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
關燈
小
中
大
(一錢半)廣皮白(一錢半)枳實(一錢)姜汁(一匙調)
吳兩番探吐。
脘痛立止。
氣固宣暢。
胃津未能無損。
風木來乘。
外冷裡熱。
診脈右大。
并不搏指。
當少少進谷以養胃。
多噫多下洩氣。
調和中焦為宜。
炒竹茹半夏川斛橘紅黑山栀香豉 曹(四三)少腹屬肝。
肝厥必犯陽明胃腑。
故作痛嘔。
二年來病患已不知因何起病。
醫徒見病圖治。
想肝腎必自内傷為病。
久則奇經諸脈交傷。
經謂沖脈動。
而諸脈交動也。
議溫通柔潤劑。
從下焦虛損主治。
(肝腎虛沖脈氣上逆) 淡苁蓉幹(一錢半)茯苓(三錢)當歸(二錢)杞子(二錢)炒沙苑(一錢半)肉桂心(五分) 後加鹿角霜。
何寒熱嘔吐。
胸中格拒。
喜暖飲怕涼。
平昔胃陽最虛。
熱邪内結。
體虛邪實。
最防痙厥。
(熱邪内結) 人參黃芩炒半夏姜汁川連枳實 某舌赤。
濁嘔。
不寐不饑。
陽邪上擾。
治以苦辛。
進瀉心法。
淡黃芩川連炒半夏枳實姜汁 某郁熱阻飲痹嘔。
有年最慮噎膈。
半夏金斛姜汁茯苓杏仁廣皮白 毛(氏)舊有胃痛脘痹嘔吐之病。
秋前舉發。
已得小安。
近痛嘔複來。
身體熱。
宿病未罷。
而暑熱穢氣上竅侵入。
三焦混淆。
恐内閉變現痙厥。
(暑穢内結) 川連淡黃芩半夏姜汁黑山栀枳實汁 某舌黃不渴飲。
久嗽欲嘔吐。
前用金匮麥門冬湯養胃小效。
自述背寒口吐清痰。
暑濕客邪未盡。
虛體。
當輔正醒脾卻暑。
人參茯苓廣皮半夏姜汁 郭(五八)知饑能納。
忽有氣沖。
涎沫上湧。
脘中格拒。
不堪容物。
内經謂肝病吐涎沫。
丹溪雲。
上升之氣。
自肝而出。
木火上淩。
柔金受克。
咳嗆日加。
治以養金制木。
使土宮無戕賊之害。
滋水制火。
令金髒得清化之權。
此皆老年積勞緻傷。
豈攻病可效。
(肝火刑金) 蘇子麥冬枇杷葉杏仁北沙參桑葉丹皮降香竹瀝 曹(四五)勞倦嗔怒。
嘔吐身熱。
得汗熱解。
而氣急不寐不饑。
仍是氣分未清。
先以上焦主治。
以肺主一身氣化也。
杏仁郁金山栀香豉橘紅栝蒌皮 嘔吐症。
内經與金匮論之詳矣。
乃後人但以胃火胃寒痰食氣滞立論。
不思胃司納食。
主乎通降。
其所以不降而上逆嘔吐者。
皆由于肝氣沖逆。
阻胃之降而然也。
故靈樞經脈篇雲。
足厥陰肝所生病者。
胸滿嘔逆。
況五行之生克。
木動則必犯土。
胃病治肝。
不過隔一之治。
此理淺近易明。
人乃不能察。
而好奇之輩。
反誇隔二隔三之治。
豈不見笑于大方也哉。
試觀安胃丸。
理中安蛔丸。
所用椒梅。
及胃虛客氣上逆之旋複代赭。
此皆胃藥乎。
抑肝藥乎。
于此可省悟矣。
今觀先生之治法。
以洩肝安胃為綱領。
用藥以苦辛為主。
以酸佐之。
如肝犯胃而胃陽不衰有火者。
洩肝則用芩連。
楝之苦寒。
如胃陽衰者。
稍減苦寒。
用苦辛酸熱。
此其大旨也。
若肝陰胃汁皆虛。
肝風擾胃嘔吐者。
則以柔劑滋液養胃。
熄風鎮逆。
若胃陽虛。
濁陰上逆者。
用辛熱通之。
微佐苦降。
若但中陽虛而肝木不甚亢者。
專理胃陽。
或稍佐椒梅。
若因嘔傷。
寒郁化熱。
劫灼胃津。
則用溫膽湯加減。
若久嘔延及肝腎皆虛。
沖氣上逆者。
用溫通柔潤之補。
下焦主治。
若熱邪内結。
則用瀉心法。
若肝火沖逆傷肺。
則用養金制木。
滋水制火。
總之治胃之法。
全在溫通。
虛則必用人參。
藥味皆屬和平。
至于治肝之法。
藥味錯雜。
或寒熱互用。
或苦辛酸鹹并投。
蓋因厥陰有相火内寄治法不得不然耳。
但觀仲景烏梅丸法。
概可知矣。
案輯六十有餘。
大半皆由肝邪為患。
非先生之卓識。
安能暢發此理乎哉。
(華岫雲) 徐評所錄諸方。
屬蓄飲者四五。
屬反胃者二三。
反胃自有主治之法。
蓄飲亦有成方可用。
乃全不分别。
惟以治肝胃之藥參錯成方。
又用人參及姜附者七八。
皆與反胃蓄飲相反。
則嘔吐一症。
此老全未夢見也。
患諸病者。
亦大不幸矣。
洞庭有一金姓者。
患嘔吐症數年。
其先人與此老甚相契。
此老竭力治之年餘。
皆用此等方。
而病者幾殆。
因求治于餘。
餘曰蓄飲也。
世無知者。
為制一方。
