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疾病
關燈
小
中
大
大喜傷心,君相升洩,則善笑。
【狂而新發,未應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有頃已,不已,以法治之,灸骶骨二十壯。
】 曲泉,足厥陰穴。
厥病七十七 【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之足陽明、太陰。
厥頭痛,員員頭重而痛,瀉頭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陰,後取足少陰。
厥頭痛,頭脈痛,心悲善泣,視頭動脈反盛者,盡刺去血,後調足厥陰。
厥頭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頭面左右動脈,後取足太陰。
厥頭痛,頭痛甚,耳前後脈湧有熱,瀉出其血,後取足少陽。
厥頭痛,項先痛,腰脊為應,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
頭半寒痛,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
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
頭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擊堕,惡血在于内,若内傷,痛未已,可則刺,不可遠取也。
頭痛不可刺者,大痹為惡,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
】 氣逆曰厥,平人清升濁降,頭上清虛,故痛不作,頭痛,濁氣之上逆也,故名曰厥。
取足陽明、太陰者,瀉脾濕而降胃逆也。
員員,頭運之象。
頭上五行,行五者,熱病五十九腧之穴,義詳《素問·水熱穴論》。
先取手少陰,後取足少陰,交濟水火,使之清升而濁降也。
肺主悲,心悲善泣,肺金侮心火也。
頭上動脈,兩額、兩頰、耳前諸動脈也,義見《素問·三部九候論》。
後調足厥陰,肝髒血,其脈會于巅也。
意善忘,君火上逆而失藏也。
耳前後脈湧有熱,足少陽脈循耳前後下行,相火上逆,故其脈上湧而有熱也。
真頭痛,腦痛,節寒,水淩土敗,脾主四肢,脾敗,故手足寒至節。
陰邪上填于陽位也。
則刺,則而刺之,破其惡血也。
不可刺者,不可刺愈,以其大痹為惡,日日發作者,但可令其少愈,不能全已也。
【耳鳴,取耳前動脈。
耳聾無聞,取耳中。
耳鳴,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後取足。
耳聾,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先取手,後取足。
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膿,若有幹耵聍,耳無聞也。
】 耳前動脈,手少陽之耳門也。
耳中,手太陽之聽宮也。
手中指爪甲上,手厥陰之中沖也。
手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手少陽之關沖也。
耵聍,耳垢也,垢塞耳竅,以緻無聞,當以法去之,未可以刺愈也。
耳病亦緣濁氣上逆,故謂之厥病。
耵聍,音丁甯。
【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瘛,始從後觸其心,伛偻者,腎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侖,發針不已,取然谷。
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厥心痛,痛如以錐針刺其心。
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間、太沖。
厥心痛,卧若徒居,心間痛,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取之魚際、太淵。
真心痛,心痛甚,手足清至節,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
腸中有蟲瘕及蛟蛔,皆不可取以小針。
心腸懊憹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蛔也。
(并/心)腹憹痛,形中上者,以手聚按而堅持之。
無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
】 控,牽引也。
瘛,筋急也。
伛偻,身俯不能仰也。
京骨、昆侖,足太陽穴。
然谷,足少陰穴。
腹脹胸滿,胃氣逆也。
大都、太白,足太陰穴。
太溪,足少陰穴。
行間、太沖,足厥陰穴。
卧若徒居,身無倚着也。
魚際、太淵,手太陰穴。
真心痛,心痛,節清,水滅火也。
中有盛聚,積聚盛也。
(并/心)腹,腹脝脹也。
憹痛,懊憹作痛。
形中上者,形自中焦而上沖也,言其痛或往來上下而行,或自中焦而上行也。
心痛亦緣濁氣逆上,故謂之厥病。
【足髀不可舉,側而取之,在樞合中,以員利針,大針不可刺。
轉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
痿厥者,張而取之,可令立快也。
】轉筋者四語,舊誤在本輸。
足髀,股上骨也。
側,側卧也。
在樞合中,髀樞中也。
轉筋者,必骽屈,故立而取之。
痿厥者,必足卷,故張而取之。
【風痹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時如入湯中,煩心頭痛,時嘔時悗,久則目眩,眩已汗出,股胫淫泺,悲以喜恐,短氣不樂,不出三年死也。
】泺,音鹿,又音洛。
股胫淫泺,汗常出也。
寒熱七十八 【黃帝問于岐伯曰:寒熱瘰疠在于頸腋者,皆何氣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瘘寒熱之毒氣,留于脈而不去者也。
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鼠瘘之本,皆在于髒,其末上出于頸腋之間,其浮于脈中,而内未着于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
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請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
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
