洩瀉

關燈
>(十八)病由春木正旺。

    中焦受克。

    先洩瀉。

    繼以腹痛。

    小便不利。

    食不思納。

    皆是六腑不和所緻。

    夫胃為陽土。

    肝屬陰木。

    腑宜通。

    肝宜柔宜涼。

    治胃必佐洩肝。

    制其勝也。

    閱方呆補。

    不知髒腑陰陽。

    故辨及之。

     泡淡黃芩炒小川連炒廣皮濃樸生白芍炒烏梅肉豬苓澤瀉 因驚而瀉。

    腹痛欲嘔。

    是為蛔厥。

    當用酸苦。

    忌進甜物。

     川椒烏梅肉川連淡幹姜金鈴子延胡索桂枝木生白芍 胃中不和。

    不饑少寐。

    肝風震動。

    頭迷。

    溏洩。

    高年經月未複。

    兩和厥陰陽明。

     炒半夏人參枳實茯苓炒烏梅肉 入夜咽幹欲嘔。

    食納腹痛即瀉。

    此胃口大傷。

    陰火内風劫爍津液。

    當以肝胃同治。

    用酸甘化陰方。

     人參(一錢半)焦白芍(三錢)诃子皮(七分)炙草(五分)陳倉米(三錢) 去陳米加南棗一枚。

     咽幹不喜湯飲。

    腹鳴溺濁。

    五液消爍。

    虛風内風擾于腸胃。

     人參木瓜焦白芍赤石脂炙草 經月減食洩瀉。

    下焦無力。

    以扶土洩木法。

     人參焦術炒益智茯苓木瓜廣皮 病後。

    陰傷作瀉。

     烏梅白芍炙草廣皮茯苓荷葉 霍亂後痛瀉已緩。

    心中空洞。

    肢節痿弱。

    此陽明脈虛。

    内風閃爍。

    蓋虛象也。

    異功去參術。

     加烏梅木瓜白芍。

     上吐下瀉之後。

    中氣大虛。

    身痛肢浮。

    虛風内動。

    以補中為法。

    異功散加木瓜姜棗。

     腹鳴晨洩。

    巅眩脘痹。

    形質似屬陽不足。

    診脈小弦。

    非二神四神溫固之症。

    蓋陽明胃土已虛。

    厥陰肝風振動内起。

    久病而為飧洩。

    用甘以理胃。

    酸以制肝。

     人參茯苓炙草廣皮烏梅木瓜 頭痛損目。

    黎明腸鳴洩瀉。

    煩心必目刺痛流淚。

    是木火生風。

    緻脾胃土位日戕。

    姑議洩木安土法。

     人參半夏茯苓炙草丹皮桑葉 (六六)自春季胸脅肌腠。

    以及腹中疼痛。

    從治肝小愈。

    腹鳴洩瀉不止。

    久風飧洩。

    都因木乘土位。

     東垣雲。

    治脾胃必先制肝。

    仿此。

    (肝犯脾胃) 人參焦術炙草木瓜烏梅炒菟絲餅 勞損經年。

    食入腹脹痛瀉。

    心中寒凜。

    膚腠熱蒸。

    此陽不内潛。

    脾胃久困。

    萬無治嗽清降之理。

    議用戊己湯。

    扶土制木法。

     (三六)左脅氣脹。

    在皮膜之裡。

    此絡脈中病也。

    洩肝破氣久服。

    脾胃受困。

    而為洩瀉。

    得養中小愈。

     然以藥治藥。

    脈絡之病仍在。

     半夏桂枝茯苓遠志歸須橘紅姜棗湯泛丸。

     (妪)腹鳴脹。

    清晨瘕洩。

    先以熄肝風。

    安脾胃方。

     人參茯苓木瓜炒烏梅炒菟絲子 洩肝醒胃方。

     吳萸生白芍炒烏梅人參茯苓 脈右弦。

    腹膨鳴響痛瀉。

    半年不痊。

    此少陽木火郁傷脾土。

    久則浮腫脹滿。

    法當疏通洩郁。

     非辛溫燥熱可治。

    (膽郁傷脾) 黃芩白芍桑葉丹皮柴胡青皮 陽虛惡寒。

    惡心吞酸。

    洩瀉。

    乃年力已衰。

    更飲酒中虛。

    治法必以脾胃扶陽。

    (脾胃陽虛) 人參茯苓附子白術幹姜胡蘆巴 晨洩難忍。

    臨晚稍可甯耐。

    易饑善食。

    仍不易消磨。

    其故在乎脾胃陰陽不和也。

    讀東垣脾胃論。

    謂脾宜升則健。

    胃宜降則和。

    援引升降為法。

     人參生于術炮附子炙草炒歸身炒白芍地榆炭炮姜灰煨葛根煨升麻 腸風鳴震。

    洩利得緩。

    猶有微痛而下。

    都緣陽氣受傷。

    垢滞永不清楚。

    必以溫通之劑為法。

     生茅術(三錢)炙草(五分)生炮附子(一錢)濃樸(一錢)廣皮(一錢)制大黃(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