其病立已。
其人因受業于餘。
即此可征矣。
脘痛立止。
氣固宣暢。
胃津未能無損。
風木來乘。
外冷裡熱。
診脈右大。
并不搏指。
當少少進谷以養胃。
多噫多下洩氣。
調和中焦為宜。
炒竹茹半夏川斛橘紅黑山栀香豉 曹(四三)少腹屬肝。
肝厥必犯陽明胃腑。
故作痛嘔。
二年來病患已不知因何起病。
醫徒見病圖治。
想肝腎必自内傷為病。
久則奇經諸脈交傷。
經謂沖脈動。
而諸脈交動也。
議溫通柔潤劑。
從下焦虛損主治。
(肝腎虛沖脈氣上逆) 淡苁蓉幹(一錢半)茯苓(三錢)當歸(二錢)杞子(二錢)炒沙苑(一錢半)肉桂心(五分) 後加鹿角霜。
何寒熱嘔吐。
胸中格拒。
喜暖飲怕涼。
平昔胃陽最虛。
熱邪内結。
體虛邪實。
最防痙厥。
(熱邪内結) 人參黃芩炒半夏姜汁川連枳實 某舌赤。
濁嘔。
不寐不饑。
陽邪上擾。
治以苦辛。
進瀉心法。
淡黃芩川連炒半夏枳實姜汁 某郁熱阻飲痹嘔。
有年最慮噎膈。
半夏金斛姜汁茯苓杏仁廣皮白 毛(氏)舊有胃痛脘痹嘔吐之病。
秋前舉發。
已得小安。
近痛嘔複來。
身體熱。
宿病未罷。
而暑熱穢氣上竅侵入。
三焦混淆。
恐内閉變現痙厥。
(暑穢内結) 川連淡黃芩半夏姜汁黑山栀枳實汁 某舌黃不渴飲。
久嗽欲嘔吐。
前用金匮麥門冬湯養胃小效。
自述背寒口吐清痰。
暑濕客邪未盡。
虛體。
當輔正醒脾卻暑。
人參茯苓廣皮半夏姜汁 郭(五八)知饑能納。
忽有氣沖。
涎沫上湧。
脘中格拒。
不堪容物。
内經謂肝病吐涎沫。
丹溪雲。
上升之氣。
自肝而出。
木火上淩。
柔金受克。
咳嗆日加。
治以養金制木。
使土宮無戕賊之害。
滋水制火。
令金髒得清化之權。
此皆老年積勞緻傷。
豈攻病可效。
(肝火刑金) 蘇子麥冬枇杷葉杏仁北沙參桑葉丹皮降香竹瀝 曹(四五)勞倦嗔怒。
嘔吐身熱。
得汗熱解。
而氣急不寐不饑。
仍是氣分未清。
先以上焦主治。
以肺主一身氣化也。
杏仁郁金山栀香豉橘紅栝蒌皮 嘔吐症。
内經與金匮論之詳矣。
乃後人但以胃火胃寒痰食氣滞立論。
不思胃司納食。
主乎通降。
其所以不降而上逆嘔吐者。
皆由于肝氣沖逆。
阻胃之降而然也。
故靈樞經脈篇雲。
足厥陰肝所生病者。
胸滿嘔逆。
況五行之生克。
木動則必犯土。
胃病治肝。
不過隔一之治。
此理淺近易明。
人乃不能察。
而好奇之輩。
反誇隔二隔三之治。
豈不見笑于大方也哉。
試觀安胃丸。
理中安蛔丸。
所用椒梅。
及胃虛客氣上逆之旋複代赭。
此皆胃藥乎。
抑肝藥乎。
于此可省悟矣。
今觀先生之治法。
以洩肝安胃為綱領。
用藥以苦辛為主。
以酸佐之。
如肝犯胃而胃陽不衰有火者。
洩肝則用芩連。
楝之苦寒。
如胃陽衰者。
稍減苦寒。
用苦辛酸熱。
此其大旨也。
若肝陰胃汁皆虛。
肝風擾胃嘔吐者。
則以柔劑滋液養胃。
熄風鎮逆。
若胃陽虛。
濁陰上逆者。
用辛熱通之。
微佐苦降。
若但中陽虛而肝木不甚亢者。
專理胃陽。
或稍佐椒梅。
若因嘔傷。
寒郁化熱。
劫灼胃津。
則用溫膽湯加減。
若久嘔延及肝腎皆虛。
沖氣上逆者。
用溫通柔潤之補。
下焦主治。
若熱邪内結。
則用瀉心法。
若肝火沖逆傷肺。
則用養金制木。
滋水制火。
總之治胃之法。
全在溫通。
虛則必用人參。
藥味皆屬和平。
至于治肝之法。
藥味錯雜。
或寒熱互用。
或苦辛酸鹹并投。
蓋因厥陰有相火内寄治法不得不然耳。
但觀仲景烏梅丸法。
概可知矣。
案輯六十有餘。
大半皆由肝邪為患。
非先生之卓識。
安能暢發此理乎哉。
(華岫雲) 徐評所錄諸方。
屬蓄飲者四五。
屬反胃者二三。
反胃自有主治之法。
蓄飲亦有成方可用。
乃全不分别。
惟以治肝胃之藥參錯成方。
又用人參及姜附者七八。
皆與反胃蓄飲相反。
則嘔吐一症。
此老全未夢見也。
患諸病者。
亦大不幸矣。
洞庭有一金姓者。
患嘔吐症數年。
其先人與此老甚相契。
此老竭力治之年餘。
皆用此等方。
而病者幾殆。
因求治于餘。
餘曰蓄飲也。
世無知者。
為制一方。
其病立已。
其人因受業于餘。
即此可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