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
關燈
小
中
大
饑不能食。
幹嘔腹痛。
全是肝病。
肝為至陰之髒。
相火内寄。
仲景治法。
不用純剛燥熱之藥。
以肝為剛髒故也。
今正交土旺。
土木為仇。
五日内未為穩當。
人參炒當歸炒白芍炒烏梅肉茯苓淡吳萸生香附汁真北秦皮 孫下痢無積。
肛墜。
腸間汨汨有聲。
此屬腸風。
當用攝固。
(腸風) 熟地炭萸肉炭炒歸身炒杞子川斷北味肉煎藥送赤石脂丸三錢。
某當年久痢。
用三神丸得效。
是脾腎兩因。
兼理氣分之滞。
體質陽虛。
遇冷病加。
今病起長夏。
小水不通。
必系夏熱阻其宣化。
久則氣血凝着而為腸紅。
先與桂苓甘露飲。
分消其濕。
于術茯苓豬苓澤瀉滑石桂心 包(噤口痢) 川連人參黃芩白芍草決明炒山楂炒銀花 又噤口痢。
乃熱氣自下上沖。
而犯胃口。
腸中傳導皆逆阻似閉。
腹痛在下尤甚。
香連梅芍。
僅宣中焦。
未能洩下熱燔燎。
若不急清。
陰液同歸于盡。
姑明其理。
以俟高明備采。
白頭翁湯。
又脈左細。
數右弦。
幹嘔不能納谷。
腹痛裡急後重。
痢積不爽。
此暑濕深入着腑。
勢屬噤口痢疾。
症非輕渺。
議用苦寒清解熱毒。
必痛緩胃開。
方免昏厥之變。
川連幹姜黃芩銀花炒山楂白芍木香汁 又下午病劇。
乃陰氣消亡之征。
若但陰柔。
恐生生不至。
疏補胃藥。
正宜進商。
生地阿膠人參生白芍炒山楂炒銀花 矯初起無寒熱。
即瀉痢嘔惡不食。
乃噤口痢重病。
夫暑邪之傷。
由口鼻吸氣而入。
邪與水谷交混。
蒸變濕熱。
釀為積滞膿血。
腸胃氣窒。
欲解不能通爽。
遂緻裡結後重。
香連苦辛。
理氣導濕清熱。
初用頗是。
皆緣勞碌之人。
非膏粱溫養之質。
淡薄積勞。
中氣易傷。
四十日來。
積少痛緩。
醫稱病解。
而食不下咽。
不知饑飽。
診得脈弦。
形衰。
舌白。
不渴飲水。
日瀉數行。
全屬胃倒氣奪。
中宮損極。
下關不攝。
谷不能咽。
焉能承受湯藥。
藥味氣劣。
胃衰必惡。
久痢久瀉。
務在能食。
古人非醒脾胃。
即安腎攝納。
再詢粉漿下咽。
或嗆或噎。
議以上脘宜通其清陽。
下焦當固攝其滑脫。
仿古方中參苓白術散末。
當以米飲日服二次。
間以不膩滑之物。
食些少勿多。
以示胃之所喜為補。
必得胃氣漸醒。
方有轉危為安。
人參(二錢)焦術(一錢半)茯苓(一錢半)炙草(五分)炒扁豆(二錢)苡仁(一錢半)桔梗(一錢)砂仁(七分炒)炮姜炭(一錢)肉豆蔻(一錢) 上藥研細。
秤準分兩。
每次用香粳米飲湯調服一錢五分。
上藥須日進二次。
鮑舌心黃。
邊白。
渴飲。
水漿停胃脘。
幹嘔微微冷呃。
自痢稀水。
小便不利。
診脈堅勁不和。
八旬又二。
暑濕熱邪内着。
必脾胃氣醒。
始可磨耐。
以高年不敢過清過消。
用清暑益氣方法。
川連黃芩石蓮子煨幹葛青皮人參茯苓濃樸豬苓澤瀉 又口中幹燥。
小水全無。
泉源已竭。
陰液無以上承。
痢症噤口。
都是濕熱壅于胃口。
下元衰憊。
沖脈氣震高突。
此攻病保真。
理難捉摸矣。
川連黃芩草決明石蓮子烏梅白芍 痢症。
古名滞下。
惟夏秋暑濕挾積者居多。
其次則風淫火迫寒侵也。
推之燥氣。
獨不為患。
考前法。
悉有定例。
不必再述。
至于暑者。
有陰暑陽暑之源。
其邪必兼乎濕。
夫陰暑由于人之陽氣先虧。
加以貪涼喜冷。
郁折生陽。
故主于溫。
陽暑由于天之熱伏。
阻氣化濁。
則重于清。
而醫之下手工夫。
于此須細心認定。
但邪之來也。
似水之流。
髒腑間。
一有罅隙。
則乘虛而着。
故有在氣在血之分。
傷髒傷腑之異。
若表之邪郁。
而氣機下流不息者。
喻氏論人參敗毒散。
裡之積壅。
而寒熱交粘者。
潔古立芍藥湯。
在氣分。
有苦辛調氣。
