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蛔

關燈


    非冬月。

    乃誤表禁食。

    胃氣受傷。

     緻肝木上幹胃土。

    蛔蟲上出。

    遂成重病。

    常有厥逆之慮。

    拟進洩肝和胃。

    得痛止嘔緩。

    冀有轉機。

     川椒川連烏梅幹姜人參茯苓生白芍川楝子 大病後。

    胃氣極傷。

    肝木乘土。

    蛔欲透膈。

    脘脅陣痛。

    是土衰木克。

    古人以狐惑蟲厥。

    都以胃虛少谷為訓。

     安胃丸人參川椒烏梅湯化送二錢。

     (三一)兩脅痛。

    尤甚于左。

    嘔吐蛔蟲。

    年前好食生米。

    此饑飽加以怒勞。

    胃土不和。

    肝木來犯。

    試觀幼稚有食米麥泥炭者。

    皆裡滞久聚。

    初從濕熱郁蒸而得。

    宜和陽宣腑。

    辛竄通絡。

    濕去熱走。

     腑絡自和。

     川連幹姜桂枝金鈴子延胡蘆荟白芍枳實烏梅丸服三錢。

     身不壯熱。

    二便頗通。

    已非風寒停滞之病。

    因驚動肝。

    厥氣下泛。

    蛔蟲上攻觸痛。

    嘔吐清涎。

     仲景雲。

    蛔蟲厥都從驚恐得之。

    人參安蛔法。

     古人雲。

    上升吐蛔。

    下降狐惑。

    皆胃虛少谷。

    肝髒厥氣上幹耳。

    既知胃中虛。

    客氣上沖逆犯。

    斯鎮逆安胃方。

    是遵古治法。

     人參代赭石烏梅肉川椒川楝子茯苓 人參茯苓炒當歸炒白芍桂心炙草煨姜南棗 忽然痛再發。

    診脈微細。

    恰值立夏之交。

    正氣不相接續。

    有複厥之慮。

     人參桂枝木川楝子炒川椒生白芍烏梅肉川連細辛 (十七)熱氣上閉。

    耳聾身熱。

    神識不清。

    當清心營肺衛。

    (濕熱結于厥陰) 竹葉心飛滑石連翹川貝石菖蒲根生綠豆皮 暑濕熱内蒸。

    吐蛔。

    口渴耳聾。

     川連(水炒四分)半夏(一錢半)枳實(一錢)廣皮白(三錢)菖蒲(一錢半) 杏仁(三錢) 身熱。

    三候不解。

    胸痞。

    入暮谵語。

    耳聾吐蛔。

    此熱結厥陰。

    症勢最險。

     川連黃芩幹姜枳實半夏姜汁茯苓菖蒲 吐蛔本屬肝胃症。

    因厥陰之邪上逆。

    蛔不能安。

    故從上而出也。

    今所輯方案。

    皆因客邪病而緻吐蛔者。

    雖有瀉心湯。

    桂枝黃連湯。

    安胃丸等。

    然皆不離乎仲景之烏梅丸法。

    以苦辛酸寒熱并用為治。

    當與嘔吐門同參。

    至于幼稚有吐蛔瀉蛔。

    及諸蟲之病。

    治标則有殺蟲之方。

    治本則溫補脾胃。

    或佐清疳熱。

    前人各有成法。

    不必重贅。

    (華玉堂) 徐評所列諸案。

    大半皆嘔逆症。

    并非蛔病。

    其治吐蛔之方。

    亦惟烏梅丸一方加減。

    并無精思博識。

    随症立法。

    其用人參。

    雖本于烏梅丸之意。

    而多不對症。

    知此老于此病未深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