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老子韻例 昔孔廣森作詩聲分例,其言曰:「今之詩主乎文,古詩主歌。

    歌有疾徐之節,清濁之和,或長言之,詠歎之,累數句而無以韻為;或系音促節,至于句有韻,字有韻,而莫厭其多。

    」餘以為道德五千言,古之哲學詩也。

    既曰詩,即必可以歌,可以誦;其疾徐之節,清濁之和,雖不必盡同于三百篇,而或韻或否,則固有合于詩之例焉為無疑。

    然在宋代吳棫韻補,已歎「老子道德經,周柱下史老聃所作,多韻語,今往往失其讀」,然則發凡起例,其可少乎?作老子韻例。

     (其一)世異音殊,一代自有一代之音,古韻不可合于唐,唐韻不可合于今,閻百詩所謂「古今之音系乎時」者,豈不然哉!五千言以今音讀之,覺其扞格不合,而以古音繩之,則合者多,而不合者或出于傳寫之訛。

    昔鄧廷桢鈎稽五千言之用韻,與易、詩合,如「辯德」章富、志、久為一韻,久韻富、志,既與詩同,下句又韻壽,乃與易同。

    實則五千言與詩或異或同,與易則幾無不同。

    且以楚人書楚語,作楚音,是又為騷韻開其端也。

    試舉其與易同者: (一)五章:「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窮、中為韻。

    易需彖傳窮、中、功韻。

    蹇彖傳中、窮、功、邦韻。

    困彖傳中、窮韻。

    井彖傳窮、中、功、兇韻。

    漸彖傳功、邦、中、窮韻。

    渙彖傳窮、同、中、功韻。

    節彖傳中、窮通韻。

    既濟彖傳中、窮韻。

    坤象傳中、窮、終韻。

    随象傳兇、功、中、窮韻。

    大壯象傳窮、中韻。

    節象傳中、窮韻。

    巽象傳中、窮、中、功、中、窮、兇韻。

     (二)二十四章:「企者不久,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行、明、彰、功、長韻。

    又七十八章:「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強、剛、行韻。

    易大有彖傳明、行、亨韻。

    謙彖傳亨、明、行韻。

    噬嗑彖傳亨、明、章、行韻。

    複彖傳亨、行、行、長韻。

    遁彖傳亨、行、長韻。

    晉彖傳上、明、行韻。

    暌彖傳上、行、明、行、剛韻。

    益彖傳疆、光、慶、行、疆、方、行韻。

    姤彖傳剛、長、章、行韻。

    鼎彖傳明、行、剛、亨韻。

    艮彖傳行、明韻。

    旅彖傳亨、剛、明韻。

    巽彖傳行、剛韻。

    屯彖傳明、光、長韻。

    訟象傳長、明韻。

    履象傳明、行、當、剛、行、當、慶韻。

    否象傳當、行、當、長韻。

    同人象傳剛、行韻。

    豫象傳當、行、剛、亡、長韻。

    噬嗑象傳行、剛、當、光、當、明韻。

    暌象傳當、剛、行、慶、亡韻。

    夬象傳當、明、光、長韻。

    震象傳剛、當、光、行、喪韻。

    歸妹象傳常、當、行、良、行、筐韻。

    豐象傳當、明、行、慶、翔、藏韻。

    系辭下傳「君子知微知彰」三句彰、剛、望韻。

    幹文言藏、明、行韻。

    坤文言剛、方、常、光、行韻。

    說卦傳陽、剛、亨韻。

    雜卦傳剛、行韻。

     (三)二章:生、成、形、傾韻。

    十五章:清、生、盈、盈、成韻。

    二十五章:成、生韻。

    三十九章:清、甯、靈、盈、生、貞韻。

    易幹彖傳元、天、形、成、天、命、貞、甯韻。

    屯彖傳生、貞、盈、甯韻。

    系辭下傳「日往則月來」九句生、成、生韻。

    序卦傳盈、生韻。

     (四)二十六章:「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淵、人韻。

    六十章:「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神、人韻。

    易幹九二、九四、九五田、人、淵、天、人韻。

    豐彖傳人、神韻。

    幹文言人、神韻。

     (五)四十四章:「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止、久韻。

    十六章:道、久、殆韻。

    易臨彖傳道、久韻。

    離象傳咎、道、久韻。

    雜卦傳久、止韻。

     (六)六十八章:武、怒、與、下韻。

    六十四章:土、下韻。

    易困象傳下、與韻。

    井彖傳下、舍、與韻。

    恒彖傳下、與韻。

    鹹象傳下、與、女韻。

    剝彖傳下、與、下韻。

    随彖傳與、下韻。

    離彖傳土、下韻。

     (七)五十九章:啬、服、德、克、極、國韻。

    八十章:食、服韻。

    易謙象傳牧、得、服、則、服、得、國韻。

    同人象傳克、則、直、克、得韻。

    節象傳塞、極韻。

    幹文言傳:革、德、極、則韻。

     (八)九章:之、已、之、保、守、咎、道韻。

    易複彖傳咎、道、複韻。

    小畜初九、随九四道、咎韻。

    幹彖傳道、咎、久、造、久、首韻。

    同人象傳、暌象傳、節象傳、既濟象傳咎、道韻。

    夬象傳咎、道、咎韻。

    漸象傳咎、飽、醜、道、保韻。

     次舉其與騷韻同者,如五章窮、中韻。

    楚辭雲中君降、中、窮、○韻;涉江中、窮韻。

    八章治、能、時、尤韻。

    楚辭惜往日時、疑、治、之、否、欺、思、之、尤、之韻。

    四十四章止、殆、久韻。

    楚辭天問止、殆韻;招魂止、裡、久韻。

    十章離、兒、疵、知、雌、知韻。

    楚辭少司命離、知韻。

    七章先、存韻。

    楚辭遠遊存先、門韻;大招存、先韻。

    十七章言、然韻。

    楚辭惜誦言、然韻。

    二十五章、六十五章遠、反韻,楚辭離騷、國殇、哀郢同。

    二章生、成、形、傾韻。

    楚辭天問營、成、傾韻。

    三十七章靜、定韻,楚辭大招同。

    三十七章、五十七章為、化韻,楚辭天問、思美人同。

    六十八章武、怒、與、下韻。

    楚辭離騷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