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閉
關燈
小
中
大
葉(二十)陽氣郁勃。
腑失傳導。
納食中痞。
大便結燥。
調理少進酒肉堅凝。
以宣通腸胃中郁熱可效。
(大便閉郁熱燥結) 川連蘆荟萊菔子炒山楂廣皮川楝子山栀濃樸(姜汁炒)青皮 又熱郁氣阻。
三焦通法。
杏仁郁金濃樸廣皮白蘆荟川楝子 李(四九)診脈如前。
服鹹苦入陰。
大便仍秘澀。
針刺一次。
病無增減。
可謂沉锢之疾。
夫病着深遠。
平素飲酒濃味。
釀濕聚熱。
漬筋爍骨。
既已經年不拔。
區區湯液。
焉能通逐。
議以大苦寒堅陰燥濕方法。
參入酒醴引導。
亦同氣相求之至理。
(濕火) 黃柏茅術生大黃幹地龍金毛狗脊川連萆晚蠶砂穿山甲漢防己仙靈脾海金沙川獨活北細辛油松節白茄根黃酒燒酒各半。
浸七日。
吳(妪)脈右如昨。
左略小動。
肝風震動。
裡氣大燥。
更議鎮重苦滑。
以通火腑。
逾六時便通濁行。
亦肝喜疏洩之一助。
(火腑不通)更衣丸一錢五分。
江脾宜升則健。
胃宜降則和。
蓋太陰之土。
得陽始運。
陽明陽土。
得陰自安。
以脾喜剛燥。
胃喜柔潤。
仲景急下存津。
治在胃也。
東垣大升陽氣。
治在脾也。
今能食不運。
醫家悉指脾弱是病。
但診脈較諸冬春。
盛大兼弦。
據經論病。
獨大獨小。
斯為病脈。
脾髒屬陰。
胃腑屬陽。
脈見弦大。
非髒陰見病之象。
久病少餐。
猶勉強支撐。
兼以大便窒塞。
洩氣不爽。
坐談片刻。
嗳氣頻頻。
平素痔瘡腸紅。
未向安适。
此脈症。
全是胃氣不降。
腸中不通。
腑失傳導變化之司。
古人雲。
九竅不和。
都屬胃病。
六腑為病。
以通為補。
經年調攝。
不越參術桂附。
而毫乏應效。
不必再進湯藥。
議仿丹溪小溫中丸。
服至七日。
俾三陰三陽一周。
再議治之義。
(濕熱小腸痹)小溫中丸二兩(一錢) 朱足麻偻廢。
大熱陰傷。
内郁。
大便不通。
由懷抱不舒病加。
先用滋腎丸四錢。
鹽湯下四服。
(腎燥熱) 某術守中。
漸生滿脹。
小便少。
大便窒。
腸氣亦滞。
病久延虛。
補湯難進。
議以每日開水送半硫丸一錢五分。
以通經腑之陽。
(虛風便閉) 吳有年。
二氣自虛。
長夏大氣發洩。
肝風鸱張。
見症類中。
投劑以來。
諸恙皆減。
所嫌旬日猶未更衣。
仍是老人風秘。
閱古人書。
以半硫丸為首方。
今當采取用之。
半硫丸一錢開水送三服。
陳(三八)用苦藥。
反十四日不大便。
腸中陽氣窒閉。
氣結聚成形。
非硝黃攻堅。
半硫丸一錢二分。
又陽氣窒閉。
濁陰凝痞。
成氏稱為陰結。
口甜夜脹。
清濁未分。
每日用來複丹一錢五分。
甘(五三)脈左微弱右弦前議入夜反胃脘痛是濁陰上攻據說食粥不化早食至晚吐出仍是不變之形。
火土不生。
不司腐熟。
溫藥一定至理。
第氣攻膈中。
究瀉不得爽。
必腸間屈曲隐處。
