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
關燈
小
中
大
四)陽傷痿弱。
有濕麻痹。
痔血。
生白術附子幹姜茯苓 某(三八)舌白身痛。
足跗浮腫。
從太溪穴水流如注。
此濕邪伏于足少陰。
當用溫蒸陽氣為主。
鹿茸淡附子草果菟絲子茯苓 楊厥陰為病。
必錯雜不一。
瘧痢之後。
肝髒必虛。
發症左脅有痞。
腹中塊外堅。
脅下每常汨汨有聲。
惡虛就實。
常有寒熱。
胃中不知饑。
而又嘈雜吞酸。
脈長而數。
顯然厥陰陽明濕熱下滲前陰。
陽縮而為濕熱症也。
議用升發陽明胃氣。
滲洩厥陰濕熱。
其症自愈。
(肝胃濕熱) 蒼術半夏茯苓橘紅通草當歸柏子仁沙蒺藜川楝子茴香即丸方。
浦(氏)胸膈迷漫。
胃痛嘔食。
肢節屈曲處冷痛。
經落後。
來時周身腰脊不舒。
脈弦沉。
痛即便溏。
此濕郁阻閉。
氣血不行。
用藥先須斷酒。
(濕郁肢節冷痛) 生茅術炮黑川烏姜汁白芥子濃樸廣皮荜茇茯苓 徐溫瘧初愈。
驟進濁膩食物。
濕聚熱蒸。
蘊于經絡。
寒戰熱熾。
骨骱煩疼。
舌起灰滞之形。
面目痿黃色。
顯然濕熱為痹。
仲景謂濕家忌投發汗者。
恐陽傷變病。
蓋濕邪重着。
汗之不卻。
是苦味辛通為要耳。
(濕熱入經絡為痹) 防己杏仁滑石醋炒半夏連翹山栀苡仁野赤豆皮 某(四七)風暑濕渾雜。
氣不主宣。
咳嗽頭脹。
不饑。
右肢若廢。
法當通陽驅邪。
杏仁(三錢)苡仁(三錢)桂枝(五分)生姜(七分)濃樸(一錢)半夏(一錢半) 漢防己(一錢半)白蒺藜(二錢) 某汗多身痛。
自利。
小溲全無。
胸腹白疹。
此風濕傷于氣分。
醫用血分涼藥。
希冀熱緩。
殊不知濕郁在脈為痛。
濕家本有汗不解。
(濕郁經脈痛) 苡仁竹葉白蔻仁滑石茯苓川通草 濕為重濁有質之邪。
若從外而受者。
皆由地中之氣升騰。
從内而生者。
皆由脾陽之不運。
雖雲霧露雨濕。
上先受之。
地中潮濕。
下先受之。
然霧露雨濕。
亦必由地氣上升而緻。
若地氣不升。
則天氣不降。
皆成燥症矣。
何濕之有。
其傷人也。
或從上。
或從下或遍體皆受。
此論外感之濕邪。
着于肌軀者也。
此雖未必即入于髒腑。
治法原宜于表散。
但不可大汗耳。
更當察其兼症。
若兼風者。
微微散之。
兼寒者佐以溫藥。
兼熱者佐以清藥。
此言外受之濕也。
然水流濕。
火就燥。
有同氣相感之理。
如其人飲食不節。
脾家有濕。
脾主肌肉四肢。
則外感肌軀之濕。
亦漸次入于髒腑矣。
亦有外不受濕。
而但濕從内生者。
必其人膏粱酒醴過度。
或嗜飲茶湯太多。
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膩之物。
治法總宜辨其體質陰陽。
斯可以知寒熱虛實之治。
若其人色蒼赤而瘦。
肌肉堅結者。
其體屬陽。
此外感濕邪。
必易于化熱。
若内生濕邪。
多因膏粱酒醴。
必患濕熱。
濕火之症。
若其人色白而肥。
肌肉柔軟者。
其體屬陰。
若外感濕邪。
不易化熱。
若内生之濕。
多因茶湯生冷太過。
必患寒濕之症。
人身若一小天地。
今觀先生治法。
若濕阻上焦者。
用開肺氣。
佐淡滲。
通膀胱。
是即啟上閘。
開支河。
導水勢下行之理也。
若脾陽不運。
濕滞中焦者。
用術樸姜半之屬。
以溫運之。
以苓澤腹皮滑石等滲洩之。
亦猶低濕處。
必得烈日曬之。
或以剛燥之土培之。
或開溝渠以洩之耳。
其用藥總以苦辛寒治濕熱。
以苦辛溫治寒濕。
概以淡滲佐之。
或再加風藥。
甘酸膩濁。
在所不用。
總之腎陽充旺。
脾土健運。
自無寒濕諸症。
肺金清肅之氣下降。
膀胱之氣化通調。
自無濕火濕熱暑濕諸症。
若夫失治變幻。
則有腫脹黃膽洩瀉淋閉痰飲等類。
俱于各門兼參之可也。
(華岫雲) 徐評方案重複。
令閱者生厭。
編書者意欲何為。
治濕不用燥熱之品。
皆以芳香淡滲之藥。
疏肺氣而和膀胱。
此為良法。
惟健脾消痰培土之方未備。
