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疾病
關燈
小
中
大
也。
清則補之,溫則瀉之,補陽而瀉火也。
取之下胸二脅,咳而動手者,胸下二脅之間,咳嗽而脈動于手者,足厥陰之章門、期門也。
與背腧,足太陽之背腧,以手按之,立快者,是其腧穴也。
内閉不得溲,刺足少陰,湧泉,築賓也,足太陽,委陽、飛揚、仆參、金門也,骶上,尾骶骨上,督脈之長強也。
氣逆則取太陰,隐白、公孫也,陽明,三裡、解溪也,厥陰,章門、期門也。
甚則取少陰陽明動者之經,少陰之肓俞、陰谷、太溪,陽明之大迎、人迎、氣街、沖陽,皆動脈也。
言吸吸,聲音不續也。
動作氣索,氣力虛泛,索然無餘也。
此段舊誤在癫狂。
【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墜堕,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
三結交者,陽明、太陰臍下三寸關元也。
病注下血,取曲泉。
】 關元,任脈穴,在臍下三寸。
三結交者,任脈與陽明、太陰同結于臍下三寸關元之穴,是三氣之所交會也。
病注下血,風木陷洩也。
曲泉,足厥陰穴。
病注下血句,舊誤在厥病。
【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脹取三陽,飧洩取三陰。
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裡,正往無殆,氣下乃止,不下複始也。
病高而内者,取之陰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也。
】 熱氣慓悍易得,故針欲疾發,如以手探湯者,出之疾也。
寒氣凝澀難緻,故針欲遲留,如人不欲行者,留之遲也。
脹取三陽,陽氣虛也。
飧洩取三陰,陰氣旺也。
陰有陽疾,陰分而有陽疾也。
下熱。
下陵、三裡,足陽明穴。
氣下,氣退也。
陰陵泉,足太陰穴。
陽陵泉,足少陽穴。
此段舊誤在九針十二原。
【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主寒,陽主熱。
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
故曰,冬傷于寒,春生瘅熱,春傷于風,夏生後洩腸澼,夏傷于暑,秋生痎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是謂四時之序也。
】 瘅熱,即溫病也。
冬傷于寒,春必溫病諸義,詳見《素問》陰陽應象諸論。
此段舊誤在論疾診尺。
【春取絡脈,夏取分腠,秋取氣口,冬取經腧。
凡此四時,各以時為齊,絡脈治皮膚,分腠治肌肉,氣口治筋脈,經腧治骨髓。
】 熱病八十 【熱病先膚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
苛轸鼻,索皮于肺,】 【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 肺主皮,開竅于鼻,膚痛、窒鼻、充面,此肺病也,故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刺。
若苛恙見于轸鼻之間,轸、枕同,即頭後枕骨。
則索皮于肺。
不得,宜索之火,此必是心火上炎而刑肺金也。
【熱病先身澀,倚而熱,煩悗,唇口嗌幹,取之脈,以第一針,五十九刺。
膚脹口幹,寒汗出,索脈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 身體燥澀,傾倚無力,熱而煩悗,唇口嗌幹,此脈病也,故取之脈,以第一針,五十九刺。
若膚脹口幹,身寒汗出。
則索脈于心。
不得,宜索之水,此必是腎水泛濫而刑心火也。
【熱病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刺。
骨病不食,齧齒耳青,索骨于腎,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 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是骨病也,故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刺。
若骨病不食,齧齒耳青,則索骨于腎。
不得,宜索之土,此必是脾土堙郁而刑腎水也。
【熱病嗌幹多飲,善驚,卧不能起,取之膚肉,以第六針,五十九。
目眦青,索肉于脾。
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 溢幹多飲,善驚,卧不能起,此肉病也,故取之膚肉,以第六針,五十九。
若目眦青,則索肉于脾。
不得,宜索之木,此必是肝木抑遏而刑脾土也。
【熱病面青腦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針,于四逆。
筋躄目浸,索筋于肝。
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 面青腦痛,手足躁,此筋病也,故取之筋間,以第四針,于四逆。
四肢厥逆。
若筋躄目浸,眼淚浸淫,則索筋于肝,不得,宜索之金,此必是肺金橫塞而刑肝木也。
【熱病數驚,瘛疭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針,急瀉有餘者。
癫疾毛發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 瘛,筋急,疭,筋緩。
餘義同上文。
瘛,音熾,疭,音縱。
【熱病頭痛颞颥,目掣脈痛,善衄,厥熱病也,取之以第三針,視有餘不足。
熱病體重,腸中熱,取之以第四針,于其腧及下諸指間,索氣于胃絡,得氣也。
熱病挾臍急痛,胸脅滿,取之湧泉與陰陵泉,以第四針,針嗌裡。
】 颞颥,即鬓骨,位當足少陽之腦空。
目掣脈痛,目系急縮,抽掣作痛也。
厥熱病者,邪熱上逆之病也。
于其腧者,體重取脾腧之太白,腸熱取腸腧之三間也。
及下諸指間,謂足經諸指之穴也。
索氣于胃絡,得氣者,陽明之絡曰豐隆,别走太陰,故索之于此,而得脾氣也。
足少陰、太陰之脈,自足走胸,挾臍上行,故挾臍急痛,胸脅滿,取足少陰之湧泉,與足太陰之陰陵泉。
足少陰、太陰之脈,皆上絡咽喉,故針嗌裡,嗌裡者,任脈之廉泉也。
【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
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也。
