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疾病
關燈
小
中
大
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
此内不在髒,而外未發于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命曰周痹。
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瘛堅轉引而行之。
黃帝曰:善。
餘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矣。
】 瘛,筋急也。
堅,筋硬也。
上膈七十四 【黃帝曰:氣為上膈者,飲食入而還出,餘已知之矣。
蟲為下膈,下膈者,食晬時乃出,餘未得其意,願卒聞之。
岐伯曰:喜怒不适,飲食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于腸中,流于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于下管,腸胃充郭,衛氣不營,邪氣居之。
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已留,留則癰成,癰成則下管約。
其癰在管内者,即為痛深,其癰在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
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微按其癰,視氣所行,先淺刺其旁,稍内益深,還而刺之,無過三行,察其沉浮,以為深淺。
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内,邪氣益衰,大癰乃潰。
伍以參禁,以除其内,恬憺無為,乃能行氣,後以鹹苦,化谷乃下矣。
】晬,音醉。
管、脘同。
郭、廓同。
憺,音淡。
上膈即噎膈,下膈即反胃也,晬時,周時。
反胃之家,腎寒脾濕,飲食不化,下竅約結,無入二腸之路,既不下行,故久之而上吐也。
蟲生于木,土濕木郁,是以蟲化。
蟲溫則動,寒則靜,飲食寒冷,寒汁下流,蟲寒不動,則積聚之寒濕,守于下管,充廓腸胃之中,衛氣不得營運于内,但有邪氣居之。
即寒濕積聚。
人食下則蟲得溫氣而上食,下管空虛,邪氣愈勝,積聚留結,因而癰成,癰成則下管閉塞,是以食不下行而上吐也。
淺刺其旁,瀉其标也。
還而刺之,拔其本也。
伍以參禁,飲食起居之際,參伍為禁,以為調攝也。
後以鹹苦之味,化其下焦之凝寒,谷乃下行,嘔吐不作也。
憂恚無言七十五 【黃帝問于少師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
少師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
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
會厭者,音聲之戶也。
口唇者,音聲之扇也。
舌者,音聲之機也。
懸雍垂者,音聲之關也。
颃颡者,分氣之所洩也。
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
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開,分氣失也。
是故厭小而薄,則發氣疾,其開阖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則開阖難,其出氣遲,故重言也。
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于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則開阖不緻,故無音。
黃帝曰:刺之奈何?少師曰:足之少陰,上系于舌,絡于橫骨,終于會厭,兩瀉其血脈,濁氣乃辟。
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
】 咽在後,是謂咽喉,水谷之道也,喉在前,是謂喉嚨,氣之所以上下者也。
會厭在喉嚨之間,主司開阖,分别食氣,發揚音聲,是音聲之戶也。
口唇者,啟閉攸賴,是音聲之扇也。
舌者,動止所存,是音聲之機也。
懸雍垂者,喉上重舌,是音聲之關也。
颃颡者,喉之上管,通乎鼻竅,是分氣之所洩也。
橫骨者,喉上軟骨,是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故人之鼻竅空洞,涕出不收者,是其颃颡不開,分氣失也。
咽喉之氣,分别于此,是謂分氣。
風閉皮毛,肺郁莫洩,分氣沖逆,淫蒸鼻竅而為清涕,則曰鼻洞。
颃颡不開者,旁無透竅,是以分氣失其升降之恒也。
有升無降。
音聲發揚,全在會厭,厭小而薄,則開阖利而出氣易,厭大而厚,則開阖難而出氣遲,故重言也,重言者,語言蹇澀而重複也。
卒然無音者,寒氣客于會厭,則會厭不能發聲,發而不能下至舊所,則開阖失職,故無聲音。
刺法,足少陰上系于舌,絡于橫骨,終于會厭,左右兩瀉其血脈,濁氣乃辟,辟者,開也。
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任脈之天突,其厭乃發,發則聲出矣。
癫狂七十六 【癫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候之于顔,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止。
】 陰盛則癫,病在肺腎,金水旺也,陽盛則狂,病在肝心,木火旺也。
而皆緣土濕,土氣燥運,則四維不病也。
心主喜,肝主怒,腎主恐,肺主悲,先不樂,水勝火也。
頭重痛,濁氣上逆也。
視舉,瞳子高也。
目赤,火刑肺也。
甚者,發作之極。
已而煩心,君火失根而上逆也。
顔,庭也。
天庭。
取手太陽、支正、小海,手陽明偏曆、溫溜,手太陰太淵、列缺,瀉其血中之邪,血色變而止。
【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左強者攻其右,右強者攻其左,血變而止。
】 啼者,肺之聲也。
呼者,肝之聲也。
喘者,肺氣逆也。
悸者,心下動也。
癫狂之病,皆生驚悸,膽木失根,驚悸乃作,實則為狂,虛則為癫也。
左強攻右,右強攻左,所謂缪刺也。
