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以宣陽驅濁。

    但今二腸窒痹。

    氣不流行。

    理中等法。

    決難通腑。

    考内經二虛一實者治其實。

    開其一面也。

    然必溫其陽。

    佐以導氣逐滞。

    欲圖扭轉機關。

    舍此更無他法。

     制附子生濃樸木香制大黃炒黑大茴 懈弛半月。

    脾腎複憊。

    脾敗不主健運。

    納食皆變痰沫。

    腎真失司納氣。

    水液上泛阻咽。

    皆痢傷濁壅。

    變脹末傳。

    脈見弦勁。

    是無胃氣。

    小愈變病。

    最屬不宜。

    入冬為藏陽之令。

    今陽漸潰散。

     而陰液枯槁。

    渴不多飲。

    飲不解渴。

    治陽必用剛藥。

    其陰更涸矣。

    轉展無可借箸。

    勉與脾腎分調。

    脾陽動則冀運。

    腎陽靜可望藏。

    王道固難速功。

    揆之體用。

    不可險藥。

     早服炒焦腎氣丸午服參苓白術散加益智仁。

     (三三)勞倦咳嗽失血。

    仍然不避寒暑。

    食物腹中瀉痢。

    病上加病。

    後感。

    法當先治。

    以分病有新舊。

    (陽虛) 濃樸益智廣皮茯苓皮白芍炙草木瓜炒扁豆 咳嗽瀉痢。

    藥治相背。

    治肺礙脾。

    治脾礙肺。

    方今交冬。

    治痢為要。

    病患說早食相安。

    晚食脹滿。

    脾胃陽氣已乏。

    勿徒消滞寒克矣。

     白芍(桂酒拌)益智廣皮茯苓焦白術炙草谷芽砂仁殼 下痢洩瀉之後。

    診脈右弦大。

    胃虛少納。

    陽弱不司運化。

    法當通腑之陽。

     人參益智仁炒菟絲餅炒砂仁末茯苓廣皮白 (二六)腹滿自痢。

    脈來濡小。

    病在太陰。

    況小便清長。

    非腑病濕熱之比。

    法當溫之。

     生于術附子茯苓濃樸幹姜 (二四)痢疾一年。

    已浮腫溺澀。

    古稱久痢必傷腎。

    月前用理陰煎不應。

    詢及食粥吞酸。

    色瘁脈濡。

    中焦之陽日憊。

    水谷之濕不運。

    仍辛溫以蘇脾陽。

    佐以分利。

    用胃苓湯。

    去甘草加益智。

     痢積雖然少緩。

    諸款不減。

    面色青晦。

    四肢厥冷。

    仍在險途。

    拟進益黃散法。

     人參煨益智仁公丁香茯苓廣皮青皮木瓜炒冬米 脈微細。

    肢厥。

    下痢無度。

    吳茱萸湯。

    但能止痛。

    仍不進食。

    此陽敗陰濁。

    腑氣欲絕。

    用桃花湯。

     赤石脂幹姜白粳米 痢後大便不實。

    食不健運。

    色脈俱是虛象。

    此清陽失曠于中。

    陰氣先走洩于下。

    先理中焦。

    再當攝陰。

     人參白術茯苓炙草廣皮炮姜益智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

    呃忒之來。

    由乎胃少納谷。

    沖氣上逆。

    有土敗之象。

    勢已險笃。

    議金匮附子粳米湯。

     人參附子幹姜炙草粳米 長齋有年。

    土薄氣餒。

    加以久痢少谷欲嘔。

    脾胃之陽衰矣。

    由夏及今。

    半載不痊。

    倘忽腫脹。

    何法施治。

     人參白術幹姜炮姜丁香茯苓 中下陽微。

    嘔呃下利。

    溫中不應。

    恐延衰脫。

    夫陽宜通。

    陰宜守。

    此關閘不緻潰散。

    春回寒谷。

     生氣有以把握。

    候王先生主議。

     人參附子炮姜炒粳米赤石脂生白芍 春痢入冬。

    痢止。

    腹痛食少。

    童年那有淫欲之擾。

    此系寒熱不和。

    脾胃受傷也。

    六君子湯加肉桂。

     脈沉微。

    下痢紅紫黑。

    舌胎粉白。

    并不渴飲。

    此太陰脾營虛寒也。

    仿理陰煎。

    (脾營虛寒) 當歸頭白芍炮姜炙草茯苓益智 (氏)下痢四十餘日。

    形寒腹痛。

     炒當歸生白芍肉桂炒山楂青皮茯苓 議堵截陽明一法。

    (陽明不阖) 人參炒白粳米炮姜赤石脂 (六四)高年下痢。

    痰多舌幹。

    脈右空大。

    神困音低。

    乃脾腎兩虧。

    二氣交虛。

    有年緻此。

    恐非宜。

    (脾腎兼虛) 人參(一錢半)菟絲子(一錢半)赤石脂(三錢)炮姜(一錢半)茯苓(三錢)木瓜(一錢) (五十)久痢久瀉為腎病。

    下瀉久而陰傷氣墜。

    四神丸治脾腎晨洩。

    辛溫香燥皆剛。

    佐入五味酸柔。

    不過稍制其雄烈。

    此肛墜尻酸。

    乃腎液内少而氣陷矣。

    腥油肉食須忌。

     熟地禹餘糧石五味子 (五一)久痢用辛甘溫而效。

    是脾陽久傷。

    治由東垣法極是。

    述食血腥。

    滑必便溏。

    四肢忽有肉疹。

     營衛内應脾胃。

    氣血未得充複。

    五旬外。

    下亦怯。

    用脾腎兩補。

     人參山藥茯苓湖蓮芡實補骨脂苁蓉萸肉五味巴戟菟絲覆盆子 下痢腹痛舌幹。

    肛墜。

    痢傷陰也。

    (痢傷陰液) 熟地炭炒歸身炒白芍炒楂肉茯苓炙草 滞濁下行痛緩。

    議養陰通腑。

     生地阿膠丹皮山栀豬苓澤瀉 脈左數。

    下利。

    腹不甚痛。

    暮夜微熱。

    所伏暑熱。

    乘陰虛下陷。

    是清熱理脾不效。

    當攝陰升陽。

     熟地炭當歸炭山楂炭炒黑麥芽炙黑甘草防風根炒黑升麻。

     照方去山楂麥芽加人參焦白芍。

     瀉痢久必陰損液耗。

    此口渴微咳。

    非實火客邪。

    與甘酸化陰。

     人參山藥炙草炒烏梅木瓜炒湖蓮肉 脈右數。

    左細數。

    面垢舌燥。

    白苔點點。

    肌膚甲錯。

    左脅動氣。

    伏暑當秋涼而發。

    初病如瘧。

    當從苦辛寒法。

    裡邪熾烈。

    變為下痢。

    胃津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