所謂勿刺者,有死征也。
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則洩。
】 氣口靜,人迎躁者,陰虛而陽盛也,故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虛。
身熱甚,陰陽皆靜者,所謂病熱而身脈靜也。
《素問·陰陽應象論》語。
勿刺者,以其有死征也。
其可刺者,而不得汗出,則瀉其熱以出其汗。
【熱病七日八日,脈口動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
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瀉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橫脈以止之。
】 七日、八日,經盡表解之期,脈口動喘而短者,陰氣非衰,熱欲洩而未能,是其汗且自出,但須待時耳,故急刺之,以瀉其熱而出其汗。
手大指間,手太陰之少商也。
魚際、太淵,手太陰穴。
大都、太白,足太陰穴。
瀉之則熱去,瀉其陽也。
補之則汗出,補其陰也。
内踝上橫脈,足太陰之三陰交也。
【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複熱,喘甚者死,勿膚刺。
熱病七日八日,脈不躁,躁不散數,後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 勿膚、腠刺者,亦以其有死征也。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
熱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
】 陰脈之極,陰氣絕也。
陽脈之極,陽氣亢也。
【熱病七日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幹,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
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中幹,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可治。
】 陽亢陰枯,則死。
【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哕者死,二曰洩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疭、齒噤齘也。
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齘,音介。
腰折,瘛疭、齒噤齘,痙之證也。
牙閉曰噤。
切齒曰齘。
【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内側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頭入發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發三寸傍五,凡十痏,耳前後
清則補之,溫則瀉之,補陽而瀉火也。
取之下胸二脅,咳而動手者,胸下二脅之間,咳嗽而脈動于手者,足厥陰之章門、期門也。
與背腧,足太陽之背腧,以手按之,立快者,是其腧穴也。
内閉不得溲,刺足少陰,湧泉,築賓也,足太陽,委陽、飛揚、仆參、金門也,骶上,尾骶骨上,督脈之長強也。
氣逆則取太陰,隐白、公孫也,陽明,三裡、解溪也,厥陰,章門、期門也。
甚則取少陰陽明動者之經,少陰之肓俞、陰谷、太溪,陽明之大迎、人迎、氣街、沖陽,皆動脈也。
言吸吸,聲音不續也。
動作氣索,氣力虛泛,索然無餘也。
此段舊誤在癫狂。
【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墜堕,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
三結交者,陽明、太陰臍下三寸關元也。
病注下血,取曲泉。
】 關元,任脈穴,在臍下三寸。
三結交者,任脈與陽明、太陰同結于臍下三寸關元之穴,是三氣之所交會也。
病注下血,風木陷洩也。
曲泉,足厥陰穴。
病注下血句,舊誤在厥病。
【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脹取三陽,飧洩取三陰。
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裡,正往無殆,氣下乃止,不下複始也。
病高而内者,取之陰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也。
】 熱氣慓悍易得,故針欲疾發,如以手探湯者,出之疾也。
寒氣凝澀難緻,故針欲遲留,如人不欲行者,留之遲也。
脹取三陽,陽氣虛也。
飧洩取三陰,陰氣旺也。
陰有陽疾,陰分而有陽疾也。
下熱。
下陵、三裡,足陽明穴。
氣下,氣退也。
陰陵泉,足太陰穴。
陽陵泉,足少陽穴。
此段舊誤在九針十二原。
【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主寒,陽主熱。
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
故曰,冬傷于寒,春生瘅熱,春傷于風,夏生後洩腸澼,夏傷于暑,秋生痎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是謂四時之序也。
】 瘅熱,即溫病也。
冬傷于寒,春必溫病諸義,詳見《素問》陰陽應象諸論。
此段舊誤在論疾診尺。
【春取絡脈,夏取分腠,秋取氣口,冬取經腧。
凡此四時,各以時為齊,絡脈治皮膚,分腠治肌肉,氣口治筋脈,經腧治骨髓。
】 熱病八十 【熱病先膚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
苛轸鼻,索皮于肺,】 【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 肺主皮,開竅于鼻,膚痛、窒鼻、充面,此肺病也,故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刺。
若苛恙見于轸鼻之間,轸、枕同,即頭後枕骨。
則索皮于肺。
不得,宜索之火,此必是心火上炎而刑肺金也。
【熱病先身澀,倚而熱,煩悗,唇口嗌幹,取之脈,以第一針,五十九刺。