【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而止。
】 反僵脊痛,足太陽行身之背,其脈急也,取足太陽之委陽、飛揚、仆參、金門。
太陽寒水泛濫,脾胃二土必濕,取足陽明之三裡、解溪,足太陰之隐白、公孫,洩其濕也。
取手太陽者,丙火化氣于寒水,足太陽之上源也。
【治癫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
病至,視之有過者瀉之,置其血于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
窮骨者,骶骨也。
】 瓠,瓠蘆,壺。
酒器也。
以瓠蘆為壺也。
骶骨,尾骶骨,督脈之長強也。
【骨癫疾者,顑、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悗,嘔多沃沫,氣下洩,不治。
顑,音坎。
】 鬓旁曰顑。
顑、齒、諸腧、分肉皆滿,邪氣充塞也。
骨居,形肉脫,骨獨居也。
嘔多沃沫,胃敗而氣逆也。
氣下洩,脾敗而氣陷也,是以不治。
【筋癫疾者,身卷孿,急大,刺項大經之大杼脈。
嘔多沃沫,氣下洩,不治。
】 身卷攣,筋縮急也。
急大,脈弦浮也。
項大經之大杼脈,足太陽穴也。
【脈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脈皆脹而縱,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灸之挾項太陽,灸帶脈,于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腧。
嘔多沃沫,氣下洩,不治。
癫疾,疾發如狂者,死不治。
】 脈滿者,邪盛,故刺之,不滿者,正虛,故灸之。
挾項太陽。
足太陽之天柱、大杼,帶脈,足少陽穴,少陽行于兩脅,其穴與腰相去三寸,是皆宜灸之穴,及諸分肉本腧之不滿者,悉宜灸之,癫疾,發作如狂者,陽根盡脫,升洩無歸,故死不治。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憂饑,治之,取手太陰、陽明及取足太陰、陽明,血變而止。
】 取手足太陰、陽明,洩其濕也。
【狂始發,少卧不饑,自高賢也,自辯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日夜不休。
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
視之盛者,皆取之,不盛者,釋之也。
】 舌下,任脈之廉泉也。
少陰,手少陰之神門、少沖也。
【狂言,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
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
】 恐傷腎氣,君相失根,故病驚狂笑歌。
【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頭、兩顑。
】 肝主呼,驚呼不甯者,肝氣怯少也。
【狂者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
治之,取足太陰、太陽、陽明,後取手太陰、太陽、陽明。
】
此内不在髒,而外未發于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命曰周痹。
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瘛堅轉引而行之。
黃帝曰:善。
餘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矣。
】 瘛,筋急也。
堅,筋硬也。
上膈七十四 【黃帝曰:氣為上膈者,飲食入而還出,餘已知之矣。
蟲為下膈,下膈者,食晬時乃出,餘未得其意,願卒聞之。
岐伯曰:喜怒不适,飲食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于腸中,流于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于下管,腸胃充郭,衛氣不營,邪氣居之。
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已留,留則癰成,癰成則下管約。
其癰在管内者,即為痛深,其癰在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
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微按其癰,視氣所行,先淺刺其旁,稍内益深,還而刺之,無過三行,察其沉浮,以為深淺。
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内,邪氣益衰,大癰乃潰。
伍以參禁,以除其内,恬憺無為,乃能行氣,後以鹹苦,化谷乃下矣。
】晬,音醉。
管、脘同。
郭、廓同。
憺,音淡。
上膈即噎膈,下膈即反胃也,晬時,周時。
反胃之家,腎寒脾濕,飲食不化,下竅約結,無入二腸之路,既不下行,故久之而上吐也。
蟲生于木,土濕木郁,是以蟲化。
蟲溫則動,寒則靜,飲食寒冷,寒汁下流,蟲寒不動,則積聚之寒濕,守于下管,充廓腸胃之中,衛氣不得營運于内,但有邪氣居之。
即寒濕積聚。
人食下則蟲得溫氣而上食,下管空虛,邪氣愈勝,積聚留結,因而癰成,癰成則下管閉塞,是以食不下行而上吐也。
淺刺其旁,瀉其标也。
還而刺之,拔其本也。
伍以參禁,飲食起居之際,參伍為禁,以為調攝也。
後以鹹苦之味,化其下焦之凝寒,谷乃下行,嘔吐不作也。
憂恚無言七十五 【黃帝問于少師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
少師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
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
會厭者,音聲之戶也。
口唇者,音聲之扇也。
舌者,音聲之機也。
懸雍垂者,音聲之關也。
颃颡者,分氣之所洩也。
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
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開,分氣失也。
