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服之。
先用暖水淋浴,服藥須臾汗出愈。
治時氣五六日,心煩不解用竹瀝半盞,新水半盞,和勻服,不拘時。
治時疫傷寒,毒攻手足腫痛用虎杖根锉細,水煮以漬手足,令踝上有水尺許止之。
治熱病不解而下痢欲死用龍骨半斤,搗碎,水一鬥,煮五升,候極冷稍稍飲,得汗即愈。
治傷寒熱病後毒瓦斯沖目痛用露蜂房半兩,水二升,煮一升,重濾洗,日三四度。
亦治赤目翳。
治傷寒熱毒瓦斯攻眼,生赤白翳用烏賊魚骨一兩,去皮為末,入龍腦少許,更研極細。
取少許點,日三度。
治時氣煩渴用生藕汁一盞,生蜜一合,和勻,分二服。
治勞複用雄鼠糞頭尖硬者一合,蔥頭、豉汁。
煎數沸,去渣服。
治交接勞複,陰腫或縮入,腹絞痛用蚯蚓數條,絞汁服之良。
治大病後小勞,便鼻血出用牡蛎十分,石膏五分,為末。
酒調方寸匕服。
亦可蜜丸如梧桐子大服之。
治時行熱病初得便用紅菜頭搗汁飲,即瘥。
治傷寒勞複,身熱便赤用胡黃連一兩,栀子二兩去皮,入蜜半兩,和炒微焦,為末,用豬腸汁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用生姜二片,烏梅一個,童便三合,浸半日,去渣,食後暖便溫下十丸,臨卧再服驗。
治天行勞複發渴用故膩頭巾浸汁,暖服一升。
治傷寒瘥後未滿百日交合,必緻手足拘攣,速當汗之,滿四日難療宜用幹姜末四兩,湯調頓服。
覆蓋出汗得解,手足伸遂愈。
治傷寒病後欲令不勞複用頭垢微燒,水丸梧桐子大,米飲服一丸。
治時氣餘熱不退,煩躁發渴,四肢無力,不能飲食用牛蒡子根搗汁,不計時候,服一盞立效。
治天行熱狂,煩悶消渴,并癰毒熱悶口幹并用芭蕉根絞汁服。
亦治黃膽。
治時行病發瘡用升麻五兩,水蜜二味同煎三沸,半服半敷瘡。
治天行熱病發赤黑斑用青木香二兩,水二升,煮一升,頓服之效。
治時氣熱毒,心神煩躁用藍靛一匙,新汲水一盞,調服。
治天行病結胸滿痛,身體壯熱狂言用苦參炒黃,為末。
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八分,去渣,溫服。
連進三服,有汗無汗皆愈。
又方苦參二兩,醋二升,煮二升二合,盡飲吐或覆取汗愈。
治發狂無常,不避水火用苦參末,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丸,薄荷湯下。
治傷寒大煩渴熱甚,三焦有瘡,張口吐舌,不識人,腹中食少,三蟲食其五髒用白龍骨半斤,碎之。
以水一鬥煮取四升,沉升中令冷,每服五合,日三服。
又方用豬膽一枚,苦酒半斤煮之,待溫滿飲一口,蟲乃死下。
治男女傷寒用大黃、黃芩、麻黃、蒼術、甘草各半錢,生姜三片,蔥白三根,棗子三個。
水一碗,煎七分,溫服;若汗未出,再煎渣服。
小兒一錢,水一盅,煎服,極效。
治男女頭疼寒熱,百骨節疼用甘草、麻黃各一錢半,杏仁一錢,生姜三片,蔥白三根。
