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

關燈
暈。

    苦降酸洩和陽。

    佐微辛以通胃。

     川連黃芩烏梅白芍半夏姜汁 厥吐。

    腹痛氣沖。

    安胃丸。

     胃虛少谷。

    肝來乘克。

    嘔吐不能受納。

    蓋髒厥象也。

     人參川連附子黃芩幹姜枳實 (氏)勉強攻胎。

    氣血受傷。

    而為寒熱。

    經脈乏氣。

    而為身痛。

    乃奇經沖任受病。

    而陽維脈不用事也。

    内經以陽維為病苦寒熱。

    維者。

    一身之剛維也。

    既非外感。

    羌蘇柴葛三陽互發。

    世無是病。

     又芩栀枳樸之屬。

    辛散繼以苦寒。

    未能中病。

    胃日屢傷。

    緻湯飲皆哕出無餘。

    大便不通。

    已經半月。

    其吐出形色青綠涎沫。

    顯然肝風大動。

    将胃口翻空。

    而腸中污水。

    得風翔如浪決。

    東西蕩漾矣。

    熄風鎮胃。

    固是定理。

    但危笃若此。

    不易圖也。

     淮小麥(百粒)火麻仁(一錢)阿膠(二錢)生地(二錢)秋石拌人參(一錢)南棗肉(一錢) (氏)未病先有耳鳴眩暈。

    恰值二之氣交。

    是冬藏根蒂未固。

    春升之氣洩越。

    無以制伏。

    更屬産後精氣未複。

    又自乳耗血。

    血去液虧。

    真陰日損。

    陽氣不交于陰。

    變化内風。

    上巅犯竅。

    沖逆肆橫。

    胃掀吐食。

    攻腸為瀉。

    襲走脈絡。

    肌肉皆腫。

    譬如諸門戶盡撤。

    遂緻暴風飄漾之狀。

    醫者辛散苦降重墜。

    不但病未曾理。

    緻陽更洩。

    陰愈涸。

    煩則震動即厥。

    由二氣不能自主之義。

    閱王先生安胃一法。

    最為卓識。

    所參拙見。

    按以兩脈。

    右手澀弱。

    虛象昭然。

    左脈空大。

    按之不實。

    亦非肝氣肝火有餘。

    皆因氣味過辛散越。

    緻二氣造偏。

    茲以病因大旨。

    兼以經義酌方。

     人參茯苓半夏白芍煨姜炒粳米 痛從少腹上沖。

    為嘔為脹。

    是厥陰穢濁緻患。

    (厥陰濁逆) 韭白根淡吳萸小茴香桂枝木兩頭尖茯苓 炒橘核炙山甲末韭白歸尾川楝子延胡索小茴香 (四六)氣沖偏左。

    厥逆欲嘔。

    嘔盡方适。

    伏飲在于肝絡。

    辛以通之。

     吳萸(泡淡八分)半夏(三錢)茯苓塊(三錢)淡幹姜(一錢)代赭石(三錢)旋複花(二錢) 脈搏肢冷。

    嘔逆。

    下痢白積。

    生冷水寒郁生陽。

    氣上塞心大痛。

    乃厥陰濁邪上攻。

     吳萸丁香藿香川楝子木香廣皮茯苓 (二二)清涎上湧。

    食物吐出。

    乃饑飽傷及胃中之陽。

    禁鮮葷冷滑。

    經年可安。

    (胃陽虛濁陰上逆) 半夏濃樸生益智姜汁生白術茯苓 (三四)陽微不運。

    水谷悍氣聚濕。

    緻食入即嘔。

    周身牽掣不和。

    乃陽明之脈。

    不用事也。

    久延恐緻腫脹。

    苓姜術桂湯加濃樸椒目。

     (十七)食已即吐。

    病在胃也。

    用辛以通陽。

    苦以清降。

     半夏川連濃樸茯苓姜汁 (四七)早食頗受。

    晚食必胃痛嘔吐。

    陽氣日微。

    濁陰聚則有形。

    夜痛至曉。

    陰邪用事乃劇。

     半夏姜汁淡幹姜秦椒濃樸茯苓 診脈右濡左弦。

    舌白不饑。

    瘀血上吐下瀉。

    胃陽大傷。

    藥餌下咽則湧。

    前醫用大半夏湯不應。

    詢知所吐皆系酸水痰沫。

    議以理陽方法。

     人參茯苓川椒幹姜 (十八)食後吐出水液。

    及不化米粒。

    二便自通。

    并不渴飲。

    五年不愈。

    宜理胃陽。

    用仲景法。

     熟附子半夏姜汁白粳米 洩濁陰。

    劫水飲。

    以安胃陽。

    服四日腹脹吐水已減。

    知陽腑之陽。

    非通不阖。

    再宗仲景法。

     真武湯加人參。

     脈虛無神。

    聞谷幹嘔。

    汗出振寒。

    此胃陽大虛。

    不必因寒熱而攻邪。

     人參茯苓炒半夏姜汁烏梅陳皮 脈微細小。

    胃陽大衰。

    以理中兼攝其下。

     人參淡熟附子茯苓炒白粳米炒黃淡幹姜 人參茯苓幹姜煨益智仁廣皮生白芍 參藥不受。

    皆濁陰在上。

    阻塞氣機。

    幾無法矣。

    勉與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

    急進以通陽洩濁。

     附子生淡姜蔥白(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