疸
關燈
小
中
大
也。
病以濕得之。
有陰有陽。
在腑在髒。
陽黃之作。
濕從火化。
瘀熱在裡。
膽熱液洩。
與胃之濁氣共并。
上不得越。
下不得洩。
熏蒸遏郁。
侵于肺則身目俱黃。
熱流膀胱。
溺色為之變赤。
黃如橘子色。
陽主明。
治在胃。
陰黃之作。
濕從寒水。
脾陽不能化熱。
膽液為濕所阻。
漬于脾。
浸淫肌肉。
溢于皮膚。
色如熏黃。
陰主晦。
治在脾。
傷寒發黃。
金匮黃疸立名雖異。
治法多同。
有辨證三十五條。
出治一十二方。
先審黃之必發不發。
在于小便之利與不利。
疸之易治難治。
在于口之渴與不渴。
再察瘀熱入胃之因。
或因外并。
或因内發。
或因食谷。
或因酣酒。
或因勞色。
有随經蓄血。
入水黃汗。
上盛者。
一身盡熱。
下郁者。
小便為難。
又有表虛裡虛。
熱除作哕。
火劫緻黃。
知病有不一之因。
故治有不紊之法。
于是脈弦脅痛。
少陽未罷。
仍主以和。
渴飲水漿。
陽明化燥。
急當瀉熱。
濕在上以辛散。
以風勝。
濕在下。
以苦洩。
以淡滲。
如狂蓄血。
勢所必攻。
汗後溺白。
自宜投補。
酒客多蘊熱。
先用清中。
加之分利。
後必顧其脾陽。
女勞有穢濁。
始以解毒。
繼之滑竅。
終當峻補腎陰。
表虛者實衛。
裡虛者建中。
入水火劫。
以及治逆變證。
各立方論。
以為後學津梁。
若雲寒濕在裡之治。
陽明篇中惟見一則。
不出方論。
指人以寒濕中求。
蓋脾本畏木。
而喜風燥。
制水而惡寒濕。
今陰黃一證。
外不因于六淫。
内不傷于嗜欲。
惟寒惟濕。
譬以卑監之土。
須暴風日之陽。
純陰之病。
療以辛熱無疑矣。
方雖不出。
法已顯然。
故不用多歧。
恐滋人惑耳。
今考諸家之說。
丹溪雲。
不必分五疸。
總是如醬相似。
以為得治黃之扼要。
殊不知是言也。
以之混治陽黃。
雖不中。
不緻增劇。
以之治陰黃。
下咽則斃。
何異操刃。
一言之易。
遺誤後人。
惟謙甫羅氏。
具有卓識。
力辨陰陽。
遵傷寒寒濕之指。
出茵陳四逆湯之治。
繼往開來。
活人有術。
醫雖小道。
功亦茂焉。
喻嘉言陰黃一證。
竟謂仲景方論亡失。
恍若無所循從。
不意其注傷寒。
注金匮。
辨論數千言。
而獨于關鍵處明文。
反為之蒙昧。
雖雲智者一失。
亦未免會心之不遠也。
總之。
羅氏可稱勤求古訓。
朱氏失于小成自狃。
嘉言喻氏。
病在好發議論而已。
今觀葉氏黃膽之案。
寥寥數則。
而于案中所雲。
夏秋疸病。
濕熱氣蒸而成。
其陽黃之治。
了然于胸中。
案中又有治黃也。
而有非黃之論。
揣其是病必求虛實。
于是知其是病必辨陰陽。
如遇陰黃。
求治于先生者。
決不以治陽之法治陰。
而人長命也。
苟非師仲景而藐丹溪。
博覽群賢之論。
而不陷于一偏之說者。
烏能及此。
名不浮于實。
道之得以久行也固宜。
(蔣式玉) 徐評疸之變症不一。
案中隻有瀉濕熱一法。
其餘并無良方。
不知黃膽之疾。
輕者即愈。
重者有黃水成窠。
久而不化。
變态百出。
以至傷生。
消水窠之法。
不可不考。
病以濕得之。
有陰有陽。
在腑在髒。