水治溫病食勞複用杏仁五兩,醋二升,煎一升,服取汗瘥。
治天行病,毒攻手足疼痛作坑深三尺,大小容足,燒令熱,以酒灌坑中,着屐踞坑上,衣治四時傷寒不正之氣用木香葉為末,每服一、二錢,熱酒調服。
治傷寒感冒,一切雜證加減香蘇散:用香附子炒去毛,紫蘇葉各二錢,陳皮一錢,甘草炙半錢,锉細。
水一盞半,生姜三片,連根蔥白三莖,煎一盞,熱服。
不拘時,日三服甚效。
頭痛,加川芎、白芷;偏正頭痛,加細辛、石膏、薄荷;太陽穴痛,加荊芥穗、石膏;傷風自汗,加桂枝;傷風無汗,加麻黃去節、幹姜;傷風熱寒,加蒼術;傷風發熱不退,加柴胡、黃芩;傷風咳嗽不止,加半夏、杏仁去皮尖;傷風胸膈痞寒,加制枳殼;傷風鼻塞聲重,咽膈不利,加苦梗、旋複花;傷風痰涎壅盛,加白附子、天南星傷風鼻内出血,加茅花;傷風氣促不安,加大腹皮,桑白皮;傷風鼻不通頭昏,加羌活、荊芥;傷風不散,吐血不時,加生地黃;傷風不解,耳内出膿疼痛,加羌活、荊芥;傷風不解,咽喉腫痛,加苦梗;傷風中脘寒,不思飲食,加去白青皮、枳殼;傷風嘔吐,惡心不止,加丁香、半夏;傷風頭暈眼花,頭倒支持不住,加熟附子;傷風時作寒栗,加桂枝;傷風痰壅,嘔吐不止,加白附子、旋複花、半夏;傷風後時時作虛熱不退,加人參;傷風飲食不能消化,加縮砂、青皮;傷風一向不解,作潮熱,白日至日中不退,日日如是,加地骨皮,柴胡、人參。
初感風頭痛作熱,鼻塞聲重,加羌活、川芎;感風腰疼不能屈伸,加官桂、桃仁;感風渾身痛不止,加赤芍藥、延胡索;感風頸項強急,不能轉頭,加羌活、官桂。
腹肚痛,加木香;肚腹疼刺不可忍,加姜黃、茱萸七粒;小腹疼痛無時,不可忍,加木香、姜、棗;婦人忽然大便痛腫,不能下地,加木香、木瓜、茱萸;婦人被性所苦,胸膈痞疼,脅肋刺痛,小便急疼,加木香、枳殼;婦人被氣疼所苦,加木香、縮砂;脾胃不和,中脘不快,加陳皮、神曲;傷食吐嘔,洩瀉腹痛,加幹姜、木香;心卒痛者,加延胡索,酒一盞;飲酒大過或遍身發疸、或兩目昏黃,加茵陳、栀子;中酒吐惡,加烏梅、丁香;婦人經水将行,先作寒熱,加蘇木、紅花;婦人産後作虛熱不退、煩渴,加人參、地黃;産後發熱不退,加人參、黃;産後腰疼不已,加當歸、官桂;冷嗽不已,加幹姜、五味子、杏仁;脾寒,加良姜、青皮、草果;腳氣,加木香、木瓜、牛膝、茱萸、川楝子;感風寒發熱頭疼,加不換金正氣散;感寒頭疼,壯熱惡寒,身痛不能轉動,加生料五積散;飲食不下,欲吐不吐,加丁香、蘿蔔子;感寒頭痛,發熱身疼,分陰陽,加敗毒散、石膏;婦人産後風,腳手疼痛,用生料五積散,人參敗毒散加木瓜,不換金正氣散加生地黃、川芎凡傷寒熱病新瘥,及大病後,血氣未平複,脾胃尚虛弱,但宜食糜粥,甯饑慎勿過飽,不得他有所食。
若食豬肉、羊血、肥魚、油膩等物,必大瀉難治。
