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關燈
風掉眩,皆屬于肝。

    甲乙木也,木郁達之。

     諸寒收引,皆屬于腎。

    壬癸水也,水郁洩之。

     諸氣郁,皆屬于肺。

    庚辛金也,金郁折之。

     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戊己土也,土郁奪之。

     諸痛癢瘡瘍,皆屬于心。

    丙丁火也,火郁發之。

     諸熱瞀,皆屬于火。

     諸厥固洩,皆屬于下。

    (下,謂下焦,肝腎氣也。

    夫守司于下,腎之氣也。

    門戶束要,肝之氣也。

    故厥、固、洩、皆屬下也。

    厥謂氣逆也。

    固謂禁固也。

    滿氣逆上行,反謂固不禁,出入無度,燥濕不恒,皆由下焦主守也。

    ) 諸痿喘嘔皆屬于上。

    (上,謂上焦心肺氣也。

    炎熱薄爍,承熱分化,肺之氣也。

     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

    熱之内作。

     諸頸項強,皆屬于濕。

    太陽傷濕。

     諸逆沖上,皆屬于火。

    炎上之性用也。

     諸脹腹大,皆屬于熱。

    熱郁于内,肺脹于上。

     諸躁狂越,皆屬于火。

    熱盛于胃及四末也。

     諸暴強直,皆屬于風。

    陽内郁而陰行于外。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

     諸熱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

     諸轉反戾,水液混濁,皆屬于熱。

    反戾,筋轉也。

    水液,小便也。

     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屬于寒。

    上下所出,及吐出、溺出。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

     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

    有者求之,無者求之。

    盛者責之,虛者責之。

    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緻和平。

    此之謂也。

    五勝,謂五行更勝也。

     标本中氣歌 少陽從本為相火,太陰從本濕上坐;厥陰從中火是家,陽明從中濕是我;太陽少陰标本從,陰陽二氣相包裹;風從火斷汗之宜,燥與濕兼下之可。

     萬病能将火濕分,徹開軒岐無縫鎖。

     辨十二經水火分治法 膽與三焦尋火治,肝和包絡都無異;脾肺常将濕處求,胃與大腸同濕治;惡寒表熱小膀溫,惡熱表寒心腎熾。

     十二經,最端的,四經屬火四經濕,四經有熱有寒時,攻裡解表細消息。

     濕同寒,火同熱,寒熱到頭無兩說。

     六分分來半分寒,寒熱中停真浪舌。

     休治風,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

     當解表時莫攻裡,當攻裡時莫解表,表裡如或兩可攻,後先内外分多少。

     敢謝軒岐萬世恩,争奈醯雞笑天小。

     治病 不讀本草,焉知藥性。

    專泥藥性,決不識病。

    假饒識病,未必得法。

    識病得法,工中之甲。

     六陳 藥有六味,陳久為良,野狼、茱、半、橘、枳實、麻黃。

     十八反 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貝蔹芨攻烏,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運氣歌 病如不是當年氣,看與何年運氣同。

    隻向某年求治法,方知都在《至真》中。

     五不及 坎一丁三土五中,一七癸九是災宮,勝複都來十一位,誰知髒腑與宮同。

     斷病患生死 《靈樞經》雲:人有兩,死;而無兩,生。

    陽氣前絕,陰氣後竭,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其人死,身色必赤。

    故陰竭則身青而冷,陽竭則身赤而溫。

     四因 夫病生之類,其有四焉:一者,始因氣動而内有所成;二者,始因氣動而外有所成;三者,不因氣動而病生于内;四者,不因氣動而病生于外。

     夫因氣動而内成者,謂積聚、瘕、瘤氣、瘿起、結核、癞痫之類是也。

     外成者,謂癰腫瘡瘍,痂疥疽痔,掉浮腫,目赤瘭胗,腑腫痛癢之類也。

     不因氣動而病生于内者,謂留飲、食、饑飽、勞損、宿食、霍亂、悲恐、喜怒、想慕、憂結之類。

     不因氣動而病生于外者,謂瘴氣、賊魅、蟲蛇、蠱毒、蜚食、鬼擊、沖薄、墜堕、風寒、暑濕、斫射、刺割、撻樸之類也。

    如此四類,有獨治内而愈者,有兼治内而愈者;有獨治外而愈者;有兼治外而愈者;有先治内後治外而愈者;有先治外後治内而愈者;有須解毒而攻擊者,有須無毒而調引者。

    凡此之類,方法所施,或重或輕,或緩或急,或收或散,或潤或燥,或軟或堅。

    方士之用,見解不同,各擅己心,好丹非素,故複問之。

     五苦六辛 五苦六辛,從來無解,蓋史家阙其疑也。

    一日,麻征君以此質疑于張先生。

    先生亦無所應。

     行十五裡,忽然有所悟,欣然回告于麻征君。

    以為五苦者,五髒為裡屬陰,宜用苦劑,謂酸苦湧洩為陰;六辛者,六腑為表屬陽,宜用辛劑,謂辛甘發散為陽。

    此其義也。

    征君大服其識見深遠,鑿昔人不傳之妙。

    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