與辛甘益氣等法。
在血分。
有酸苦行血。
及鹹柔養血諸方。
若表症急。
從乎三陽。
有桂枝湯。
葛根芩連湯。
小柴胡湯。
裡勢實。
專究脾胃。
有小承氣湯。
溫脾湯。
總之。
治腑以三焦見症為憑。
治髒以足三陰為要領。
辨得虛實之情形。
酌以或通或澀之法。
則臨症權宜。
庶乎不錯矣。
但是症不治之條甚多。
最難愈者。
莫如休息痢。
攻補之法非一。
予亦不贅。
最危險者。
莫如噤口痢。
卻有兩端。
若因暑濕邪充。
格拒三焦者。
氣機皆逆傳而閉。
上下之勢。
渾如兩截。
若治不得其要。
則邪無出路。
正立消亡。
此丹溪立法最高。
後世都宗其旨。
先生又借用半夏瀉心湯。
減去守中之品。
取補以運之。
辛以開之。
苦以降之。
與病情尤為允協。
所以先生之見長。
是集之奧妙。
每每在此。
又因脾腎之陽素虛。
陰邪從中而下者。
先傷太陰。
繼傷少陰。
關閘大開。
痛洩無度。
戊癸少化火之。
機命陽無蒸變之力。
此不饑不食。
為嘔為脹。
理宜然矣。
與邪多積熱之候相比。
絕然不同。
參之仲景理中湯。
腎氣丸。
及景嶽理陰煎。
胃關煎等法可也。
吾鄉姚頤真先生。
化出快捷方式良法。
以大劑苁蓉。
配入參歸姜附桂制白芍之類治之。
靡不應手而愈。
想苁蓉之性。
溫能達下。
鹹可利胃。
質之柔潤。
以補陽中之陰。
較地黃阿膠尤勝。
與之腸膏竭盡。
絡脈結澀而痛者。
堪稱神品。
自此推展。
用治甚多。
若曰某方某藥。
但治某症。
不知活用。
反稱杜撰。
則禁絕後人靈活之心。
無從施發矣。
(邵新甫) 徐評夏秋之痢。
總由濕熱積滞。
與傷寒傳入三陰之痢不同。
案中合法者亦甚多。
一遇老年及久痢。
即混入陰經治法。
并參附烏梅五味等。
全不對症。
随筆亂書。
并與案中之論。
亦自己相背。
想是習氣使然。
抑此中實無定見也。
後人竟用溫補。
以為本之此老。
殺人無算。
觸目傷懷。
幹嘔腹痛。
全是肝病。
肝為至陰之髒。
相火内寄。
仲景治法。
不用純剛燥熱之藥。
以肝為剛髒故也。
今正交土旺。
土木為仇。
五日内未為穩當。
人參炒當歸炒白芍炒烏梅肉茯苓淡吳萸生香附汁真北秦皮 孫下痢無積。
肛墜。
腸間汨汨有聲。
此屬腸風。
當用攝固。
(腸風) 熟地炭萸肉炭炒歸身炒杞子川斷北味肉煎藥送赤石脂丸三錢。
某當年久痢。
用三神丸得效。
是脾腎兩因。
兼理氣分之滞。
體質陽虛。
遇冷病加。
今病起長夏。
小水不通。
必系夏熱阻其宣化。
久則氣血凝着而為腸紅。
先與桂苓甘露飲。
分消其濕。
于術茯苓豬苓澤瀉滑石桂心 包(噤口痢) 川連人參黃芩白芍草決明炒山楂炒銀花 又噤口痢。
乃熱氣自下上沖。
而犯胃口。
腸中傳導皆逆阻似閉。
腹痛在下尤甚。
香連梅芍。
僅宣中焦。
未能洩下熱燔燎。
若不急清。
陰液同歸于盡。
姑明其理。
以俟高明備采。
白頭翁湯。
又脈左細。
數右弦。
幹嘔不能納谷。
腹痛裡急後重。
痢積不爽。
此暑濕深入着腑。
勢屬噤口痢疾。
症非輕渺。
議用苦寒清解熱毒。
必痛緩胃開。
方免昏厥之變。
川連幹姜黃芩銀花炒山楂白芍木香汁 又下午病劇。
乃陰氣消亡之征。
若但陰柔。
恐生生不至。
疏補胃藥。
正宜進商。
生地阿膠人參生白芍炒山楂炒銀花 矯初起無寒熱。
即瀉痢嘔惡不食。
乃噤口痢重病。
夫暑邪之傷。
由口鼻吸氣而入。
邪與水谷交混。
蒸變濕熱。
釀為積滞膿血。
腸胃氣窒。
欲解不能通爽。
遂緻裡結後重。
香連苦辛。
理氣導濕清熱。
初用頗是。
皆緣勞碌之人。
非膏粱溫養之質。
淡薄積勞。
中氣易傷。
四十日來。
積少痛緩。
醫稱病解。
而食不下咽。
不知饑飽。
診得脈弦。
形衰。
舌白。
不渴飲水。
日瀉數行。
全屬胃倒氣奪。
中宮損極。
下關不攝。
谷不能咽。
焉能承受湯藥。