食餅餌、炙、脯修棗、栗、桃、杏、梅、李堅硬之物,不能克化,必緻複危;食羊肉,則發喘悶;食牛肉,則患痢、結症;食豬羊腸,成痼疾;食犬馬禽肉,發黃難救;食燒肉,成消渴;食諸骨汁,發熱成骨蒸;食兔肉,必心痛;食雞肉,成蟲症;食魚,必發黃;食鵝肉,則霍亂;食蚶子,必危笃;食濕面,發潮熱;食黃瓜、稍瓜,必再病;食茄子,成瘧疾;食扁豆,滞胸中寒氣;食葵菜,必喪明;食諸生菜心,病顔色不複;飲酒太早,發狂悶;飲白酒,必浮腫;汗後飲冷水,損心包,令人虛不能複;若口渴,宜服西瓜水;梨可止渴,退餘熱。
瘥後未滿百日,切忌犯房室,壯實者亦宜忌兩月,不爾病複難療;若梳頭太早,必發頭風;洗面太早,頭潮熱;濯足太早,則足痹;洗浴太早,發熱昏悶;躁怒,成痞疾;遠行,則腳弱緩風;舉動耗氣,則成偏枯;思慮太重,則成氣消;不得早起,不得勞心費力,反此則病必複。
夫傷寒感冒,但有輕重之分,重者為傷,輕者為感。
必須問症以察于外,切脈以審于内,尤當辨其陰陽,觀其傳變。
一日至三日病在皮膚者為表,宜投藥汗之,以驅散其寒邪。
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
四日五日之間病在胸膈,痰氣緊滿枝上,宜投藥以吐之。
六日七日之間其病入腹,髒腑結燥,狂言潮熱,宜投藥以下之。
又有初得病即胸腹悶痛,胃氣喘息,則又不可拘以日數,即宜下之。
又有六七日尚或頭痛惡寒,項上有汗,小便清利,乃表症未除,仍宜汗之。
若應汗而反下,則熱蓄于裡必緻發狂而或結胸;若應下而反汗,則津竭體虛必至亡陽而谵語;若應吐而溫補,則毒瓦斯郁于内心發而為斑,色如錦紋者生,色黑者難療。
其中變易非止一端,略舉其概,以備倉卒調理。
傷寒不可不謹,臨症用藥切宜詳慎。
先用暖水淋浴,服藥須臾汗出愈。
治時氣五六日,心煩不解用竹瀝半盞,新水半盞,和勻服,不拘時。
治時疫傷寒,毒攻手足腫痛用虎杖根锉細,水煮以漬手足,令踝上有水尺許止之。
治熱病不解而下痢欲死用龍骨半斤,搗碎,水一鬥,煮五升,候極冷稍稍飲,得汗即愈。
治傷寒熱病後毒瓦斯沖目痛用露蜂房半兩,水二升,煮一升,重濾洗,日三四度。
亦治赤目翳。
治傷寒熱毒瓦斯攻眼,生赤白翳用烏賊魚骨一兩,去皮為末,入龍腦少許,更研極細。
取少許點,日三度。
治時氣煩渴用生藕汁一盞,生蜜一合,和勻,分二服。
治勞複用雄鼠糞頭尖硬者一合,蔥頭、豉汁。
煎數沸,去渣服。
治交接勞複,陰腫或縮入,腹絞痛用蚯蚓數條,絞汁服之良。
治大病後小勞,便鼻血出用牡蛎十分,石膏五分,為末。
酒調方寸匕服。
亦可蜜丸如梧桐子大服之。
治時行熱病初得便用紅菜頭搗汁飲,即瘥。
治傷寒勞複,身熱便赤用胡黃連一兩,栀子二兩去皮,入蜜半兩,和炒微焦,為末,用豬腸汁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用生姜二片,烏梅一個,童便三合,浸半日,去渣,食後暖便溫下十丸,臨卧再服驗。
治天行勞複發渴用故膩頭巾浸汁,暖服一升。
治傷寒瘥後未滿百日交合,必緻手足拘攣,速當汗之,滿四日難療宜用幹姜末四兩,湯調頓服。
覆蓋出汗得解,手足伸遂愈。
治傷寒病後欲令不勞複用頭垢微燒,水丸梧桐子大,米飲服一丸。
