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緯略義
關燈
小
中
大
挂也挂萬物視而見之故三畫已上。
為地四畫已上為天物感以動類相應也陽氣從下生。
動于地之下則應于天之下動于地之中則應于天之中動于地之上則應于天之上。
故初以四,二以五,三以上。
此謂之應陽動而進,陰動而退,故陽以七,陰以八,為彖,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
陽變七之九陽變八之六合于十五則彖變之數若。
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之息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于十五。
五音六律七宿。
由此作焉。
故大衍之數五十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日十幹者五音也。
辰十二者六律也。
星二十八者七宿也。
凡五十所以大閡物而出之者也。
此原七八九六之始一陰一陽之位說詳虞氏消息。
」上下經「乾鑿度曰孔子曰陽三陰四位之正也。
故易卦六十四分而為上下象陰陽也。
夫陽道純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陽也,陰道不純,而偶故。
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陰也。
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也。
為上篇始者尊之也。
離為日坎為月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終始萬物故以坎離為終。
鹹恒者男女之始夫婦之道也人道之興必由夫婦所以奉承祖宗為天地主也故為下篇始者貴之也既濟未濟為最終者所以明戒慎而存王道。
孔子曰泰者天地交通陰陽用事長養萬物也否者天地不交通陰陽不用事止萬物之長也上經象陽故以幹為首坤為次先泰而後否。
損者陰用事澤而萬物損也下損以事其上。
益者陽用事而雷風益萬物也上自損以益下。
下經以法陰故以鹹為始恒為次先損而後益。
各順其類也。
」 六位「乾鑿度曰孔子曰易有六位三才天地人道之分際也三才之道天地人也天有陰陽地有柔剛人有仁義法此三者故生六位。
六位之變陽爻者制于天也。
陰爻者制。
于地也。
天動而施曰仁地靜而理曰義仁成而上義成而下上者專制上者順從。
正形于人則道德立而尊卑定矣。
此天地人道之分際也天地之氣必有終始六位之設皆由上下。
故易始于一。
分于二。
通于三。
口于四。
盛于五。
終于上初為元士。
二為大夫三為公四為諸侯五為天子上為宗廟,凡此六者陰陽所以進退,君臣所以升降,萬人所以為象則也。
故陰陽有盛衰,人道有得失,聖人因其象随其變為之設卦,方盛則托吉,将衰則寄兇,陰陽不正皆為失位。
其應實而有之皆失義。
雖微細必見吉端惡雖纖芥必有悔吝,所以極天地之變,盡萬物之情,明王事也,某系之曰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僞系辭焉,以盡其言,孔子曰易六位正王度見矣。
」八卦用事「乾鑿度曰,孔子曰,易始于太極,太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
天地有春秋冬夏之節,故生四時,四時各有陰陽剛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風水火山澤之象定矣,其布散用事也,震生物于東方,位在二月,巽散之于東南,位在四月,離長之于南方,位在五月,坤養之于西南方,位在六月,兌收之于西方,位在八月,幹制之于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于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終始之于東北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氣終,則四正四維之分明,生長收藏之道備,陰陽之體定神明之德通而萬物各以其類成矣。
皆易之所包也,至矣哉,易之德也,孔子曰:歲三百六十日而天氣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備歲焉。
故艮漸正月巽漸三月坤漸七月幹漸九月而各以卦之所言為月也。
幹者天也終而為萬物始北方萬物所始也故幹位在于十月艮者止物者也故在四時之終位在十二月巽者陰始順陽者也陽始壯于東南方故位在四月坤者地之道也形正六月四維正紀經緯仲序。
畢矣。
孔子曰乾坤陰陽之主也陽始于亥,形于醜,幹位在西北,陽祖微據始也。
陰始于巳形于未據正立位,故坤位在西南,陰之正也。
君道倡始,臣道終正是以幹位在亥,坤位在未,所以明陰陽之職定君臣之位也。
孔子曰八卦之序成立則五氣變形,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五常仁義禮智信是也。
夫萬物始出于震震東方之卦也,陽氣始生受形之道也,故東方為仁成于離離南方之卦也陽得正于上陰得正于下尊卑之象定禮序也,故南方為禮入于兌兌西方之卦也陰用事而萬物得其宜義之理也,故西方為義漸于坎坎北方之卦也,陰氣形盛陰陽氣含閉。
信之類也故北方為信夫四方之義皆統于中央故乾坤艮巽位在四維中央,所以繩四方行也,智之□也,故中央為智故道興于仁立于禮理于義定于信成于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際也聖人所以通天意理人倫而明至道也。