藥味氣劣。
胃衰必惡。
久痢久瀉。
務在能食。
古人非醒脾胃。
即安腎攝納。
再詢粉漿下咽。
或嗆或噎。
議以上脘宜通其清陽。
下焦當固攝其滑脫。
仿古方中參苓白術散末。
當以米飲日服二次。
間以不膩滑之物。
食些少勿多。
以示胃之所喜為補。
必得胃氣漸醒。
方有轉危為安。
人參(二錢)焦術(一錢半)茯苓(一錢半)炙草(五分)炒扁豆(二錢)苡仁(一錢半)桔梗(一錢)砂仁(七分炒)炮姜炭(一錢)肉豆蔻(一錢) 上藥研細。
秤準分兩。
每次用香粳米飲湯調服一錢五分。
上藥須日進二次。
鮑舌心黃。
邊白。
渴飲。
水漿停胃脘。
幹嘔微微冷呃。
自痢稀水。
小便不利。
診脈堅勁不和。
八旬又二。
暑濕熱邪内着。
必脾胃氣醒。
始可磨耐。
以高年不敢過清過消。
用清暑益氣方法。
川連黃芩石蓮子煨幹葛青皮人參茯苓濃樸豬苓澤瀉 又口中幹燥。
小水全無。
泉源已竭。
陰液無以上承。
痢症噤口。
都是濕熱壅于胃口。
下元衰憊。
沖脈氣震高突。
此攻病保真。
理難捉摸矣。
川連黃芩草決明石蓮子烏梅白芍 痢症。
古名滞下。
惟夏秋暑濕挾積者居多。
其次則風淫火迫寒侵也。
推之燥氣。
獨不為患。
考前法。
悉有定例。
不必再述。
至于暑者。
有陰暑陽暑之源。
其邪必兼乎濕。
夫陰暑由于人之陽氣先虧。
加以貪涼喜冷。
郁折生陽。
故主于溫。
陽暑由于天之熱伏。
阻氣化濁。
則重于清。
而醫之下手工夫。
于此須細心認定。
但邪之來也。
似水之流。
髒腑間。
一有罅隙。
則乘虛而着。
故有在氣在血之分。
傷髒傷腑之異。
若表之邪郁。
而氣機下流不息者。
喻氏論人參敗毒散。
裡之積壅。
而寒熱交粘者。
潔古立芍藥湯。
在氣分。
有苦辛調氣。
與辛甘益氣等法。
在血分。
有酸苦行血。
及鹹柔養血諸方。
若表症急。
從乎三陽。
有桂枝湯。
葛根芩連湯。
小柴胡湯。
裡勢實。
專究脾胃。
有小承氣湯。
溫脾湯。
總之。
治腑以三焦見症為憑。
治髒以足三陰為要領。
辨得虛實之情形。
酌以或通或澀之法。
則臨症權宜。
庶乎不錯矣。
但是症不治之條甚多。
最難愈者。
莫如休息痢。
攻補之法非一。
予亦不贅。
最危險者。
莫如噤口痢。
卻有兩端。
若因暑濕邪充。
格拒三焦者。
氣機皆逆傳而閉。
上下之勢。
渾如兩截。
若治不得其要。
則邪無出路。
正立消亡。
此丹溪立法最高。
後世都宗其旨。
先生又借用半夏瀉心湯。
減去守中之品。
取補以運之。
辛以開之。
苦以降之。
與病情尤為允協。
所以先生之見長。
是集之奧妙。
每每在此。
又因脾腎之陽素虛。
陰邪從中而下者。
先傷太陰。
繼傷少陰。
關閘大開。
痛洩無度。
戊癸少化火之。
機命陽無蒸變之力。
此不饑不食。
為嘔為脹。
理宜然矣。
與邪多積熱之候相比。
絕然不同。
參之仲景理中湯。
腎氣丸。
及景嶽理陰煎。
胃關煎等法可也。
吾鄉姚頤真先生。
化出快捷方式良法。
以大劑苁蓉。
配入參歸姜附桂制白芍之類治之。
靡不應手而愈。
想苁蓉之性。
溫能達下。
鹹可利胃。
質之柔潤。
以補陽中之陰。
較地黃阿膠尤勝。
與之腸膏竭盡。
絡脈結澀而痛者。
堪稱神品。
自此推展。
用治甚多。
若曰某方某藥。
但治某症。
不知活用。
反稱杜撰。
則禁絕後人靈活之心。
無從施發矣。
(邵新甫) 徐評夏秋之痢。
總由濕熱積滞。
與傷寒傳入三陰之痢不同。
案中合法者亦甚多。
一遇老年及久痢。
即混入陰經治法。
并參附烏梅五味等。
全不對症。
随筆亂書。
并與案中之論。
亦自己相背。
想是習氣使然。
抑此中實無定見也。
後人竟用溫補。
以為本之此老。
殺人無算。
觸目傷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