無以旋轉機關。
風動則鳴。
議用半硫丸。
周(三一)減食過半。
糞堅若彈丸。
脾胃病。
從勞傷治。
(血液枯燥) 當歸麻仁柏子仁肉苁蓉松子肉 某液耗胃弱。
火升便難。
三才加麥冬茯神川斛。
天冬地黃人參麥冬茯神川斛 潘肝血腎液久傷。
陽不潛伏。
頻年不愈。
傷延胃腑。
由陰幹及乎陽。
越人且畏。
凡肝體剛。
腎惡燥。
問大便五六日更衣。
小溲時間淋濁。
尤非呆滞補澀所宜。
炒杞子沙苑天冬桂酒拌白芍茯苓豬脊筋 又精血損傷。
五液必燥。
問六七日更衣。
以潤劑涵下。
用後有遺精。
而陽乘巅頂。
法當潛陽固陰。
龜甲心生地阿膠鎖陽川石斛 顧(妪)陽明脈大。
環跳尻骨筋掣而痛。
痛甚足筋皆縮。
大便燥艱常秘。
此老年血枯。
内燥風生。
由春升上僭。
下失滋養。
昔喻氏上燥治肺。
下燥治肝。
蓋肝風木橫。
胃土必衰。
陽明諸脈。
不主束筋骨。
流利機關也。
用微鹹微苦以入陰方法。
鮮生地(八錢)阿膠(三錢)天冬(一錢半)人中白(一錢)川斛(二錢)寒水石(一錢) 又鹹苦治下入陰。
病樣已減。
當暮春萬花開放。
陽氣全升于上。
内風亦屬陽化。
其下焦脂液。
悉受陽風引吸。
燥病之來。
實基乎此。
高年生生既少。
和陽必用陰藥。
與直攻其病者有間矣。
(丸方)生地(三錢)阿膠(二錢)天冬(一錢)麥冬(一錢)柏子霜(二錢)松子仁(二錢) 虎潛丸去瑣陽加鹹苁蓉豬脊筋丸。
包陽升風秘。
柏子仁當歸紅花桃仁郁李仁牛膝 <
腑失傳導。
納食中痞。
大便結燥。
調理少進酒肉堅凝。
以宣通腸胃中郁熱可效。
(大便閉郁熱燥結) 川連蘆荟萊菔子炒山楂廣皮川楝子山栀濃樸(姜汁炒)青皮 又熱郁氣阻。
三焦通法。
杏仁郁金濃樸廣皮白蘆荟川楝子 李(四九)診脈如前。
服鹹苦入陰。
大便仍秘澀。
針刺一次。
病無增減。
可謂沉锢之疾。
夫病着深遠。
平素飲酒濃味。
釀濕聚熱。
漬筋爍骨。
既已經年不拔。
區區湯液。
焉能通逐。
議以大苦寒堅陰燥濕方法。
參入酒醴引導。
亦同氣相求之至理。
(濕火) 黃柏茅術生大黃幹地龍金毛狗脊川連萆晚蠶砂穿山甲漢防己仙靈脾海金沙川獨活北細辛油松節白茄根黃酒燒酒各半。
浸七日。
吳(妪)脈右如昨。
左略小動。
肝風震動。
裡氣大燥。
更議鎮重苦滑。
以通火腑。
逾六時便通濁行。
亦肝喜疏洩之一助。
(火腑不通)更衣丸一錢五分。
江脾宜升則健。
胃宜降則和。
蓋太陰之土。
得陽始運。
陽明陽土。
得陰自安。
以脾喜剛燥。
胃喜柔潤。
仲景急下存津。
治在胃也。
東垣大升陽氣。
治在脾也。
今能食不運。
醫家悉指脾弱是病。
但診脈較諸冬春。
盛大兼弦。
據經論病。
獨大獨小。
斯為病脈。
脾髒屬陰。
胃腑屬陽。
脈見弦大。
非髒陰見病之象。
久病少餐。
猶勉強支撐。
兼以大便窒塞。
洩氣不爽。
坐談片刻。
嗳氣頻頻。
平素痔瘡腸紅。
未向安适。
此脈症。
