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閉

關燈
先用滋腎丸。

    每早服三錢。

    淡鹽湯送。

     腹中脹滿。

    當通火腑。

    更衣丸一錢六分。

     脈動數。

    舌幹白。

    不欲飲水。

    交夏臍下左右攻痛。

    服米飲痛緩。

    超時複痛。

    六七日大便不通。

     小溲甚少。

    部位在小腸。

    屈曲有阻乃痛。

    未便驟認蟲病。

    凡六腑宜通。

    通則不痛。

    以更衣丸二錢。

    專通火腑之壅結。

    一服。

     日來便難溺澀。

    是下焦幽門氣鈍血燥。

    議東垣通幽意。

    (血液枯燥) 鹹苁蓉(一兩)細生地(二錢)當歸(一錢半)郁李仁(二錢研)柏子霜(一錢半)牛膝(二錢) (四九)少腹微脹。

    小便通利方安。

    大便三四日一通。

    而燥堅殊甚。

    下焦諸病。

    須推肝腎。

    腑絡必究幽門二腸。

    閱所服藥。

    是香砂六君以治脾。

    不思腎惡燥耶。

     當歸苁蓉郁李仁冬葵子牛膝小茴茯苓車前蜜丸。

     (六六)脈左弦如刃。

    六旬又六。

    真陰衰。

    五液涸。

    小溲血水。

    點滴不爽。

    少腹右脅聚瘕。

    此屬癃閉。

    非若少壯瀉火通利可效。

     柏子霜小茴鹿角霜茯苓當歸苁蓉 (三六)脈實。

    病久瘀熱在血。

    胸不爽。

    小腹墜。

    能食不渴。

    二便澀少。

    兩進苦辛宣腑。

    病未能卻。

    此屬血病。

    用通幽法。

    (氣血結痹) 桃仁紅花郁李仁制大黃歸須小茴桂枝木川楝子 (妪)大小便不爽。

    古人每以通絡。

    兼入奇經。

    六旬有年。

    又屬久病。

    進疏氣開腑無效。

    議兩通下焦氣血方。

     川芎(一兩醋炒)當歸(一兩醋炒)生大黃(一兩)肉桂(三錢)川楝子(一兩)青皮(一兩) 蓬術(煨五錢)三棱(煨五錢)五靈脂(醋炒五錢)炒黑楂肉(一兩)小香附(醋炒一兩) 上為末。

    用青蔥白去根搗爛。

    略加清水淋濾清汁泛為丸。

    每日進食時服三錢。

    用紅棗五枚。

    生艾葉三分。

    煎湯一杯服藥。

     遠行勞動。

    肝腎氣乏。

    不司約束。

    肛門痛墜。

    若是瘍症。

    初起必然寒熱。

    排毒藥味。

    苦辛寒燥。

    下焦陰陽再傷。

    二便皆澀。

    此為癃閉。

    背寒煩渴。

    少腹滿脹。

    議通厥陰。

    (厥陰熱閉) 老韭根穿山甲兩頭尖川楝子歸須小茴橘紅乳香 驅濁洩肝。

    僅僅洩氣。

    二便仍不得通。

    仿東垣治王善夫癃閉意。

    滋腎丸三錢三服。

     氣郁腸中。

    二便交阻。

    清理腸胃壅熱。

     川連黃柏川楝子吳萸黑山栀青皮通草五錢。

    海金沙五錢。

    煎湯代水。

     苦辛已效。

    當約其制。

     川連黑山栀丹皮川楝子吳萸海金沙飛滑石 按便閉症。

    當與腸痹淋濁門兼參。

    其大便不通。

    有血液枯燥者。

    則用養血潤燥。

    若血燥風生。

    則用辛甘熄風。

    或鹹苦入陰。

    故三才五仁通幽虎潛等法。

    所必用者也。

    若血液燥則氣亦滞。

    緻氣血結痹。

    又當于養陰潤燥中。

    加行氣活血之品。

    若火腑秘結。

    宜苦滑重鎮者。

    用更衣丸以通之。

    若老人陽衰風閉。

    用半硫丸溫潤以通之。

    腑陽不行。

    則用玉壺丹。

    陽窒陰凝。

    清濁混淆痞脹。

    用來複丹。

    若郁熱阻氣。

    則用苦寒洩熱。

    辛以開郁。

    或用三焦通法。

    若濕熱傷氣。

    阻遏經腑。

    則理肺氣以開降之。

    此治大便之閉也。

    小便閉者。

    若小腸火結。

    則用導赤。

    濕壅三焦。

    則用河間分消。

    膀胱氣化失司。

    則用五苓。

    若濕郁熱伏。

    緻小腸痹郁。

    用小溫中丸清熱燥濕。

    若腎與膀胱陰分蓄熱緻燥。

    無陰則陽無以化。

    故用滋腎丸。

    通下焦至陰之熱閉。

    以上諸法。

    前人雖皆論及。

    然經案中逐一分晰發明。

    不啻如耳提面命。

    使人得有所遵循矣。

    至若膏粱曲。

    釀成濕火。

    漬筋爍骨。

    用大苦寒堅陰燥濕。

    仍用酒醴引導。

    又厥陰熱閉為癃。

    少腹脹滿。

    用穢濁氣味之品。

    直洩厥陰之閉。

    此皆發前人未發之秘。

    學人尤當究心焉。

    大凡小便閉而大便通調者。

    或系膀胱熱結。

    或水源不清。

    濕症居多。

    若大便閉而小便通調者。

    或二腸氣滞。

    或津液不流。

    燥症居多。

    若二便俱閉。

    當先通大便。

    小溲自利。

     此其大略也。

    至若胃腑邪熱化燥便堅。

    太陽熱邪傳入膀胱之腑癃秘。

    又當于仲景傷寒門下法中。

    承氣五苓等方酌而用之。

    斯無遺義矣。

    (華岫雲) 大便燥結。

    本有承氣湯。

    更衣等丸下之。

    外用豬膽蜜煎潤之。

    可謂無遺蘊矣。

    然竟有效有不效者。

    蓋因燥糞未嘗不至肛門。

    奈肛門如錢大。

    燥糞如拳大。

    縱使竭力努掙。

    而終不肯出。

    下既不得出。

    則上不能食而告危矣。

    餘友教人。

    先以膽汁或蜜煎導之。

    俟糞既至肛門。

     令病者親手以中指染油。

    探入肛門内。

    将燥糞漸漸挖碎而出。

    中指須要有指甲者為妙。

     竟有大便一次。

    燥糞挖作百餘塊而出者。

    據雲此法輾轉授人。

    已救四五十人矣。

    若患此證者。

    切勿嫌穢而棄之。

     徐評方案重複可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