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妊娠病脈證治第二十

關燈
師曰。

    婦人得平脈。

    陰脈小弱。

    其人渴。

    不能食。

    無寒熱。

    名妊娠。

    桂枝湯主之。

    于法六十日當有此症。

    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

    加吐下者則絕之。

     桂枝湯方(别見) 經言陽搏陰别。

    為有子。

    蓋謂脈之外廓。

    沉柔而得陰脈之常。

    但中間一線陽脈。

    高起而搏指。

    特與平部之陰脈各别。

    是陰中另具一陽也。

    非有子而何哉。

    又言左尺滑者妊也。

    夫滑為氣血交聚之診。

    左尺應胞門。

    胞門之中。

    陽精如端居貴人。

    而婦人之氣血。

    會聚而包裹之。

    其脈安得不以滑見耶。

    二說俱就左尺而言之也。

    又曰。

    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蓋謂心腎同主手足之少陰。

    而司精血相通之妙者也。

    夫兩物相擊。

    輕小者動。

     亦受擊者動。

    已見動脈下。

    今心主之脈。

    無端而動甚。

    豈非下焦腎中。

    得外陽以實之。

    而上擊之所緻乎。

    故知妊子也。

    此從寸口而言之也。

    然三說雖各不同。

    而其理則一。

    以尺脈之兩邊。

    沉柔細滑而得陰體。

    故其中始見弦長。

    而别為搏指。

    因之上沖寸口。

    而見動甚矣。

    此諸脈與外症之暈眩嘔逆相符也。

    本經平脈。

    不特尺不陽搏陰别。

    及不滑。

    并手少陰不動之類。

    凡不沉浮遲數者。

    皆在其中。

    此仲景于經旨之外。

    又言妊娠之變診也。

    陰脈、以下文小弱。

    及桂枝湯脈之陽浮陰弱推之。

    當指沉按而言。

    以陰脈小弱。

    言四髒之心肝脾肺。

    而不言腎。

    腎中得别陽以實之。

    豈有小弱之理。

    惟是四髒之精氣。

    趨固胎元。

    故見小弱。

    正與前人三說。

    相為表裡。

     蓋惟腎脈搏别滑實。

    故緻四髒之陰脈小弱。

    則仲景丢開尺脈。

    而言四髒之陰脈。

    與經文撇開足少陰。

    而言手少陰者同義也。

    但凡渴而不能食者。

    多有寒熱之外症。

    以少陽中風寒。

    則渴而默默不欲食。

    且寒熱往來耳。

    今既有此而無彼。

    合而斷之。

    脈平、為人病脈不病。

    四髒之陰脈小弱。

    為髒真趨赴腎經以養胎。

    渴、為津液下掣。

    不能食、為生氣上沖。

    故知為妊娠矣。

    桂枝湯養陽以益陰。

    故主之。

    養陽、則實上以禦下之沖氣。

    故能食。

     養陽以益陰。

    則陰脈不小弱。

    而渴亦可止也。

    六十日、胎氣已成。

    陰血奔赴。

    故于法當有前此之脈症。

    以胎氣已成。

    則向長之機勢上侵。

    而不能食。

    陰血奔赴。

    故陰脈小弱而渴也。

    設或醫家以微渴而誤清上焦之火。

    則上虛而胎氣益張。

    因少不能食而誤傷中土之陰。

    則胃幹而髒真失養。

    胎氣下張而上沖。

    故不食既早。

    髒真自虛而下顧。

    故幹渴先形。

    前項脈症。

    遂減卻一月。

    而于三十日見矣。

    若逆甚而因渴以吐之。

    因不能食而下之。

    吐則上提。

    而陰血不下貫。

    故不渴。

    下則下洩。

    而生氣不上沖。

    故反能食。

    遂絕然無前此之脈症矣。

    然至陰血不下貫。

    生氣不上沖。

    豈妊娠之佳兆乎哉。

    此處主桂枝湯。

    當但服藥。

    而不啜熱粥為合。

    蓋啜粥是助桂枝辛甘之性以祛邪。

    不啜粥則任芍藥酸斂之性以養髒故也。

    絕之之義。

    錢塘婁氏。

    謂絕止醫治。

    本經從無此噴飯之文。

    李徐氏。

    謂絕止吐下。

    仲景又無此不傳之藥。

    且于文于理。

    明明言常例該遲至六十日。

    治逆則早見三十天。

    逆甚則母氣不相顧。

    子氣不日增。

    而無此矣。

    蓋危詞也。

    嗚呼。

    吾安得知音者。

    而與之讀金匮之文耶。

     婦人宿有病。

    經斷未及三月。

    而得漏下不止。

    胎動在臍上者。

    為痼害。

    妊娠六月動者。

    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

     下血者。

    後斷三月也。

    所以血不止者。

    其不去故也。

    當下其桂枝茯苓丸主之。

    (音胚凝血也) 桂枝茯苓丸方桂枝茯苓芍藥丹皮桃仁(各等分去皮尖熬) 上五味。

    末之。

    煉蜜和丸。

    如兔屎大。

    每日食前服一丸。

    不知。

    加至三丸。

     本條十一句。

    凡兩段。

    前五句為一段。

    辨似胎而非胎之病。

    後六句為一段。

    言雖病而暗妊之胎。

    總以本方為主治。

    諸注混淆。

    不得經旨。

    死血也。

    詳瘕注。

    痼者固也。

    痼者。

    病之堅固宿痰也。

    婦人之經血。

    其精悍之源。

    起于陽明胃腑。

    然後由髒腑而充貫經絡。

    與男子同。

    但男子藏而不瀉。

    婦人則十二經各從内絡。

    而漸注于血室。

    血室者。

    胞門在其左。

    子戶在其右。

    形氣相隔。

    而以窈冥之細絡相通者也。

    胞門中清虛無物。

    則血室滿而氣盈血溢。

    從貼脊而下。

    卻前行由少腹。

    而出從溺管之下。

    陰庭之上一竅。

    以為月水。

    若胞門貯有陽精。

    則血室中之氣血。

    如朝觐會同之象。

    而旁從窈冥之細絡。

    趨赴胎元而輔翼滋養之。

    使血室虛而不滿。

    且吸取十二經之精汁以為供奉。

    故經斷也。

    然婦人前陰。

    列有三竅。

    假令道路不明。

    則是動是漏。

    總不能辨。

    且後文腹痛。

    小便不利等症。

    亦安能了然耶。

    故不惜饒舌。

    瑣屑言之。

    膀胱、浮居少腹。

    (膀胱居腸之中。

    何謂浮居少腹。

    蓋對陰庭及血道而言也)。

    其竅原高。

    陰庭即交接處。

    上通胞門子戶。

    其位次之。

    血室路經貼脊。

    其位最下。

    但其道自腰俞之下。

    卻從絡脈而前行少腹。

    又纏中道而出向陰庭之上壁。

    故曰溺管之下。

    陰庭之上者此也。

    是胎動之血。

    已于血室中通過胞胎。

    而為撒手失護之血。

    其道從胎中。

    直由陰庭正道而下。

    下多。

     則胎落而不可安也。

    胎漏之血。

    因血絡為痼所阻。

    未及到胎。

    而為血室失守之血。

    其道由貼脊之腰俞。

    曆少腹而下者。

    較之胎動落胎。

    為可少耽時日。

    而安之十得其七也。

    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