洩瀉

關燈
菟絲子炒黃幹姜茯苓煨益智木瓜 瀉五十日。

    腹鳴渴飲。

    溲溺不利。

    畏寒形倦。

    寐醒汗出。

    用溫中平木法。

     人參胡蘆巴炮姜茯苓诃子皮附子粟殼 脾腎不攝。

    五更瀉。

     巴戟菟絲子五味補骨脂芡實建蓮山藥炙草 久瀉。

    脈虛。

     人參五味禹餘糧石 (氏)産後不複。

    腹疼瘕瀉。

     炒菟絲餅鹿角霜生杜仲淡補骨脂炒黑小茴炒杞子茯苓 (氏)閱病原。

    是勞損。

    自三陰及于奇經。

    第腹中氣升胃痛。

    暨有形動觸。

    沖任脈乏。

    守補則滞。

    涼潤則滑。

    漏瘍久瀉寒熱。

    最為吃緊。

    先固攝下焦為治。

     人參炒菟絲餅芡實湖蓮茯神赤石脂 腎虛瘕洩。

     炒香菟絲子生杜仲炒焦補骨脂茴香雲茯苓 陽微。

    子後腹鳴。

    前方瘕洩已止。

     人參炒菟絲子炒補骨脂湖蓮肉芡實茯苓 脾腎瘕洩。

    腹膨肢腫。

    久病大虛。

    議通補中下之陽。

     人參川熟附茯苓澤瀉炒黃幹姜 腎虛瘕洩。

    乃下焦不攝。

    純剛恐傷陰液。

    以腎惡燥也。

    早服震靈丹二十丸。

    晚間米飲湯調服參苓白術散二錢。

    二藥服十二日。

     脈細下垂。

    高年久咳。

    腹痛洩瀉。

    形神憔悴。

    乃病傷難複。

    非攻病藥石可愈。

    拟進甘緩法。

    (中虛腹痛) 炙甘草炒白芍炒饴糖茯神南棗 過食洩瀉。

    胃傷氣陷。

    津不上涵。

    卧則舌幹微渴。

    且宜薄味調攝。

    和中之劑。

    量進二三可安。

    (食傷) 人參葛根生谷芽炙甘草廣皮荷葉蒂 洩瀉。

    注下症也。

     經雲。

    濕多成五洩。

    曰飧。

    曰溏。

    曰。

    曰濡。

    曰滑。

    飧洩之完谷不化。

    濕兼風也。

     溏洩之腸垢污積。

    濕兼熱也。

    驚溏之澄清溺白。

    濕兼寒也。

    濡洩之身重軟弱。

    濕自勝也。

    滑洩之久下不能禁固。

    濕勝氣脫也。

    是以胃風湯治有血之飧洩。

    清六丸療腸垢之熱溏。

     溏便清溺白。

    中有硬物。

    選用理中治中。

    滑洩脈微氣脫。

    洞下不禁。

    急投四柱六柱飲。

    惟濡洩有虛有實。

    或以胃苓。

    或以術附。

    至于脾洩胃洩腎洩大腸洩小腸洩大瘕洩。

    痰洩郁洩。

     傷酒傷食洩。

    古方古法。

    條載甚詳。

    其急則治标。

    必使因時随症理固然也。

    及其緩則治本。

    惟知燥脾滲濕。

    義有未盡者乎。

    蓋脾同坤土。

    本至靜之體。

    而有幹健之用。

    生萬物而役于萬物。

    從水從火。

    為寒為熱。

    曆觀協熱下利者。

    十不得一二。

    從水之寒洩者。

    十常八九焉。

    言當然者。

    主治在脾。

    推所以然者。

    必求之水火。

    因思人身水火。

    猶權衡也。

    一勝則一負。

    火勝則水負。

    水勝則火負。

    五洩多濕。

    濕水同氣。

    水之盛。

    則火之衰也。

    于是推少陽為三陽之樞。

    相火寄焉。

    風火扇胃。

    而熟腐五谷。

    少陰為三陰之樞。

    龍火寓焉。

    熏蒸髒腑。

    而轉輸糟粕。

    胃之納。

    脾之輸。

    皆火之運也。

    然非雷藏龍。

    何能無燥無濕。

    勢有冒明燎上之HT。

    如果土奠水安。

    從此不泛不濫。

    定無清氣在下之患矣。

    吾故曰。

    五洩之治。

    平水火者清其源。

    崇堤土者塞其流耳。

    令觀葉氏診記。

    配合氣味。

    妙在清新。

    縱橫治術。

    不離規矩。

    依然下者升。

    滑者固。

    寒者溫。

    熱者清。

    脈弦治風。

    脈濡滲濕。

    總之長于辨症立方。

    因而投劑自能辄效。

    所謂讀古而不泥于古。

    采方而不執于方。

    化裁之妙。

    人所難能者。

    餘友吳子翼文。

    昔在葉氏門牆。

    曾言先生洞達人情。

    谙練時務。

    使之應世。

    一人傑也。

    以故小道居此盛名。

    又聞其應酬之暇。

    好讀兩漢。

    出辭自必高古。

    惜乎著作長案。

    不能一見。

    令人歎息不忘耳。

    (蔣式玉) 徐評治瀉之法。

    不過厘清降濁利水通氣。

    案中方亦平妥。

    重複者七八。

    編書之人。

    意欲何為。

    凡洩瀉無不有痰有濕有寒有風。

    故腸内不和而生此病。

    案中一味蠻補蠻澀。

    人參五味方居其半。

    無邪而純虛者。

    或能有效。

    如正雖虛而尚有留邪者。

    則此症永無愈期矣。

    當時誤人亦不少也。

    當時此老名重。

    凡延診者。

    想必病重而久。

    故案中補澀之味甚多。

    而厘清降濁者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