膚脹口幹,寒汗出,索脈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 身體燥澀,傾倚無力,熱而煩悗,唇口嗌幹,此脈病也,故取之脈,以第一針,五十九刺。
若膚脹口幹,身寒汗出。
則索脈于心。
不得,宜索之水,此必是腎水泛濫而刑心火也。
【熱病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刺。
骨病不食,齧齒耳青,索骨于腎,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 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是骨病也,故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刺。
若骨病不食,齧齒耳青,則索骨于腎。
不得,宜索之土,此必是脾土堙郁而刑腎水也。
【熱病嗌幹多飲,善驚,卧不能起,取之膚肉,以第六針,五十九。
目眦青,索肉于脾。
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 溢幹多飲,善驚,卧不能起,此肉病也,故取之膚肉,以第六針,五十九。
若目眦青,則索肉于脾。
不得,宜索之木,此必是肝木抑遏而刑脾土也。
【熱病面青腦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針,于四逆。
筋躄目浸,索筋于肝。
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 面青腦痛,手足躁,此筋病也,故取之筋間,以第四針,于四逆。
四肢厥逆。
若筋躄目浸,眼淚浸淫,則索筋于肝,不得,宜索之金,此必是肺金橫塞而刑肝木也。
【熱病數驚,瘛疭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針,急瀉有餘者。
癫疾毛發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 瘛,筋急,疭,筋緩。
餘義同上文。
瘛,音熾,疭,音縱。
【熱病頭痛颞颥,目掣脈痛,善衄,厥熱病也,取之以第三針,視有餘不足。
熱病體重,腸中熱,取之以第四針,于其腧及下諸指間,索氣于胃絡,得氣也。
熱病挾臍急痛,胸脅滿,取之湧泉與陰陵泉,以第四針,針嗌裡。
】 颞颥,即鬓骨,位當足少陽之腦空。
目掣脈痛,目系急縮,抽掣作痛也。
厥熱病者,邪熱上逆之病也。
于其腧者,體重取脾腧之太白,腸熱取腸腧之三間也。
及下諸指間,謂足經諸指之穴也。
索氣于胃絡,得氣者,陽明之絡曰豐隆,别走太陰,故索之于此,而得脾氣也。
足少陰、太陰之脈,自足走胸,挾臍上行,故挾臍急痛,胸脅滿,取足少陰之湧泉,與足太陰之陰陵泉。
足少陰、太陰之脈,皆上絡咽喉,故針嗌裡,嗌裡者,任脈之廉泉也。
【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
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也。
所謂勿刺者,有死征也。
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則洩。
】 氣口靜,人迎躁者,陰虛而陽盛也,故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虛。
身熱甚,陰陽皆靜者,所謂病熱而身脈靜也。
《素問·陰陽應象論》語。
勿刺者,以其有死征也。
其可刺者,而不得汗出,則瀉其熱以出其汗。
【熱病七日八日,脈口動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
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瀉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橫脈以止之。
】 七日、八日,經盡表解之期,脈口動喘而短者,陰氣非衰,熱欲洩而未能,是其汗且自出,但須待時耳,故急刺之,以瀉其熱而出其汗。
手大指間,手太陰之少商也。
魚際、太淵,手太陰穴。
大都、太白,足太陰穴。
瀉之則熱去,瀉其陽也。
補之則汗出,補其陰也。
内踝上橫脈,足太陰之三陰交也。
【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複熱,喘甚者死,勿膚刺。
熱病七日八日,脈不躁,躁不散數,後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 勿膚、腠刺者,亦以其有死征也。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
熱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
】 陰脈之極,陰氣絕也。
陽脈之極,陽氣亢也。
【熱病七日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幹,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
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中幹,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可治。
】 陽亢陰枯,則死。
【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哕者死,二曰洩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疭、齒噤齘也。
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齘,音介。
腰折,瘛疭、齒噤齘,痙之證也。
牙閉曰噤。
切齒曰齘。
【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内側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頭入發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發三寸傍五,凡十痏,耳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