則于固本之法。
猶有缺耳。
有濕麻痹。
痔血。
生白術附子幹姜茯苓 某(三八)舌白身痛。
足跗浮腫。
從太溪穴水流如注。
此濕邪伏于足少陰。
當用溫蒸陽氣為主。
鹿茸淡附子草果菟絲子茯苓 楊厥陰為病。
必錯雜不一。
瘧痢之後。
肝髒必虛。
發症左脅有痞。
腹中塊外堅。
脅下每常汨汨有聲。
惡虛就實。
常有寒熱。
胃中不知饑。
而又嘈雜吞酸。
脈長而數。
顯然厥陰陽明濕熱下滲前陰。
陽縮而為濕熱症也。
議用升發陽明胃氣。
滲洩厥陰濕熱。
其症自愈。
(肝胃濕熱) 蒼術半夏茯苓橘紅通草當歸柏子仁沙蒺藜川楝子茴香即丸方。
浦(氏)胸膈迷漫。
胃痛嘔食。
肢節屈曲處冷痛。
經落後。
來時周身腰脊不舒。
脈弦沉。
痛即便溏。
此濕郁阻閉。
氣血不行。
用藥先須斷酒。
(濕郁肢節冷痛) 生茅術炮黑川烏姜汁白芥子濃樸廣皮荜茇茯苓 徐溫瘧初愈。
驟進濁膩食物。
濕聚熱蒸。
蘊于經絡。
寒戰熱熾。
骨骱煩疼。
舌起灰滞之形。
面目痿黃色。
顯然濕熱為痹。
仲景謂濕家忌投發汗者。
恐陽傷變病。
蓋濕邪重着。
汗之不卻。
是苦味辛通為要耳。
(濕熱入經絡為痹) 防己杏仁滑石醋炒半夏連翹山栀苡仁野赤豆皮 某(四七)風暑濕渾雜。
氣不主宣。
咳嗽頭脹。
不饑。
右肢若廢。
法當通陽驅邪。
杏仁(三錢)苡仁(三錢)桂枝(五分)生姜(七分)濃樸(一錢)半夏(一錢半) 漢防己(一錢半)白蒺藜(二錢) 某汗多身痛。
自利。
小溲全無。
胸腹白疹。
此風濕傷于氣分。
醫用血分涼藥。
希冀熱緩。
殊不知濕郁在脈為痛。
濕家本有汗不解。
(濕郁經脈痛) 苡仁竹葉白蔻仁滑石茯苓川通草 濕為重濁有質之邪。
若從外而受者。
皆由地中之氣升騰。
從内而生者。
皆由脾陽之不運。
雖雲霧露雨濕。
上先受之。
地中潮濕。
下先受之。
然霧露雨濕。
亦必由地氣上升而緻。
若地氣不升。
則天氣不降。
皆成燥症矣。
何濕之有。
其傷人也。
或從上。
或從下或遍體皆受。
此論外感之濕邪。
着于肌軀者也。
此雖未必即入于髒腑。
治法原宜于表散。
但不可大汗耳。
更當察其兼症。
若兼風者。
微微散之。
兼寒者佐以溫藥。
兼熱者佐以清藥。
此言外受之濕也。
然水流濕。
火就燥。
有同氣相感之理。
如其人飲食不節。
脾家有濕。
脾主肌肉四肢。
則外感肌軀之濕。
亦漸次入于髒腑矣。
亦有外不受濕。
而但濕從内生者。
必其人膏粱酒醴過度。
或嗜飲茶湯太多。
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膩之物。
治法總宜辨其體質陰陽。
斯可以知寒熱虛實之治。
若其人色蒼赤而瘦。
肌肉堅結者。
其體屬陽。
此外感濕邪。
必易于化熱。
若内生濕邪。
多因膏粱酒醴。
必患濕熱。
濕火之症。
若其人色白而肥。
肌肉柔軟者。
其體屬陰。
若外感濕邪。
不易化熱。
若内生之濕。
多因茶湯生冷太過。
必患寒濕之症。
人身若一小天地。
今觀先生治法。
若濕阻上焦者。
用開肺氣。
佐淡滲。
通膀胱。
是即啟上閘。
開支河。
導水勢下行之理也。
若脾陽不運。
濕滞中焦者。
用術樸姜半之屬。
以溫運之。
以苓澤腹皮滑石等滲洩之。
亦猶低濕處。
必得烈日曬之。
或以剛燥之土培之。
或開溝渠以洩之耳。
其用藥總以苦辛寒治濕熱。
以苦辛溫治寒濕。
概以淡滲佐之。
或再加風藥。
甘酸膩濁。
在所不用。
總之腎陽充旺。
脾土健運。
自無寒濕諸症。
肺金清肅之氣下降。
膀胱之氣化通調。
自無濕火濕熱暑濕諸症。
若夫失治變幻。
則有腫脹黃膽洩瀉淋閉痰飲等類。
俱于各門兼參之可也。
(華岫雲) 徐評方案重複。
令閱者生厭。
編書者意欲何為。
治濕不用燥熱之品。
皆以芳香淡滲之藥。
疏肺氣而和膀胱。
此為良法。
惟健脾消痰培土之方未備。
則于固本之法。
猶有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