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濁

關燈
ong>馬淋。

    屬肝膽居多。

    桂附劫陰。

    與剛髒不合。

    診脈沉澀無力。

    非五苓八正可投。

    議用朱南陽法。

    仍是厥陰本方耳。

     老韭根白(一兩)兩頭尖(一百粒)小茴香(五分)川楝子肉(一錢)歸須(二錢)穿山甲末(一錢) 由淋痛漸變赤白濁。

    少年患此。

    多有欲心暗動。

    精離本宮。

    腐敗凝阻溺竅而成。

    乃有形精血之傷。

    三年久病。

    形消肉減。

    其損傷已非一髒一腑。

    然補精充髓。

    必佐宣通為是。

    自能潛心安養。

    尚堪帶病延年。

     熟地生麋角苁蓉炒遠志赤苓牛膝 每溺尿管窒痛。

    溺後混濁。

    敗精阻竅。

    濕熱内蒸。

    古方虎杖散。

    宣竅通腐甚妙。

    若去麝香。

    必不靈效。

    較諸湯藥。

    更上一籌矣。

     酒煨大黃炒龍膽草炒焦黃柏牽牛子川楝子黑山栀小茴沉香汁 陰精上蒸者壽。

    陽火下陷者危。

    血淋久而成形窒痛。

    煩心。

    心火直升。

    老人陰精已憊。

    五液化成敗濁。

    阻竅不通。

    欲溺必痛。

    得洩痛減。

    即痛則不通。

    痛随利緩之謂。

    故知柏六味。

    及歸脾逍遙之屬。

    愈治愈劇。

    其守補升補。

    滋滞澀藥。

    決不中病。

    用琥珀痛減。

    乃通血利竅之意。

    然非久進之方。

    以不傷陰陽之通潤立方。

     生地益母草女貞子阿膠琥珀豆皮 (二四)敗精宿于精關。

    宿腐因溺強出。

    新者又瘀在裡。

    經年累月。

    精與血并皆枯槁。

    勢必竭絕成勞不治。

    醫藥當以任督沖帶調理。

    亦如女人之崩漏帶下。

    醫者但知八正厘清。

    以濕熱治。

    亦有地黃湯益陰瀉陽。

    總不能走入奇經。

    (奇脈病) 鹿茸龜甲當歸杞子茯苓小茴鮑魚 (六三)案牍神耗。

    過動天君。

    陽燧直升直降。

    水火不交。

    陰精變為腐濁。

    精濁與便濁異路。

    故宣利清解無功。

    數月久延。

    其病傷已在任督。

    凡八脈奇經。

    醫每棄置不論。

    考孫真人九法。

    專究其事。

    欲涵陰精不漏。

    意在升固八脈之氣。

    錄法參末。

     鹿茸人參生菟絲粉補骨脂韭子舶茴香覆盆子茯苓胡桃肉柏子霜蒸餅為丸。

     (三九)脈緩澀。

    溺後有血。

    或間成塊。

    晨傾溺器。

    必有膠濁粘膩之物。

    四肢寒凜。

    納食如昔。

    病傷奇脈。

     生鹿茸當歸杞子柏子仁沙苑子小茴 (五八)悲憂驚恐。

    内傷情志。

    沐浴熏蒸。

    外洩陽氣。

    絡中不甯。

    血從漏出。

    蓋沖脈動。

    而諸脈皆動。

    任脈遂失擔任之司。

    下元真氣。

    何以固納。

    述小便欲出。

    有酸楚如淋之狀。

    診脈微小澀。

    最宜理陽通補。

    用青囊斑龍丸。

     淋有五淋之名。

    濁有精濁便濁之别。

    數者當察氣分與血分。

    精道及水道。

    确從何來。

    大凡秘結宜通。

    滑脫當補。

    若因心陽亢而下注者。

    利其火腑。

    濕熱甚而不宣者。

    徹其泉源。

    氣陷用升陽之法。

    血瘀進化結之方。

    此數端。

    人所易曉也。

    獨不知厥陰内患。

    其症最急。

    少腹繞前陰如刺。

    小水點滴難通。

    環陰之脈絡皆痹。

    氣化機關已息。

    先生引朱南陽方法。

    兼參李瀕湖意。

    用滑利通陽。

    辛鹹洩急。

    佐以循經入絡之品。

    豈非發前人之未發耶。

    若夫便濁之恙。

    隻在氣虛與濕熱推求。

    實者宣通水道。

    虛者調養中州。

    若虛實兩兼。

    又有益髒通腑之法。

    精濁者。

    蓋因損傷肝腎而緻。

    有精瘀精滑之分。

    精瘀當先理其離宮腐濁。

    繼與補腎之治。

    精滑者用固補斂攝。

    倘如不應。

    當從真調之。

    景嶽謂理其無形。

    以固有形也。

    然此症。

     但知治肝治腎。

    而不知有治八脈之妙。

    先生引孫真人九法。

    升奇陽。

    固精絡。

    使督任有權。

    漏卮自已。

    可見平日若不多讀古書。

    而臨症焉知此理。

    若不經先生講明。

    予今日亦不知此方妙處。

    又尿血一症。

    虛者居多。

    若有火亦能作痛。

    當與血淋同治。

    倘清之不愈。

    則專究乎虛。

    上則主于心脾。

    下則從乎肝腎。

    久則亦主于八脈。

    大約與前症相同。

    要在認定陰陽耳。

    (邵新甫) 徐評治淋之法。

    有通有塞。

    要當分别。

    有瘀血積塞住溺管者。

    宜先通。

    無瘀積而虛滑者。

    宜峻補。

    不但煎丸各别。

    并外治之法亦複多端。

    宜博識而詳考之。

    案中并未見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