全是胃氣不降。
腸中不通。
腑失傳導變化之司。
古人雲。
九竅不和。
都屬胃病。
六腑為病。
以通為補。
經年調攝。
不越參術桂附。
而毫乏應效。
不必再進湯藥。
議仿丹溪小溫中丸。
服至七日。
俾三陰三陽一周。
再議治之義。
(濕熱小腸痹)小溫中丸二兩(一錢) 朱足麻偻廢。
大熱陰傷。
内郁。
大便不通。
由懷抱不舒病加。
先用滋腎丸四錢。
鹽湯下四服。
(腎燥熱) 某術守中。
漸生滿脹。
小便少。
大便窒。
腸氣亦滞。
病久延虛。
補湯難進。
議以每日開水送半硫丸一錢五分。
以通經腑之陽。
(虛風便閉) 吳有年。
二氣自虛。
長夏大氣發洩。
肝風鸱張。
見症類中。
投劑以來。
諸恙皆減。
所嫌旬日猶未更衣。
仍是老人風秘。
閱古人書。
以半硫丸為首方。
今當采取用之。
半硫丸一錢開水送三服。
陳(三八)用苦藥。
反十四日不大便。
腸中陽氣窒閉。
氣結聚成形。
非硝黃攻堅。
半硫丸一錢二分。
又陽氣窒閉。
濁陰凝痞。
成氏稱為陰結。
口甜夜脹。
清濁未分。
每日用來複丹一錢五分。
甘(五三)脈左微弱右弦前議入夜反胃脘痛是濁陰上攻據說食粥不化早食至晚吐出仍是不變之形。
火土不生。
不司腐熟。
溫藥一定至理。
第氣攻膈中。
究瀉不得爽。
必腸間屈曲隐處。
無以旋轉機關。
風動則鳴。
議用半硫丸。
周(三一)減食過半。
糞堅若彈丸。
脾胃病。
從勞傷治。
(血液枯燥) 當歸麻仁柏子仁肉苁蓉松子肉 某液耗胃弱。
火升便難。
三才加麥冬茯神川斛。
天冬地黃人參麥冬茯神川斛 潘肝血腎液久傷。
陽不潛伏。
頻年不愈。
傷延胃腑。
由陰幹及乎陽。
越人且畏。
凡肝體剛。
腎惡燥。
問大便五六日更衣。
小溲時間淋濁。
尤非呆滞補澀所宜。
炒杞子沙苑天冬桂酒拌白芍茯苓豬脊筋 又精血損傷。
五液必燥。
問六七日更衣。
以潤劑涵下。
用後有遺精。
而陽乘巅頂。
法當潛陽固陰。
龜甲心生地阿膠鎖陽川石斛 顧(妪)陽明脈大。
環跳尻骨筋掣而痛。
痛甚足筋皆縮。
大便燥艱常秘。
此老年血枯。
内燥風生。
由春升上僭。
下失滋養。
昔喻氏上燥治肺。
下燥治肝。
蓋肝風木橫。
胃土必衰。
陽明諸脈。
不主束筋骨。
流利機關也。
用微鹹微苦以入陰方法。
鮮生地(八錢)阿膠(三錢)天冬(一錢半)人中白(一錢)川斛(二錢)寒水石(一錢) 又鹹苦治下入陰。
病樣已減。
當暮春萬花開放。
陽氣全升于上。
内風亦屬陽化。
其下焦脂液。
悉受陽風引吸。
燥病之來。
實基乎此。
高年生生既少。
和陽必用陰藥。
與直攻其病者有間矣。
(丸方)生地(三錢)阿膠(二錢)天冬(一錢)麥冬(一錢)柏子霜(二錢)松子仁(二錢) 虎潛丸去瑣陽加鹹苁蓉豬脊筋丸。
包陽升風秘。
柏子仁當歸紅花桃仁郁李仁牛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