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小兒諸疾脾胃急慢驚風傷風吐瀉痢走馬疳痰嗽瘡疹瘡疖雜證
[第二十七門]真方木香散
治小兒脾胃虛弱洩瀉,氣滞,飲食不進,錢都廂二方。
木香藿香葉青皮(去白)甘松丁皮香附子益智仁(各半兩)甘草(炙)縮砂仁(上為末,每服一錢,紫蘇姜湯調下,食前,大人增至三錢。
雙金飲,治小兒吐瀉,實脾進飲食。
丁香人參甘草(各一錢)白術白茯苓(各半兩)半夏(半錢,姜制)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七分盞,姜二片,棗二個,同煎至四分,去滓溫服。
[第二十七門]藿香葉 治小兒脾胃虛弱,乳食不調,時作身熱,或吐或瀉不定藿香散。
藿香葉人參白茯苓(各一分)丁香(一錢)上為細末,每服一大錢,水半盞,煎至三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若傷風熱,入生姜一片;作驚,加羌活、防風各半寸;有痰逆,加湯洗半夏一片,生姜三片,煎如前。
[第二十七門]褐丸子 治小兒傷食腹脹褐丸子。
蘿蔔子(炒)蓬莪術(各一兩)胡椒(半兩)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黃米大,不拘時候,蘿蔔湯下,每服十五至二十丸。
[第二十七門]濃樸散 治小兒脾胃濃樸散。
濃樸姜(汁制)白術(各一兩)神曲(炒)麥(炒,各半兩)藿香甘草(各一分)上為細末,棗湯調下一,二錢。
[第二十七門]銀白散 治小兒諸疾銀白散,慢驚搐搦,麝香飯飲調下,日進六服。
急驚定後,陳米飲調下;驚吐不止,陳米飲調下;天柱倒腳軟,濃米飲調下;夾驚傷寒發搐,薄荷蔥白湯調下;疳氣脹急,多渴百合湯調下;發熱面赤,渾身壯熱,忽然驚叫,金銀薄荷湯下;赤白痢,不思乳食,生姜下;暴瀉,紫蘇、木瓜湯調下;形神脫改,語言不正,及大人吐瀉,藿香湯調下二錢。
《海上名方》,甚妙。
白術(細锉,以綠豆一合炒香,去綠豆)黃(拍開,微炙,勿令焦)人參幹山藥白扁豆(微炒黃香勿焦,各一兩)白茯苓(一兩半)白附子(文武火炒微黃地上出火毒)天麻(锉,如棋子大,麸炒黃色)真糯米(炒黃)藿香(去土生用,各半兩)白僵蠶(洗去灰,微炒勿焦)木香(濕紙裹煨)川升麻(水浸過,生用)甘草(锉,炙勿令焦,各一兩)上為細末,患,根據湯使服,常服米飲調下,小兒半錢,或一字,婦人産後亦可服。
[第二十七門]溫脾丹 治小兒涎多,留在兩口角,此由脾胃有冷,流出漬于頤下,乃名滞頤之疾,溫脾丹方,俗謂之惶破涎兒者,葛丞相雲,此方甚奇,張渙三方。
丁香木香半夏(各一兩,用生姜六兩同搗細,炒黃)青皮白術幹姜(微炒,各半兩)上為細末,煉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量大小加減服之。
又方溫胃散。
丁香(一兩)肉豆蔻半夏(白礬水浸,炒黃)白術幹姜甘草人參(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盞,入生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滓,空心溫服。
又有涎多,乳食不下,涎流不退場門者,乃名脾熱金朱丹方。
金箔(十片,研)朱砂(細研,飛)牛膽天南星半夏(湯洗七次,各一兩)石膏(研飛)上為細末,拌勻,用生姜自然汁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煎人參湯下,乳後服。
[第二十七門]肥兒丸 馬敏叔傳。
川黃連蕪苡仁(各一兩)麥(炒)神曲(炒,各半兩)上為細末,生豬膽汁,煮面糊為丸,如麻豆大,每服五丸,米飲吞下,食前服。
[第二十七門]百粒丸 錢季華方。
川黃連濃樸吳茱萸(各一兩,用生姜一兩,擦碎,同淹一宿,炒令香熟)上為細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陳米飲下百粒,粟米飲尤妙。
小兒即小丸,如黍米大。
如瀉甚者,加肉豆蔻一個,沒石子兩個。
[第二十七門]沉香豆蔻丸 治小兒乳哺失宜,冷熱不調,熱沖上膈,冷歸下焦,緻虛實不等,水谷不化,胃氣虛則嘔吐,脾氣虛則洩利,夾積則變為下痢膿血。
蓋居常脾胃最在調适也。
當歸木香白術(各半兩)沉香白芍藥人參蓬莪術縮砂仁(各二錢半)上為細末,面糊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米飲送下,量兒大小加減。
