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傳心錄 四
關燈
小
中
大
因則火與痰也。
脈浮而微者不治。
用藥之法:清熱用黃連、元參、山豆根、燈心。
解毒用射幹、牛蒡子、甘草。
消痰用貝母、花粉、茯苓、桔梗、枳殼。
滋陰用白芍、生地、黃柏、知母、竹瀝。
一少年值天氣暴熱,遠行而歸,忽咽喉閉塞不通,面熱滾淚。
予謂暴病屬火,怪病屬痰。
以辰砂五分、白礬二錢為末,冷水調下,頃刻而愈。
又治一痰症不語者,藥下即語,亦此方也。
鼻塞者肺氣之不利 鼻者肺之竅。
鼻塞有二症:鼻塞不聞香臭,或但遇寒月多塞,或略感風寒而塞者,是肺經素有火邪,火甚則喜熱而惡見寒,故遇冬便塞,遇風便發也。
若一時感風寒而鼻塞聲重者,自作風寒治。
大抵鼻之為病,除傷風鼻塞之外,皆由火熱所緻,俱用清熱之藥也。
辛夷散 辛夷散裡藁(本)防風,白芷升麻與木通,(川)芎細(辛)甘草茶調服,鼻生瘜①肉此方攻。
蒼耳散 蒼耳散中用薄荷,辛夷白芷四般和,蔥茶調服疏肝肺,清升濁降鼻淵瘥。
------------------------------------------ ①瘜:xi1(音息)。
瘜肉:鼻痔。
口瘡者脾火之遊行 口者,脾之外候也。
脾火上行,則口内生瘡,瀉黃散治之。
黃連、幹姜為末敷之。
有虛火上炎,服涼藥不愈者,理中湯從治之。
心熱則口苦,瀉心湯治之。
脾熱則口甘,瀉黃散治之。
肺熱則口辣,瀉白散治之。
腎熱則口鹹,滋腎丸治之。
肝膽實熱則口酸而苦,宜柴胡、龍膽草、青皮、黃芩之類。
胃虛熱則口淡,宜補中益氣湯。
唇燥裂生瘡者,脾血不足也,宜歸脾湯。
瀉黃散 瀉黃甘草與防風,石膏栀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調和服,胃火口瘡并見功。
瀉白散 瀉白(散)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人)參茯(苓)知(母)(黃)芩皆可入,肺熱喘嗽此方施。
滋腎丸(即通關丸)見42頁 理中湯見15頁 瀉心湯見15頁 補中益氣湯見17頁 歸脾湯見35頁 女人經水不調皆是氣逆 丹溪論經水之大義是:經水者陰血也。
血為氣之配,因氣而行。
經水來而成塊者,氣之凝也。
将行而痛者氣之滞也。
經後作痛者,氣血俱虛也。
色淡者,多痰亦虛也。
錯經妄行者,氣之亂也。
紫者,氣之熱也。
黑者,熱之甚也。
凡經候不調者,悉以四物湯為主。
用藥法:補氣用人參、白術、黃芪、甘草。
補血用當歸、川芎、白芍、熟地、艾葉、阿膠、蒲黃炭。
氣滞用陳皮、香附、烏藥、莪術、青皮、枳殼、砂仁。
血滞用紅花、桃仁、歸尾、丹皮、牛膝。
清熱用柴胡、黃芩、知母、黃柏、黃連、生地。
溫經用幹姜、附子、肉桂。
定痛用砂仁、元胡。
去痰用南星、半夏。
止澀用赤石脂、伏龍肝。
四物湯見6頁 婦人心煩潮熱多是郁生 婦人多有抑郁之症,乍寒乍熱,食減形瘦,宜用越鞠丸以開其郁,逍遙散以調其經。
越鞠丸見24頁 逍遙散 逍遙散用當歸芍(藥),柴(胡)(茯)苓(白)術(甘)草加薄荷,散郁調經功最捷,調經丹皮栀子合。
帶下砂淋由于濕熱 帶下之狀,如涕之稠粘,治當清心補養為主。
砂淋之狀,如水之淡薄,治當清熱燥濕為主。
婦人無病單下白者,是濕熱下注也。
婦人久病,赤白并下,是氣虛下陷,用歸脾湯、補中益氣湯治之。
一婦人年五十,患白砂淋,兼胸膈不寬。
予以越鞠丸一料,二症全愈。
越鞠丸見24頁 歸脾湯見35頁 補中益氣湯見17頁 崩漏下血為損任沖 崩漏①之病,為損于沖任之脈。
蓋沖脈為十二經之血海,任脈為生養之元氣。
因損此二脈,故血妄行。
初起屬實熱,宜清熱也。
稍久屬虛熱,宜養血而清火也。
日久屬虛寒,宜溫經而補血也。
清熱:黃芩、黃連、黃柏、知母、生地、麥冬。
補血: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艾葉、阿膠、蒲黃炭。
補氣:人參、黃芪、甘草、白術。
調氣;陳皮、香附、砂仁。
升陽:羌活、獨活、防風、升麻、柴胡。