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黃帝曰:決其死生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見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
】 足少陽膽經,下缺盆,貫胸膈而行脅肋,甲木化氣相火,經氣上逆,相火郁閉,則生寒熱,筋脈壅腫,則生瘰疠,瘰疠穿漏,久而不瘳,則為鼠瘘。
少陽與厥陰同氣,少陽之上逆者,厥陰必病下陷,女子經澀血瘀,多生此證。
是雖肝膽之證,而根源脾胃,陽虛濕旺,脾陷胃逆,是其得病之由來也。
皆在于髒,在肝脾也。
肝脾為本,膽胃為标,其末上出于頸腋之間,足少陽之經病之标也。
請從其本引其末者,從厥陰以引少陽也。
寒熱病七十九 【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發焦,鼻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陰。
肌寒熱者,肌痛,毛發焦而唇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于下,以去其血,補足太陰,以出其汗。
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取其少陰于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
骨厥亦然。
】 肺主皮,皮寒熱者,肺病也。
幹肉曰臘。
脾主肉,肌寒熱者,脾病也。
腎主骨,骨寒熱者,腎病也。
取少陰于陰股之絡,足少陰行于股内之後廉也。
齒,骨之餘,齒槁則骨枯而腎絕,故死不治。
【骨痹,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取三陰之經,補之。
厥痹,厥氣上及腹,取陰陽之絡,視主病者,瀉陽補陰經。
熱厥,取足太陰、少陽,皆留之。
寒厥,取足陽明、少陰于足,皆留之。
振寒灑灑,鼓颔,不得汗出,腹脹煩悗,取手太陰。
舌縱涎下,煩悗,取足少陰。
】 視主病者,主病之絡也。
《素問·厥論》,厥之寒熱者何也?故寒熱諸病,多厥證。
【風逆,暴四肢腫,身漯漯,唏然時寒,饑則寒,飽則善變,取手太陰表裡,足少陰、陽明之經,肉清取荥,骨清取井、經也。
厥逆為病,足暴清,胸若将裂,腸若将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暖取足少陰,清取足陽明,清則補之,溫則瀉之。
厥逆,腹脹滿,腸鳴,胸滿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脅,咳而動手者,與背腧,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内閉不得溲,刺足少陰、太陽與骶上,以長針。
氣逆則取其太陰、陽明、厥陰,甚取少陰陽明動者之經也。
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體重,懈惰不能動,補足少陰。
短氣,息短不屬,動作氣索,補足少陰,去血絡也。
】漯,音累。
唏,音希。
風逆,感風而病厥逆也。
身漯漯,懈倦不收也。
唏然時寒,時而抽息寒噤也。
飽則善變,生他證也。
取手太陰表裡,手太陰與手陽明為表裡也。
肉清,肉寒也。
暖,熱也,暖取足少陰,瀉火而補水也。
清取足陽明,瀉陰而補陽
【狂而新發,未應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有頃已,不已,以法治之,灸骶骨二十壯。
】 曲泉,足厥陰穴。
厥病七十七 【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之足陽明、太陰。
厥頭痛,員員頭重而痛,瀉頭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陰,後取足少陰。
厥頭痛,頭脈痛,心悲善泣,視頭動脈反盛者,盡刺去血,後調足厥陰。
厥頭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頭面左右動脈,後取足太陰。
厥頭痛,頭痛甚,耳前後脈湧有熱,瀉出其血,後取足少陽。
厥頭痛,項先痛,腰脊為應,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
頭半寒痛,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
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
頭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擊堕,惡血在于内,若内傷,痛未已,可則刺,不可遠取也。
頭痛不可刺者,大痹為惡,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
】 氣逆曰厥,平人清升濁降,頭上清虛,故痛不作,頭痛,濁氣之上逆也,故名曰厥。
取足陽明、太陰者,瀉脾濕而降胃逆也。
員員,頭運之象。
頭上五行,行五者,熱病五十九腧之穴,義詳《素問·水熱穴論》。
先取手少陰,後取足少陰,交濟水火,使之清升而濁降也。
肺主悲,心悲善泣,肺金侮心火也。
頭上動脈,兩額、兩頰、耳前諸動脈也,義見《素問·三部九候論》。
後調足厥陰,肝髒血,其脈會于巅也。
意善忘,君火上逆而失藏也。
耳前後脈湧有熱,足少陽脈循耳前後下行,相火上逆,故其脈上湧而有熱也。
真頭痛,腦痛,節寒,水淩土敗,脾主四肢,脾敗,故手足寒至節。
陰邪上填于陽位也。
則刺,則而刺之,破其惡血也。
不可刺者,不可刺愈,以其大痹為惡,日日發作者,但可令其少愈,不能全已也。
【耳鳴,取耳前動脈。
耳聾無聞,取耳中。
耳鳴,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後取足。
耳聾,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先取手,後取足。
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膿,若有幹耵聍,耳無聞也。
】 耳前動脈,手少陽之耳門也。
耳中,手太陽之聽宮也。
手中指爪甲上,手厥陰之中沖也。
手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手少陽之關沖也。
耵聍,耳垢也,垢塞耳竅,以緻無聞,當以法去之,未可以刺愈也。
耳病亦緣濁氣上逆,故謂之厥病。
耵聍,音丁甯。
【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瘛,始從後觸其心,伛偻者,腎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侖,發針不已,取然谷。