陽黃之作。
濕從火化。
瘀熱在裡。
膽熱液洩。
與胃之濁氣共并。
上不得越。
下不得洩。
熏蒸遏郁。
侵于肺則身目俱黃。
熱流膀胱。
溺色為之變赤。
黃如橘子色。
陽主明。
治在胃。
陰黃之作。
濕從寒水。
脾陽不能化熱。
膽液為濕所阻。
漬于脾。
浸淫肌肉。
溢于皮膚。
色如熏黃。
陰主晦。
治在脾。
傷寒發黃。
金匮黃疸立名雖異。
治法多同。
有辨證三十五條。
出治一十二方。
先審黃之必發不發。
在于小便之利與不利。
疸之易治難治。
在于口之渴與不渴。
再察瘀熱入胃之因。
或因外并。
或因内發。
或因食谷。
或因酣酒。
或因勞色。
有随經蓄血。
入水黃汗。
上盛者。
一身盡熱。
下郁者。
小便為難。
又有表虛裡虛。
熱除作哕。
火劫緻黃。
知病有不一之因。
故治有不紊之法。
于是脈弦脅痛。
少陽未罷。
仍主以和。
渴飲水漿。
陽明化燥。
急當瀉熱。
濕在上以辛散。
以風勝。
濕在下。
以苦洩。
以淡滲。
如狂蓄血。
勢所必攻。
汗後溺白。
自宜投補。
酒客多蘊熱。
先用清中。
加之分利。
後必顧其脾陽。
女勞有穢濁。
始以解毒。
繼之滑竅。
終當峻補腎陰。
表虛者實衛。
裡虛者建中。
入水火劫。
以及治逆變證。
各立方論。
以為後學津梁。
若雲寒濕在裡之治。
陽明篇中惟見一則。
不出方論。
指人以寒濕中求。
蓋脾本畏木。
而喜風燥。
制水而惡寒濕。
今陰黃一證。
外不因于六淫。
内不傷于嗜欲。
惟寒惟濕。
譬以卑監之土。
須暴風日之陽。
純陰之病。
療以辛熱無疑矣。
方雖不出。
法已顯然。
故不用多歧。
恐滋人惑耳。
今考諸家之說。
丹溪雲。
不必分五疸。
總是如醬相似。
以為得治黃之扼要。
殊不知是言也。
以之混治陽黃。
雖不中。
不緻增劇。
以之治陰黃。
下咽則斃。
何異操刃。
一言之易。
遺誤後人。
惟謙甫羅氏。
具有卓識。
力辨陰陽。
遵傷寒寒濕之指。
出茵陳四逆湯之治。
繼往開來。
活人有術。
醫雖小道。
功亦茂焉。
喻嘉言陰黃一證。
竟謂仲景方論亡失。
恍若無所循從。
不意其注傷寒。
注金匮。
辨論數千言。
而獨于關鍵處明文。
反為之蒙昧。
雖雲智者一失。
亦未免會心之不遠也。
總之。
羅氏可稱勤求古訓。
朱氏失于小成自狃。
嘉言喻氏。
病在好發議論而已。
今觀葉氏黃膽之案。
寥寥數則。
而于案中所雲。
夏秋疸病。
濕熱氣蒸而成。
其陽黃之治。
了然于胸中。
案中又有治黃也。
而有非黃之論。
揣其是病必求虛實。
于是知其是病必辨陰陽。
如遇陰黃。
求治于先生者。
決不以治陽之法治陰。
而人長命也。
苟非師仲景而藐丹溪。
博覽群賢之論。
而不陷于一偏之說者。
烏能及此。
名不浮于實。
道之得以久行也固宜。
(蔣式玉) 徐評疸之變症不一。
案中隻有瀉濕熱一法。
其餘并無良方。
不知黃膽之疾。
輕者即愈。
重者有黃水成窠。
久而不化。
變态百出。
以至傷生。
消水窠之法。
不可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