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為笏。
昆侖諸國有象,生于山谷,每遇解牙,人不可取,昆侖以白木削為牙,而用易之。
《酉陽雜俎》雲:生紋理必國富。
又雲:龍與象,六十歲骨方:足。
肘後方:治箭并金折在肉中。
細刮象牙屑,以水和敷上,即出。
簡要濟衆主小兒誤為諸骨及魚骨刺入肉不出。
水煮白梅肉,爛研後,調象牙末,濃敷有刺處,自軟。
太平廣記安南有象,能知人曲直。
有鬥訟者,行立而嗅之,有理者則過,無理者,以鼻卷之,擲空數丈,以牙接而刺之。
以水洗牙,飲之愈疾。
象膽随四時在四腿,春在前左,夏在前右,如龜定體,鼻端有爪可拈針,肉有十二般,唯鼻是本肉。
胸前小骨,灰之酒服,可令人能浮水出沒。
食其肉,令人體重。
古訓雲:象孕五歲始産。
衍義曰:象牙,取口兩邊各出一牙,下垂夾鼻者,非口内食齒;齒别入藥。
今為象笏者是牙也。
白膠 味甘,平、溫,無毒。
主傷中勞絕,腰痛羸瘦,補中益氣,婦人血閉無子,止痛安胎,療吐血下血,崩中不止,四肢酸疼,多汗淋露,折(音舌)跌(音疊)傷損。
久服輕身延年。
一名鹿角膠。
生雲中。
煮鹿角作之。
(得火良,畏大黃。
) 陶隐居雲:今人少複煮作,唯合角弓,猶言用此膠爾。
方:藥用亦稀,道家時須之。
用白膠法:先以米沈汁漬七日令軟,然後煮煎之,如作阿膠爾。
又一法:即細锉角,與一片幹牛皮,角即消爛矣。
不爾,相厭百年,無一熟也。
唐本注雲:麋角、鹿角,但煮濃汁重煎,即為膠矣,何至使爛也?求爛亦不難,當是末見煮膠,謬為此說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白膠,又名黃明膠,能主男子腎髒氣,氣衰虛勞損。
婦人服之令有子,能安胎,去冷,治漏下赤白,主吐血。
圖經文具阿膠條下。
食療敷腫四邊,中心留一孔子,其腫即頭自開也。
治咳嗽不瘥者,黃明膠炙令半焦為末,每服一錢匕,人參末二錢匕,用薄豉湯一盞八分,蔥少許,入铫子煎一、兩沸後,傾入盞,遇咳嗽時呷三、五口後,根據前溫暖,卻準前咳嗽時吃之也。
又,止吐血,咯血,黃明膠一兩,切作小片子,炙令黃;新綿一兩,燒作灰細研,每服一錢匕,新米飲調下,不計年歲深遠并宜,食後卧時服。
外台秘要療虛勞尿精。
幹膠三兩炙,搗末。
酒二升和,溫服。
又方:治凡腫已潰、未潰者。
以膠一片,水漬令軟納納然,腫之大小,貼當頭上開孔,若已潰還合者,膿當被膠,急撮之,膿皆出盡。
未有膿者,腫當自消矣。
又方:療尿血。
膠三兩炙,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四合,分再服。
又方:補虛勞,益髓長肌,悅顔色,令人肥健。
鹿角膠炙,搗為末。
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千金方:治耳中有物不可出。
以麻繩剪令頭散,敷好膠,着耳中物上,粘之令相着,徐徐引之令出。
肘後方:妊娠卒下血。
以酒煮膠二兩,消盡頓服。
鬥門方:治肺破出血,忽嗽血不止者。
用海犀膏一大片,于火上炙,令焦黃色後,以酥塗之。
又炙再塗,令通透可碾為末,用湯化三大錢匕,放冷服之,即血止。
水膠是也,大驗。
又方:治湯火瘡。
用水煎膠,令稀稠得所,待冷塗瘡。
譚氏小兒方:療小兒面上瘡。
豆子瘢法:黃明膠慢火炙為末,溫酒調服一錢匕。
出者服之無瘢,未出服之瀉下。
又治小兒火燒瘡滅瘢痕,黃明膠小雞翎掃之。
阿膠 阿膠 味甘,平、微溫,無毒。