治時氣餘熱不退,煩躁發渴,四肢無力,不能飲食用牛蒡子根搗汁,不計時候,服一盞立效。
治天行熱狂,煩悶消渴,并癰毒熱悶口幹并用芭蕉根絞汁服。
亦治黃膽。
治時行病發瘡用升麻五兩,水蜜二味同煎三沸,半服半敷瘡。
治天行熱病發赤黑斑用青木香二兩,水二升,煮一升,頓服之效。
治時氣熱毒,心神煩躁用藍靛一匙,新汲水一盞,調服。
治天行病結胸滿痛,身體壯熱狂言用苦參炒黃,為末。
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八分,去渣,溫服。
連進三服,有汗無汗皆愈。
又方苦參二兩,醋二升,煮二升二合,盡飲吐或覆取汗愈。
治發狂無常,不避水火用苦參末,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丸,薄荷湯下。
治傷寒大煩渴熱甚,三焦有瘡,張口吐舌,不識人,腹中食少,三蟲食其五髒用白龍骨半斤,碎之。
以水一鬥煮取四升,沉升中令冷,每服五合,日三服。
又方用豬膽一枚,苦酒半斤煮之,待溫滿飲一口,蟲乃死下。
治男女傷寒用大黃、黃芩、麻黃、蒼術、甘草各半錢,生姜三片,蔥白三根,棗子三個。
水一碗,煎七分,溫服;若汗未出,再煎渣服。
小兒一錢,水一盅,煎服,極效。
治男女頭疼寒熱,百骨節疼用甘草、麻黃各一錢半,杏仁一錢,生姜三片,蔥白三根。
水治溫病食勞複用杏仁五兩,醋二升,煎一升,服取汗瘥。
治天行病,毒攻手足疼痛作坑深三尺,大小容足,燒令熱,以酒灌坑中,着屐踞坑上,衣治四時傷寒不正之氣用木香葉為末,每服一、二錢,熱酒調服。
治傷寒感冒,一切雜證加減香蘇散:用香附子炒去毛,紫蘇葉各二錢,陳皮一錢,甘草炙半錢,锉細。
水一盞半,生姜三片,連根蔥白三莖,煎一盞,熱服。
不拘時,日三服甚效。
頭痛,加川芎、白芷;偏正頭痛,加細辛、石膏、薄荷;太陽穴痛,加荊芥穗、石膏;傷風自汗,加桂枝;傷風無汗,加麻黃去節、幹姜;傷風熱寒,加蒼術;傷風發熱不退,加柴胡、黃芩;傷風咳嗽不止,加半夏、杏仁去皮尖;傷風胸膈痞寒,加制枳殼;傷風鼻塞聲重,咽膈不利,加苦梗、旋複花;傷風痰涎壅盛,加白附子、天南星傷風鼻内出血,加茅花;傷風氣促不安,加大腹皮,桑白皮;傷風鼻不通頭昏,加羌活、荊芥;傷風不散,吐血不時,加生地黃;傷風不解,耳内出膿疼痛,加羌活、荊芥;傷風不解,咽喉腫痛,加苦梗;傷風中脘寒,不思飲食,加去白青皮、枳殼;傷風嘔吐,惡心不止,加丁香、半夏;傷風頭暈眼花,頭倒支持不住,加熟附子;傷風時作寒栗,加桂枝;傷風痰壅,嘔吐不止,加白附子、旋複花、半夏;傷風後時時作虛熱不退,加人參;傷風飲食不能消化,加縮砂、青皮;傷風一向不解,作潮熱,白日至日中不退,日日如是,加地骨皮,柴胡、人參。
初感風頭痛作熱,鼻塞聲重,加羌活、川芎;感風腰疼不能屈伸,加官桂、桃仁;感風渾身痛不止,加赤芍藥、延胡索;感風頸項強急,不能轉頭,加羌活、官桂。
