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藥。

    壯水和陽。

    亦屬近理。

    夏季脾胃主司。

    肝膽火風。

    易于貫膈犯中。

    中土受木火之侮。

    陽明脈衰。

    痰多。

    經脈不利矣。

    議清少陽郁熱。

    使中宮自安。

    若畏虛滋膩。

     上中愈實。

    下焦愈虛。

    二陳去甘草加金斛桑葉丹皮。

    (木火犯中胃虛生痰) 脈左浮弦數。

    痰多。

    脘中不爽。

    煩則火升眩暈。

    靜坐神識安舒。

    議少陽陽明同治。

     羚羊角連翹廣皮炒半夏曲黑山栀皮香豉 脈兩手已和。

    惟煩動恍惚欲暈。

    議用靜藥。

    益陰和陽。

     人參熟地天冬金箔 痰火上盛。

    腎氣少攝。

    朝用通攝下焦。

    暮服清肅上焦方法。

    (肝腎虛上有痰火) 羚羊角半夏茯苓橘紅黑栀皮郁金苦丁茶煎湯法丸暮服熟地淡苁蓉杞子五味牛膝茯苓遠志線膠蜜丸。

    早服。

     (五一)色鮮明。

    屬上有痰飲。

    蓋上實則下虛。

    半百年歲。

    未得種玉。

    診得脈左小不靜。

    右部弦滑。

    法當清肺胃之熱痰。

    益腎肝之精血。

    仿曼倩衛生方法。

     燕窩膠甜梨膏人參黃麥冬山藥茯苓于術黃節黑節鹿尾膠羊内腎淡苁蓉故紙(胡桃蒸)青鹽 向來痰多食少。

    而參術服餌未合。

    此質為陽。

    不受溫熱剛燥之劑。

    上年冬季溫暖。

    入春痰愈多。

    體中微倦。

    由乎藏聚未固。

    春氣自地升舉之征。

    法當攝腎固真。

    乃治痰之本。

    方為有益。

    (腎虛痰多) 熟地茯苓補骨脂胡桃肉杞子五味牛膝遠志車前蜜丸。

     痰症之情狀。

    變幻不一。

    古人不究标本。

    每着消痰之方。

    立消痰之論者甚多。

    後人遵其法而用之。

    治之不驗。

    遂有稱痰為怪病者矣。

    不知痰乃病之标。

    非病之本也。

    善治者。

    治其所以生痰之源。

    則不消痰而痰自無矣。

    餘詳考之。

    夫痰乃飲食所化。

    有因外感六氣之邪。

    則脾肺胃升降之機失度。

    緻飲食輸化不清而生者。

    有因多食甘膩肥腥茶酒而生者。

    有因本質脾胃陽虛。

    濕濁凝滞而生者。

    有因郁則氣火不舒。

    而蒸變者。

    又有腎虛水泛為痰者。

     此亦因土衰不能制水。

    則腎中陰濁上逆耳。

    非腎中真有痰水上泛也。

    更有陰虛勞症。

    龍相之火。

    上炎爍肺。

    以緻痰嗽者。

    此痰乃津液所化。

    必不濃濃。

    若欲消之。

    不惟無益。

    而徒傷津液。

    其餘一切諸痰。

    初起皆由濕而生。

    雖有風火燥痰之名。

    亦皆因氣而化。

    非風火燥自能生痰也。

    其主治之法。

    惟痰與氣一時壅閉咽喉者。

    不得不暫用豁痰降氣之劑以開之。

     餘皆當治其本。

    故古人有見痰休治痰之論。

    此誠千古之明訓。

    蓋痰本飲食濕濁所化。

    人豈能禁絕飲食。

    若專欲消之。

    由于外邪者。

    邪散則痰或可清。

    如寒痰溫之。

    熱痰清之。

    濕痰燥之。

    燥痰潤之。

    風痰散之是也。

    若涉本原者。

    必旋消旋生。

    有至死而痰仍未清者矣。

    此乃不知治本之故耳。

    今觀案中治法。

    有因郁因火者。

    必用開郁清火為君。

    以消痰佐之。

    有因濕因熱者。

    則用燥濕清熱。

    略佐化痰之品。

    若因肝腎虛而生痰者。

    則純乎鎮攝固補。

    此真知治痰之本者矣。

    若因寒因濕者。

    更當于痰飲門兼參而治之。

    (華岫雲) 徐評所列方案。

    皆治肺胃浮痰之藥。

    若透經入絡。

    盤踞髒腑。

    及三焦隐處之老痰。

    尚有峻厲制煉之方。

    此等方不能奏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