凡六位八卦之說具虞氏消息。
」
為地四畫已上為天物感以動類相應也陽氣從下生。
動于地之下則應于天之下動于地之中則應于天之中動于地之上則應于天之上。
故初以四,二以五,三以上。
此謂之應陽動而進,陰動而退,故陽以七,陰以八,為彖,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
陽變七之九陽變八之六合于十五則彖變之數若。
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之息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于十五。
五音六律七宿。
由此作焉。
故大衍之數五十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日十幹者五音也。
辰十二者六律也。
星二十八者七宿也。
凡五十所以大閡物而出之者也。
此原七八九六之始一陰一陽之位說詳虞氏消息。
」上下經「乾鑿度曰孔子曰陽三陰四位之正也。
故易卦六十四分而為上下象陰陽也。
夫陽道純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陽也,陰道不純,而偶故。
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陰也。
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也。
為上篇始者尊之也。
離為日坎為月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終始萬物故以坎離為終。
鹹恒者男女之始夫婦之道也人道之興必由夫婦所以奉承祖宗為天地主也故為下篇始者貴之也既濟未濟為最終者所以明戒慎而存王道。
孔子曰泰者天地交通陰陽用事長養萬物也否者天地不交通陰陽不用事止萬物之長也上經象陽故以幹為首坤為次先泰而後否。
損者陰用事澤而萬物損也下損以事其上。
益者陽用事而雷風益萬物也上自損以益下。
下經以法陰故以鹹為始恒為次先損而後益。
各順其類也。
」 六位「乾鑿度曰孔子曰易有六位三才天地人道之分際也三才之道天地人也天有陰陽地有柔剛人有仁義法此三者故生六位。
六位之變陽爻者制于天也。
陰爻者制。
于地也。
天動而施曰仁地靜而理曰義仁成而上義成而下上者專制上者順從。
正形于人則道德立而尊卑定矣。
此天地人道之分際也天地之氣必有終始六位之設皆由上下。
故易始于一。
分于二。
通于三。
口于四。
盛于五。
終于上初為元士。
二為大夫三為公四為諸侯五為天子上為宗廟,凡此六者陰陽所以進退,君臣所以升降,萬人所以為象則也。
故陰陽有盛衰,人道有得失,聖人因其象随其變為之設卦,方盛則托吉,将衰則寄兇,陰陽不正皆為失位。
其應實而有之皆失義。
雖微細必見吉端惡雖纖芥必有悔吝,所以極天地之變,盡萬物之情,明王事也,某系之曰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僞系辭焉,以盡其言,孔子曰易六位正王度見矣。
」八卦用事「乾鑿度曰,孔子曰,易始于太極,太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
天地有春秋冬夏之節,故生四時,四時各有陰陽剛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風水火山澤之象定矣,其布散用事也,震生物于東方,位在二月,巽散之于東南,位在四月,離長之于南方,位在五月,坤養之于西南方,位在六月,兌收之于西方,位在八月,幹制之于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于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終始之于東北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氣終,則四正四維之分明,生長收藏之道備,陰陽之體定神明之德通而萬物各以其類成矣。
皆易之所包也,至矣哉,易之德也,孔子曰:歲三百六十日而天氣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備歲焉。
故艮漸正月巽漸三月坤漸七月幹漸九月而各以卦之所言為月也。
幹者天也終而為萬物始北方萬物所始也故幹位在于十月艮者止物者也故在四時之終位在十二月巽者陰始順陽者也陽始壯于東南方故位在四月坤者地之道也形正六月四維正紀經緯仲序。
畢矣。
孔子曰乾坤陰陽之主也陽始于亥,形于醜,幹位在西北,陽祖微據始也。
陰始于巳形于未據正立位,故坤位在西南,陰之正也。
君道倡始,臣道終正是以幹位在亥,坤位在未,所以明陰陽之職定君臣之位也。
孔子曰八卦之序成立則五氣變形,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五常仁義禮智信是也。
夫萬物始出于震震東方之卦也,陽氣始生受形之道也,故東方為仁成于離離南方之卦也陽得正于上陰得正于下尊卑之象定禮序也,故南方為禮入于兌兌西方之卦也陰用事而萬物得其宜義之理也,故西方為義漸于坎坎北方之卦也,陰氣形盛陰陽氣含閉。
信之類也故北方為信夫四方之義皆統于中央故乾坤艮巽位在四維中央,所以繩四方行也,智之□也,故中央為智故道興于仁立于禮理于義定于信成于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際也聖人所以通天意理人倫而明至道也。
凡六位八卦之說具虞氏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