主心腹内崩,勞極灑灑(音藓)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丈夫小腹痛,虛勞羸瘦,陰氣不足,腳酸不能久立,養肝氣。
久服輕身益氣。
一名敷緻膠。
生東平郡,煮牛皮作之。
出東阿。
(畏大黃,得火良。
) 陶隐居雲:出東阿,故曰阿膠也。
今東都下亦能作之,用皮亦有老少,膠則有清濁。
凡三種:清薄者畫用;濃而清者名為盆覆膠,作藥用之,皆火炙,丸散須極燥,入湯微炙爾;濁黑者可膠物,不入藥用,用一片鹿角即成膠,不爾不成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阿井水煎成膠,人間用者多非真也。
凡膠,俱能療風止洩補虛,驢皮膠主風為最。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阿膠,君。
主堅筋骨,益氣止痢。
薯蓣為之使。
圖經曰:阿膠,出東平郡,煮牛皮作之。
出東阿,故名阿膠。
今郓州皆能作之,以阿縣城北井水作煮為真。
造之,阿井水煎烏驢皮。
如常煎膠法:其井官禁,真膠極難得,都下貨者甚多,恐非真。
尋方書所說:所以勝諸膠者,大抵以驢皮得阿井水乃佳耳。
《廣濟方》療攤緩風及諸風,手腳不遂,腰腳無力者。
驢皮膠炙令微起,先煮蔥豉粥一升别貯,又以水一升,煮香豉二合,去滓,内膠更煮六、七沸,膠烊如饧,頓服之。
及暖,吃前蔥豉粥,任意多少,如冷吃令人嘔逆,頓服三、四劑即止。
禁如藥法。
又膠之止洩,得蠟、黃連尤佳。
《續傳信方》着張仲景調氣方雲:治赤白痢,無問遠近,小腹痛不可忍,出入無常,下重痛悶,每發面青,手足俱變者。
黃連一兩,去毛,好膠手許大,碎蠟如彈子大,三味以水一大升,先煎膠令散,次下蠟,又煎令散,即下黃連末,攪相和。
分為三服,唯須熱吃,冷即難吃,神妙。
此膠功用,皆謂今之阿膠也。
故陳藏器雲:諸膠皆能療風止洩補虛,而驢皮膠主風為最。
又今時方:家用黃明膠,多是牛皮,《本經》阿膠,亦用牛皮,是二皮亦通用。
然今牛皮膠制作不甚精,但以膠物者,不堪藥用之。
當以鹿角所煎者,而鹿角膠,《本經》自謂之白膠,雲出雲中,今處處皆得其法,可以作之。
但功倍勞于牛膠,故鮮有真者,非自制造,恐多僞耳。
雷公雲:凡使,先于豬脂内浸一宿,至明出,于柳木火上炙,待泡了,細碾用。
聖惠方:治妊娠尿血。
用阿膠炒令黃燥為散,每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匕。
梅師方:妊娠無故卒下血不止。
取阿膠三爾炙搗末,酒一升半,煎令消,一服愈。
又一方:以阿膠二兩搗末,生地黃半斤搗取汁,頓服。
宋王微桃饴贊雲:阿膠續氣。
羊乳 溫。
補寒冷虛乏。
陶隐居雲:牛乳、羊乳實為補潤,故北人皆多肥健。
唐本注雲:北人肥健,不啖鹹腥,方:土使然,何關飲乳?陶以未達,故屢有此言。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羊乳,臣,味甘,無毒。
潤心肺,治消渴。
孟诜雲:羊乳,治卒心痛,可溫服之。
日華子雲:羊乳,利大腸。
含,療口瘡,小兒驚痫疾。
陳藏器補虛,小兒含之主口瘡。
不堪入藥,為其膻。
食療補肺腎氣,和小腸,亦主消渴,治虛勞,益精氣,合脂作羹食,補腎虛,亦主女子與男子中風。
蚰蜒入耳,以羊乳灌耳中即成水。
又主小兒口中爛瘡,取羊生乳,含五、六日瘥。
外台秘要主小兒哕。
羊乳一升煎減半,分五服。
牛乳亦得。
千金方:小兒舌腫,羊乳汁飲之瘥。
又方:主幹嘔。
取羊乳