止澀;赤石脂、伏龍肝。
-
脈浮而微者不治。
用藥之法:清熱用黃連、元參、山豆根、燈心。
解毒用射幹、牛蒡子、甘草。
消痰用貝母、花粉、茯苓、桔梗、枳殼。
滋陰用白芍、生地、黃柏、知母、竹瀝。
一少年值天氣暴熱,遠行而歸,忽咽喉閉塞不通,面熱滾淚。
予謂暴病屬火,怪病屬痰。
以辰砂五分、白礬二錢為末,冷水調下,頃刻而愈。
又治一痰症不語者,藥下即語,亦此方也。
鼻塞者肺氣之不利 鼻者肺之竅。
鼻塞有二症:鼻塞不聞香臭,或但遇寒月多塞,或略感風寒而塞者,是肺經素有火邪,火甚則喜熱而惡見寒,故遇冬便塞,遇風便發也。
若一時感風寒而鼻塞聲重者,自作風寒治。
大抵鼻之為病,除傷風鼻塞之外,皆由火熱所緻,俱用清熱之藥也。
辛夷散 辛夷散裡藁(本)防風,白芷升麻與木通,(川)芎細(辛)甘草茶調服,鼻生瘜①肉此方攻。
蒼耳散 蒼耳散中用薄荷,辛夷白芷四般和,蔥茶調服疏肝肺,清升濁降鼻淵瘥。
------------------------------------------ ①瘜:xi1(音息)。
瘜肉:鼻痔。
口瘡者脾火之遊行 口者,脾之外候也。
脾火上行,則口内生瘡,瀉黃散治之。
黃連、幹姜為末敷之。
有虛火上炎,服涼藥不愈者,理中湯從治之。
心熱則口苦,瀉心湯治之。
脾熱則口甘,瀉黃散治之。
肺熱則口辣,瀉白散治之。
腎熱則口鹹,滋腎丸治之。
肝膽實熱則口酸而苦,宜柴胡、龍膽草、青皮、黃芩之類。
胃虛熱則口淡,宜補中益氣湯。
唇燥裂生瘡者,脾血不足也,宜歸脾湯。
瀉黃散 瀉黃甘草與防風,石膏栀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調和服,胃火口瘡并見功。
瀉白散 瀉白(散)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人)參茯(苓)知(母)(黃)芩皆可入,肺熱喘嗽此方施。
滋腎丸(即通關丸)見42頁 理中湯見15頁 瀉心湯見15頁 補中益氣湯見17頁 歸脾湯見35頁 女人經水不調皆是氣逆 丹溪論經水之大義是:經水者陰血也。
血為氣之配,因氣而行。
經水來而成塊者,氣之凝也。
将行而痛者氣之滞也。
經後作痛者,氣血俱虛也。
色淡者,多痰亦虛也。
錯經妄行者,氣之亂也。
紫者,氣之熱也。
黑者,熱之甚也。
凡經候不調者,悉以四物湯為主。
用藥法:補氣用人參、白術、黃芪、甘草。
補血用當歸、川芎、白芍、熟地、艾葉、阿膠、蒲黃炭。
氣滞用陳皮、香附、烏藥、莪術、青皮、枳殼、砂仁。
血滞用紅花、桃仁、歸尾、丹皮、牛膝。
清熱用柴胡、黃芩、知母、黃柏、黃連、生地。
溫經用幹姜、附子、肉桂。
定痛用砂仁、元胡。
去痰用南星、半夏。
止澀用赤石脂、伏龍肝。
四物湯見6頁 婦人心煩潮熱多是郁生 婦人多有抑郁之症,乍寒乍熱,食減形瘦,宜用越鞠丸以開其郁,逍遙散以調其經。
越鞠丸見24頁 逍遙散 逍遙散用當歸芍(藥),柴(胡)(茯)苓(白)術(甘)草加薄荷,散郁調經功最捷,調經丹皮栀子合。
帶下砂淋由于濕熱 帶下之狀,如涕之稠粘,治當清心補養為主。
砂淋之狀,如水之淡薄,治當清熱燥濕為主。
婦人無病單下白者,是濕熱下注也。
婦人久病,赤白并下,是氣虛下陷,用歸脾湯、補中益氣湯治之。
一婦人年五十,患白砂淋,兼胸膈不寬。
予以越鞠丸一料,二症全愈。
越鞠丸見24頁 歸脾湯見35頁 補中益氣湯見17頁 崩漏下血為損任沖 崩漏①之病,為損于沖任之脈。
蓋沖脈為十二經之血海,任脈為生養之元氣。
因損此二脈,故血妄行。
初起屬實熱,宜清熱也。
稍久屬虛熱,宜養血而清火也。
日久屬虛寒,宜溫經而補血也。
清熱:黃芩、黃連、黃柏、知母、生地、麥冬。
補血: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艾葉、阿膠、蒲黃炭。
補氣:人參、黃芪、甘草、白術。
調氣;陳皮、香附、砂仁。
升陽:羌活、獨活、防風、升麻、柴胡。
止澀;赤石脂、伏龍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