是故厭小而薄,則發氣疾,其開阖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則開阖難,其出氣遲,故重言也。
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于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則開阖不緻,故無音。
黃帝曰:刺之奈何?少師曰:足之少陰,上系于舌,絡于橫骨,終于會厭,兩瀉其血脈,濁氣乃辟。
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
】 咽在後,是謂咽喉,水谷之道也,喉在前,是謂喉嚨,氣之所以上下者也。
會厭在喉嚨之間,主司開阖,分别食氣,發揚音聲,是音聲之戶也。
口唇者,啟閉攸賴,是音聲之扇也。
舌者,動止所存,是音聲之機也。
懸雍垂者,喉上重舌,是音聲之關也。
颃颡者,喉之上管,通乎鼻竅,是分氣之所洩也。
橫骨者,喉上軟骨,是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故人之鼻竅空洞,涕出不收者,是其颃颡不開,分氣失也。
咽喉之氣,分别于此,是謂分氣。
風閉皮毛,肺郁莫洩,分氣沖逆,淫蒸鼻竅而為清涕,則曰鼻洞。
颃颡不開者,旁無透竅,是以分氣失其升降之恒也。
有升無降。
音聲發揚,全在會厭,厭小而薄,則開阖利而出氣易,厭大而厚,則開阖難而出氣遲,故重言也,重言者,語言蹇澀而重複也。
卒然無音者,寒氣客于會厭,則會厭不能發聲,發而不能下至舊所,則開阖失職,故無聲音。
刺法,足少陰上系于舌,絡于橫骨,終于會厭,左右兩瀉其血脈,濁氣乃辟,辟者,開也。
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任脈之天突,其厭乃發,發則聲出矣。
癫狂七十六 【癫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候之于顔,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止。
】 陰盛則癫,病在肺腎,金水旺也,陽盛則狂,病在肝心,木火旺也。
而皆緣土濕,土氣燥運,則四維不病也。
心主喜,肝主怒,腎主恐,肺主悲,先不樂,水勝火也。
頭重痛,濁氣上逆也。
視舉,瞳子高也。
目赤,火刑肺也。
甚者,發作之極。
已而煩心,君火失根而上逆也。
顔,庭也。
天庭。
取手太陽、支正、小海,手陽明偏曆、溫溜,手太陰太淵、列缺,瀉其血中之邪,血色變而止。
【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左強者攻其右,右強者攻其左,血變而止。
】 啼者,肺之聲也。
呼者,肝之聲也。
喘者,肺氣逆也。
悸者,心下動也。
癫狂之病,皆生驚悸,膽木失根,驚悸乃作,實則為狂,虛則為癫也。
左強攻右,右強攻左,所謂缪刺也。
【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而止。
】 反僵脊痛,足太陽行身之背,其脈急也,取足太陽之委陽、飛揚、仆參、金門。
太陽寒水泛濫,脾胃二土必濕,取足陽明之三裡、解溪,足太陰之隐白、公孫,洩其濕也。
取手太陽者,丙火化氣于寒水,足太陽之上源也。
【治癫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
病至,視之有過者瀉之,置其血于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
窮骨者,骶骨也。
】 瓠,瓠蘆,壺。
酒器也。
以瓠蘆為壺也。
骶骨,尾骶骨,督脈之長強也。
【骨癫疾者,顑、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悗,嘔多沃沫,氣下洩,不治。
顑,音坎。
】 鬓旁曰顑。
顑、齒、諸腧、分肉皆滿,邪氣充塞也。
骨居,形肉脫,骨獨居也。
嘔多沃沫,胃敗而氣逆也。
氣下洩,脾敗而氣陷也,是以不治。
【筋癫疾者,身卷孿,急大,刺項大經之大杼脈。
嘔多沃沫,氣下洩,不治。
】 身卷攣,筋縮急也。
急大,脈弦浮也。
項大經之大杼脈,足太陽穴也。
【脈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脈皆脹而縱,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灸之挾項太陽,灸帶脈,于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腧。
嘔多沃沫,氣下洩,不治。
癫疾,疾發如狂者,死不治。
】 脈滿者,邪盛,故刺之,不滿者,正虛,故灸之。
挾項太陽。
足太陽之天柱、大杼,帶脈,足少陽穴,少陽行于兩脅,其穴與腰相去三寸,是皆宜灸之穴,及諸分肉本腧之不滿者,悉宜灸之,癫疾,發作如狂者,陽根盡脫,升洩無歸,故死不治。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憂饑,治之,取手太陰、陽明及取足太陰、陽明,血變而止。
】 取手足太陰、陽明,洩其濕也。
【狂始發,少卧不饑,自高賢也,自辯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日夜不休。
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
視之盛者,皆取之,不盛者,釋之也。
】 舌下,任脈之廉泉也。
少陰,手少陰之神門、少沖也。
【狂言,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
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
】 恐傷腎氣,君相失根,故病驚狂笑歌。
【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頭、兩顑。
】 肝主呼,驚呼不甯者,肝氣怯少也。
【狂者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
治之,取足太陰、太陽、陽明,後取手太陰、太陽、陽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