昆侖諸國有象,生于山谷,每遇解牙,人不可取,昆侖以白木削為牙,而用易之。
《酉陽雜俎》雲:生紋理必國富。
又雲:龍與象,六十歲骨方:足。
肘後方:治箭并金折在肉中。
細刮象牙屑,以水和敷上,即出。
簡要濟衆主小兒誤為諸骨及魚骨刺入肉不出。
水煮白梅肉,爛研後,調象牙末,濃敷有刺處,自軟。
太平廣記安南有象,能知人曲直。
有鬥訟者,行立而嗅之,有理者則過,無理者,以鼻卷之,擲空數丈,以牙接而刺之。
以水洗牙,飲之愈疾。
象膽随四時在四腿,春在前左,夏在前右,如龜定體,鼻端有爪可拈針,肉有十二般,唯鼻是本肉。
胸前小骨,灰之酒服,可令人能浮水出沒。
食其肉,令人體重。
古訓雲:象孕五歲始産。
衍義曰:象牙,取口兩邊各出一牙,下垂夾鼻者,非口内食齒;齒别入藥。
今為象笏者是牙也。
白膠 味甘,平、溫,無毒。
主傷中勞絕,腰痛羸瘦,補中益氣,婦人血閉無子,止痛安胎,療吐血下血,崩中不止,四肢酸疼,多汗淋露,折(音舌)跌(音疊)傷損。
久服輕身延年。
一名鹿角膠。
生雲中。
煮鹿角作之。
(得火良,畏大黃。
) 陶隐居雲:今人少複煮作,唯合角弓,猶言用此膠爾。
方:藥用亦稀,道家時須之。
用白膠法:先以米沈汁漬七日令軟,然後煮煎之,如作阿膠爾。
又一法:即細锉角,與一片幹牛皮,角即消爛矣。
不爾,相厭百年,無一熟也。
唐本注雲:麋角、鹿角,但煮濃汁重煎,即為膠矣,何至使爛也?求爛亦不難,當是末見煮膠,謬為此說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白膠,又名黃明膠,能主男子腎髒氣,氣衰虛勞損。
婦人服之令有子,能安胎,去冷,治漏下赤白,主吐血。
圖經文具阿膠條下。
食療敷腫四邊,中心留一孔子,其腫即頭自開也。
治咳嗽不瘥者,黃明膠炙令半焦為末,每服一錢匕,人參末二錢匕,用薄豉湯一盞八分,蔥少許,入铫子煎一、兩沸後,傾入盞,遇咳嗽時呷三、五口後,根據前溫暖,卻準前咳嗽時吃之也。
又,止吐血,咯血,黃明膠一兩,切作小片子,炙令黃;新綿一兩,燒作灰細研,每服一錢匕,新米飲調下,不計年歲深遠并宜,食後卧時服。
外台秘要療虛勞尿精。
幹膠三兩炙,搗末。
酒二升和,溫服。
又方:治凡腫已潰、未潰者。
以膠一片,水漬令軟納納然,腫之大小,貼當頭上開孔,若已潰還合者,膿當被膠,急撮之,膿皆出盡。
未有膿者,腫當自消矣。
又方:療尿血。
膠三兩炙,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四合,分再服。
又方:補虛勞,益髓長肌,悅顔色,令人肥健。
鹿角膠炙,搗為末。
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千金方:治耳中有物不可出。
以麻繩剪令頭散,敷好膠,着耳中物上,粘之令相着,徐徐引之令出。
肘後方:妊娠卒下血。
以酒煮膠二兩,消盡頓服。
鬥門方:治肺破出血,忽嗽血不止者。
用海犀膏一大片,于火上炙,令焦黃色後,以酥塗之。
又炙再塗,令通透可碾為末,用湯化三大錢匕,放冷服之,即血止。
水膠是也,大驗。
又方:治湯火瘡。
用水煎膠,令稀稠得所,待冷塗瘡。
譚氏小兒方:療小兒面上瘡。
豆子瘢法:黃明膠慢火炙為末,溫酒調服一錢匕。
出者服之無瘢,未出服之瀉下。
又治小兒火燒瘡滅瘢痕,黃明膠小雞翎掃之。
阿膠 阿膠 味甘,平、微溫,無毒。
主心腹内崩,勞極灑灑(音藓)如瘧狀,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丈夫小腹痛,虛勞羸瘦,陰氣不足,腳酸不能久立,養肝氣。
