淫邪聚。

    然隧道深遠。

    藥餌未易奏功。

    佐以艾灸。

    冀得效靈。

    (精血虛) 枸杞子肉苁蓉虎骨膠麋角膠杜仲桑椹子天冬沙苑茯苓溶膠丸。

     脈右大。

    陽明空。

    氣短閃爍欲痛。

    (氣虛) 人參生黃熟白術炙草廣皮當歸白芍半夏防風根羌活 益氣頗安。

    知身半以上痹痛。

    乃陽不足也。

     人參黃熟于術炙草桂枝歸身白芍川羌 痹痛在右。

    氣弱有痰。

     生于術川桂枝川獨活片姜黃白茯苓陳防己 辛香走竄。

    宣通經隧壅結氣分之濕。

    有卻病之能。

    無補虛之益。

    大凡藥餌。

    先由中宮以布諸經。

    中焦為營氣之本。

    營氣失養。

    轉旋目鈍。

    然攻病必藉藥氣之偏。

    朝夕更改。

    豈是去疾務盡之道。

    另于暮夜進養營一貼。

    (營虛) 人參茯苓桂枝木炙草當歸炒白芍南棗 (三六)筋縱痛甚。

    邪留正痹。

    當此天暖。

    間用針刺以宣脈絡。

    初補氣血之中。

    必佐宣行通絡之治。

    (筋痹) 生黃防風桂枝炒黑常山歸身青菊葉汁 痹痛偏左。

    入夜尤甚。

    血中之氣不行。

    (血中氣滞) 歸須桑枝苡仁白疾黎姜黃木防己 (三八)周禮采毒藥以供醫事。

    蓋因頑鈍沉痼。

    着于軀殼。

    非髒腑虛損。

    故必以有毒攻拔。

    使邪不留存。

    凝着氣血。

    乃效。

    既效矣。

     經雲。

    大毒治病。

    十去其五。

    當此隻宜愛護身體。

    勿勞情志。

    便是全功道理。

    愚人必曰以藥除根。

    不知天地之氣。

    有勝有複。

    人身亦然。

    谷食養生。

    可禦一生。

     藥餌偏勝豈可久服。

    不觀方士煉服金石丹藥。

    疽發而死者比比。

    (血虛絡澀) 何首烏黑芝麻桑枝桂枝湯泛丸。

     脈沉小數。

    營中留熱。

    骱骨尚有微疼。

    宜通經絡。

    佐清營熱。

    (營中熱) 鈎藤細生地當歸須白蒺藜丹皮片姜黃 此症與風病相似。

    但風則陽受之。

    痹則陰受之。

    故多重着沉痛。

    其在内經。

    不越乎風寒濕三氣。

    然四時之令。

    皆能為邪。

    五髒之氣。

    各能受病。

    其實痹者。

    閉而不通之謂也。

    正氣為邪所阻。

    髒腑經絡。

    不能暢達。

    皆由氣血虧損。

    腠理疏豁。

    風寒濕三氣。

    得以乘虛外襲。

    留滞于内。

    緻濕痰濁血。

    流注凝澀而得之。

    故經雲。

    三氣雜至。

    合而為痹。

    又雲風勝為行痹。

    寒勝為痛痹。

    濕勝為着痹。

    以及骨痹筋痹脈痹肌痹皮痹之義。

    可知痹病之症。

    非偏受一氣足以緻之也。

    然而病症多端。

    治法亦異。

    餘亦不能盡述。

    茲以先生治痹之法。

    為申明一二。

    有衛陽疏。

    風邪入絡而成痹者。

    以宣通經脈。

    甘寒去熱為主。

    有經脈受傷。

    陽氣不為護持而為痹者。

    以溫養通補。

    扶持生氣為主。

    有暑傷氣濕熱入絡而為痹者。

    用舒通脈絡之劑。

    使清陽流行為主。

    有風濕腫痛而為痹者。

    用參術益氣。

    佐以風藥壯氣為主。

    有濕熱傷氣。

    及溫熱入血絡而成痹者。

    用固衛陽以卻邪。

    及宣通營絡。

    兼治奇經為主。

    有肝陰虛。

    瘧邪入絡而為痹者。

    以鹹苦滋陰。

    兼以通逐緩攻為主。

    有寒濕入絡而成痹者。

    以微通其陽。

    兼以通補為主。

    有氣滞熱郁而成痹者。

    從氣分宣通為主。

    有肝胃虛滞而成痹者。

    以兩補厥陰陽明為治。

    有風寒濕入下焦經隧而為痹者。

    用辛溫以宣通經氣為主。

    有肝膽風熱而成痹者。

    用甘寒和陽。

    宣通脈絡為主。

    有血虛絡澀。

    及營虛而成痹者。

    以養營養血為主。

    又有周痹行痹肢痹筋痹。

    及風寒濕三氣雜合之痹。

    亦不外乎流暢氣血。

    祛邪養正。

    宣通脈絡諸法。

    故張景嶽雲。

    治痹之法。

    隻宜峻補真陰。

    宣通脈絡。

    使氣血得以流行。

    不得過用風燥等藥。

    以再傷陰氣。

    亦見道之言也。

    (鄒滋九) 徐評案多重複。

    可删。

    既知風寒濕為痹。

    則盡屬外邪可知。

    而用人參及溫補之藥者。

    十居二三.恐有留邪之患。

    凡屬形體之疾。

    當外治。

    不明外治之法。

    服藥雖中病。

    僅得醫術之半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