[第二十七門]當歸丸 治小兒積滞,腸脹食傷等疾當歸丸,
木香藿香葉青皮(去白)甘松丁皮香附子益智仁(各半兩)甘草(炙)縮砂仁(上為末,每服一錢,紫蘇姜湯調下,食前,大人增至三錢。
雙金飲,治小兒吐瀉,實脾進飲食。
丁香人參甘草(各一錢)白術白茯苓(各半兩)半夏(半錢,姜制)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七分盞,姜二片,棗二個,同煎至四分,去滓溫服。
[第二十七門]藿香葉 治小兒脾胃虛弱,乳食不調,時作身熱,或吐或瀉不定藿香散。
藿香葉人參白茯苓(各一分)丁香(一錢)上為細末,每服一大錢,水半盞,煎至三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若傷風熱,入生姜一片;作驚,加羌活、防風各半寸;有痰逆,加湯洗半夏一片,生姜三片,煎如前。
[第二十七門]褐丸子 治小兒傷食腹脹褐丸子。
蘿蔔子(炒)蓬莪術(各一兩)胡椒(半兩)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黃米大,不拘時候,蘿蔔湯下,每服十五至二十丸。
[第二十七門]濃樸散 治小兒脾胃濃樸散。
濃樸姜(汁制)白術(各一兩)神曲(炒)麥(炒,各半兩)藿香甘草(各一分)上為細末,棗湯調下一,二錢。
[第二十七門]銀白散 治小兒諸疾銀白散,慢驚搐搦,麝香飯飲調下,日進六服。
急驚定後,陳米飲調下;驚吐不止,陳米飲調下;天柱倒腳軟,濃米飲調下;夾驚傷寒發搐,薄荷蔥白湯調下;疳氣脹急,多渴百合湯調下;發熱面赤,渾身壯熱,忽然驚叫,金銀薄荷湯下;赤白痢,不思乳食,生姜下;暴瀉,紫蘇、木瓜湯調下;形神脫改,語言不正,及大人吐瀉,藿香湯調下二錢。
《海上名方》,甚妙。
白術(細锉,以綠豆一合炒香,去綠豆)黃(拍開,微炙,勿令焦)人參幹山藥白扁豆(微炒黃香勿焦,各一兩)白茯苓(一兩半)白附子(文武火炒微黃地上出火毒)天麻(锉,如棋子大,麸炒黃色)真糯米(炒黃)藿香(去土生用,各半兩)白僵蠶(洗去灰,微炒勿焦)木香(濕紙裹煨)川升麻(水浸過,生用)甘草(锉,炙勿令焦,各一兩)上為細末,患,根據湯使服,常服米飲調下,小兒半錢,或一字,婦人産後亦可服。
[第二十七門]溫脾丹 治小兒涎多,留在兩口角,此由脾胃有冷,流出漬于頤下,乃名滞頤之疾,溫脾丹方,俗謂之惶破涎兒者,葛丞相雲,此方甚奇,張渙三方。
丁香木香半夏(各一兩,用生姜六兩同搗細,炒黃)青皮白術幹姜(微炒,各半兩)上為細末,煉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量大小加減服之。
又方溫胃散。
丁香(一兩)肉豆蔻半夏(白礬水浸,炒黃)白術幹姜甘草人參(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盞,入生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滓,空心溫服。
又有涎多,乳食不下,涎流不退場門者,乃名脾熱金朱丹方。
金箔(十片,研)朱砂(細研,飛)牛膽天南星半夏(湯洗七次,各一兩)石膏(研飛)上為細末,拌勻,用生姜自然汁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煎人參湯下,乳後服。
[第二十七門]肥兒丸 馬敏叔傳。
川黃連蕪苡仁(各一兩)麥(炒)神曲(炒,各半兩)上為細末,生豬膽汁,煮面糊為丸,如麻豆大,每服五丸,米飲吞下,食前服。
[第二十七門]百粒丸 錢季華方。
川黃連濃樸吳茱萸(各一兩,用生姜一兩,擦碎,同淹一宿,炒令香熟)上為細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陳米飲下百粒,粟米飲尤妙。
小兒即小丸,如黍米大。
如瀉甚者,加肉豆蔻一個,沒石子兩個。
[第二十七門]沉香豆蔻丸 治小兒乳哺失宜,冷熱不調,熱沖上膈,冷歸下焦,緻虛實不等,水谷不化,胃氣虛則嘔吐,脾氣虛則洩利,夾積則變為下痢膿血。
蓋居常脾胃最在調适也。
當歸木香白術(各半兩)沉香白芍藥人參蓬莪術縮砂仁(各二錢半)上為細末,面糊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米飲送下,量兒大小加減。
[第二十七門]當歸丸 治小兒積滞,腸脹食傷等疾當歸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