久服輕身益氣。
一名敷緻膠。
生東平郡,煮牛皮作之。
出東阿。
(畏大黃,得火良。
) 陶隐居雲:出東阿,故曰阿膠也。
今東都下亦能作之,用皮亦有老少,膠則有清濁。
凡三種:清薄者畫用;濃而清者名為盆覆膠,作藥用之,皆火炙,丸散須極燥,入湯微炙爾;濁黑者可膠物,不入藥用,用一片鹿角即成膠,不爾不成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雲:阿井水煎成膠,人間用者多非真也。
凡膠,俱能療風止洩補虛,驢皮膠主風為最。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阿膠,君。
主堅筋骨,益氣止痢。
薯蓣為之使。
圖經曰:阿膠,出東平郡,煮牛皮作之。
出東阿,故名阿膠。
今郓州皆能作之,以阿縣城北井水作煮為真。
造之,阿井水煎烏驢皮。
如常煎膠法:其井官禁,真膠極難得,都下貨者甚多,恐非真。
尋方書所說:所以勝諸膠者,大抵以驢皮得阿井水乃佳耳。
《廣濟方》療攤緩風及諸風,手腳不遂,腰腳無力者。
驢皮膠炙令微起,先煮蔥豉粥一升别貯,又以水一升,煮香豉二合,去滓,内膠更煮六、七沸,膠烊如饧,頓服之。
及暖,吃前蔥豉粥,任意多少,如冷吃令人嘔逆,頓服三、四劑即止。
禁如藥法。
又膠之止洩,得蠟、黃連尤佳。
《續傳信方》着張仲景調氣方雲:治赤白痢,無問遠近,小腹痛不可忍,出入無常,下重痛悶,每發面青,手足俱變者。
黃連一兩,去毛,好膠手許大,碎蠟如彈子大,三味以水一大升,先煎膠令散,次下蠟,又煎令散,即下黃連末,攪相和。
分為三服,唯須熱吃,冷即難吃,神妙。
此膠功用,皆謂今之阿膠也。
故陳藏器雲:諸膠皆能療風止洩補虛,而驢皮膠主風為最。
又今時方:家用黃明膠,多是牛皮,《本經》阿膠,亦用牛皮,是二皮亦通用。
然今牛皮膠制作不甚精,但以膠物者,不堪藥用之。
當以鹿角所煎者,而鹿角膠,《本經》自謂之白膠,雲出雲中,今處處皆得其法,可以作之。
但功倍勞于牛膠,故鮮有真者,非自制造,恐多僞耳。
雷公雲:凡使,先于豬脂内浸一宿,至明出,于柳木火上炙,待泡了,細碾用。
聖惠方:治妊娠尿血。
用阿膠炒令黃燥為散,每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匕。
梅師方:妊娠無故卒下血不止。
取阿膠三爾炙搗末,酒一升半,煎令消,一服愈。
又一方:以阿膠二兩搗末,生地黃半斤搗取汁,頓服。
宋王微桃饴贊雲:阿膠續氣。
羊乳 溫。
補寒冷虛乏。
陶隐居雲:牛乳、羊乳實為補潤,故北人皆多肥健。
唐本注雲:北人肥健,不啖鹹腥,方:土使然,何關飲乳?陶以未達,故屢有此言。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雲:羊乳,臣,味甘,無毒。
潤心肺,治消渴。
孟诜雲:羊乳,治卒心痛,可溫服之。
日華子雲:羊乳,利大腸。
含,療口瘡,小兒驚痫疾。
陳藏器補虛,小兒含之主口瘡。
不堪入藥,為其膻。
食療補肺腎氣,和小腸,亦主消渴,治虛勞,益精氣,合脂作羹食,補腎虛,亦主女子與男子中風。
蚰蜒入耳,以羊乳灌耳中即成水。
又主小兒口中爛瘡,取羊生乳,含五、六日瘥。
外台秘要主小兒哕。
羊乳一升煎減半,分五服。
牛乳亦得。
千金方:小兒舌腫,羊乳汁飲之瘥。
又方:主幹嘔。
取羊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