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厥心痛,痛如以錐針刺其心。
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間、太沖。
厥心痛,卧若徒居,心間痛,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取之魚際、太淵。
真心痛,心痛甚,手足清至節,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
腸中有蟲瘕及蛟蛔,皆不可取以小針。
心腸懊憹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蛔也。
(并/心)腹憹痛,形中上者,以手聚按而堅持之。
無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
】 控,牽引也。
瘛,筋急也。
伛偻,身俯不能仰也。
京骨、昆侖,足太陽穴。
然谷,足少陰穴。
腹脹胸滿,胃氣逆也。
大都、太白,足太陰穴。
太溪,足少陰穴。
行間、太沖,足厥陰穴。
卧若徒居,身無倚着也。
魚際、太淵,手太陰穴。
真心痛,心痛,節清,水滅火也。
中有盛聚,積聚盛也。
(并/心)腹,腹脝脹也。
憹痛,懊憹作痛。
形中上者,形自中焦而上沖也,言其痛或往來上下而行,或自中焦而上行也。
心痛亦緣濁氣逆上,故謂之厥病。
【足髀不可舉,側而取之,在樞合中,以員利針,大針不可刺。
轉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
痿厥者,張而取之,可令立快也。
】轉筋者四語,舊誤在本輸。
足髀,股上骨也。
側,側卧也。
在樞合中,髀樞中也。
轉筋者,必骽屈,故立而取之。
痿厥者,必足卷,故張而取之。
【風痹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時如入湯中,煩心頭痛,時嘔時悗,久則目眩,眩已汗出,股胫淫泺,悲以喜恐,短氣不樂,不出三年死也。
】泺,音鹿,又音洛。
股胫淫泺,汗常出也。
寒熱七十八 【黃帝問于岐伯曰:寒熱瘰疠在于頸腋者,皆何氣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瘘寒熱之毒氣,留于脈而不去者也。
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鼠瘘之本,皆在于髒,其末上出于頸腋之間,其浮于脈中,而内未着于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
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請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
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
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黃帝曰:決其死生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見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
】 足少陽膽經,下缺盆,貫胸膈而行脅肋,甲木化氣相火,經氣上逆,相火郁閉,則生寒熱,筋脈壅腫,則生瘰疠,瘰疠穿漏,久而不瘳,則為鼠瘘。
少陽與厥陰同氣,少陽之上逆者,厥陰必病下陷,女子經澀血瘀,多生此證。
是雖肝膽之證,而根源脾胃,陽虛濕旺,脾陷胃逆,是其得病之由來也。
皆在于髒,在肝脾也。
肝脾為本,膽胃為标,其末上出于頸腋之間,足少陽之經病之标也。
請從其本引其末者,從厥陰以引少陽也。
寒熱病七十九 【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發焦,鼻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陰。
肌寒熱者,肌痛,毛發焦而唇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于下,以去其血,補足太陰,以出其汗。
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取其少陰于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
骨厥亦然。
】 肺主皮,皮寒熱者,肺病也。
幹肉曰臘。
脾主肉,肌寒熱者,脾病也。
腎主骨,骨寒熱者,腎病也。
取少陰于陰股之絡,足少陰行于股内之後廉也。
齒,骨之餘,齒槁則骨枯而腎絕,故死不治。
【骨痹,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取三陰之經,補之。
厥痹,厥氣上及腹,取陰陽之絡,視主病者,瀉陽補陰經。
熱厥,取足太陰、少陽,皆留之。
寒厥,取足陽明、少陰于足,皆留之。
振寒灑灑,鼓颔,不得汗出,腹脹煩悗,取手太陰。
舌縱涎下,煩悗,取足少陰。
】 視主病者,主病之絡也。
《素問·厥論》,厥之寒熱者何也?故寒熱諸病,多厥證。
【風逆,暴四肢腫,身漯漯,唏然時寒,饑則寒,飽則善變,取手太陰表裡,足少陰、陽明之經,肉清取荥,骨清取井、經也。
厥逆為病,足暴清,胸若将裂,腸若将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暖取足少陰,清取足陽明,清則補之,溫則瀉之。
厥逆,腹脹滿,腸鳴,胸滿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脅,咳而動手者,與背腧,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内閉不得溲,刺足少陰、太陽與骶上,以長針。
氣逆則取其太陰、陽明、厥陰,甚取少陰陽明動者之經也。
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體重,懈惰不能動,補足少陰。
短氣,息短不屬,動作氣索,補足少陰,去血絡也。
】漯,音累。
唏,音希。
風逆,感風而病厥逆也。
身漯漯,懈倦不收也。
唏然時寒,時而抽息寒噤也。
飽則善變,生他證也。
取手太陰表裡,手太陰與手陽明為表裡也。
肉清,肉寒也。
暖,熱也,暖取足少陰,瀉火而補水也。
清取足陽明,瀉陰而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