腹肚痛,加木香;肚腹疼刺不可忍,加姜黃、茱萸七粒;小腹疼痛無時,不可忍,加木香、姜、棗;婦人忽然大便痛腫,不能下地,加木香、木瓜、茱萸;婦人被性所苦,胸膈痞疼,脅肋刺痛,小便急疼,加木香、枳殼;婦人被氣疼所苦,加木香、縮砂;脾胃不和,中脘不快,加陳皮、神曲;傷食吐嘔,洩瀉腹痛,加幹姜、木香;心卒痛者,加延胡索,酒一盞;飲酒大過或遍身發疸、或兩目昏黃,加茵陳、栀子;中酒吐惡,加烏梅、丁香;婦人經水将行,先作寒熱,加蘇木、紅花;婦人産後作虛熱不退、煩渴,加人參、地黃;産後發熱不退,加人參、黃;産後腰疼不已,加當歸、官桂;冷嗽不已,加幹姜、五味子、杏仁;脾寒,加良姜、青皮、草果;腳氣,加木香、木瓜、牛膝、茱萸、川楝子;感風寒發熱頭疼,加不換金正氣散;感寒頭疼,壯熱惡寒,身痛不能轉動,加生料五積散;飲食不下,欲吐不吐,加丁香、蘿蔔子;感寒頭痛,發熱身疼,分陰陽,加敗毒散、石膏;婦人産後風,腳手疼痛,用生料五積散,人參敗毒散加木瓜,不換金正氣散加生地黃、川芎凡傷寒熱病新瘥,及大病後,血氣未平複,脾胃尚虛弱,但宜食糜粥,甯饑慎勿過飽,不得他有所食。
若食豬肉、羊血、肥魚、油膩等物,必大瀉難治。
食餅餌、炙、脯修棗、栗、桃、杏、梅、李堅硬之物,不能克化,必緻複危;食羊肉,則發喘悶;食牛肉,則患痢、結症;食豬羊腸,成痼疾;食犬馬禽肉,發黃難救;食燒肉,成消渴;食諸骨汁,發熱成骨蒸;食兔肉,必心痛;食雞肉,成蟲症;食魚,必發黃;食鵝肉,則霍亂;食蚶子,必危笃;食濕面,發潮熱;食黃瓜、稍瓜,必再病;食茄子,成瘧疾;食扁豆,滞胸中寒氣;食葵菜,必喪明;食諸生菜心,病顔色不複;飲酒太早,發狂悶;飲白酒,必浮腫;汗後飲冷水,損心包,令人虛不能複;若口渴,宜服西瓜水;梨可止渴,退餘熱。
瘥後未滿百日,切忌犯房室,壯實者亦宜忌兩月,不爾病複難療;若梳頭太早,必發頭風;洗面太早,頭潮熱;濯足太早,則足痹;洗浴太早,發熱昏悶;躁怒,成痞疾;遠行,則腳弱緩風;舉動耗氣,則成偏枯;思慮太重,則成氣消;不得早起,不得勞心費力,反此則病必複。
夫傷寒感冒,但有輕重之分,重者為傷,輕者為感。
必須問症以察于外,切脈以審于内,尤當辨其陰陽,觀其傳變。
一日至三日病在皮膚者為表,宜投藥汗之,以驅散其寒邪。
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
四日五日之間病在胸膈,痰氣緊滿枝上,宜投藥以吐之。
六日七日之間其病入腹,髒腑結燥,狂言潮熱,宜投藥以下之。
又有初得病即胸腹悶痛,胃氣喘息,則又不可拘以日數,即宜下之。
又有六七日尚或頭痛惡寒,項上有汗,小便清利,乃表症未除,仍宜汗之。
若應汗而反下,則熱蓄于裡必緻發狂而或結胸;若應下而反汗,則津竭體虛必至亡陽而谵語;若應吐而溫補,則毒瓦斯郁于内心發而為斑,色如錦紋者生,色黑者難療。
其中變易非止一端,略舉其概,以備倉卒調理。
傷寒不可不謹,臨症用藥切宜詳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