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而○之,熟敢?
嚴可均曰:「民不畏死」,高翿「民」下有「情」字。「若使常畏死」,禦注、高翿「使」下有「人」字,河上、王弼有「民」字。「○之」,各本作「殺之」,下仿此。
羅振玉曰:「若使民」,景龍本、敦煌辛本無「民」字。「常畏死」,敦煌辛本「畏」上有「不」字。「吾得執」,景龍本、敦煌辛本「得執」均作「執得」。「孰敢」,敦煌辛本「敢」下有「矣」字。
武内義雄曰:「民不畏死」,敦、遂二本「民」下有「常」字,景本無。「懼之」句末,敦一本有「哉」字,諸本無。「若使民」,敦、遂二本無「民」字,「常」下有「不」字。「吾得執而殺之」,敦本「得執而」作「誠得而」,遂本作「試得而」,景本作「執得而」。
謙之案:磻溪、樓正、顧、彭、傅、範、趙、高翿首「民」下均有「常」字,磻溪、柰卷、遂州、趙「使」下均有「人」字。傅無「執」字,「敢」下有「也」字。嚴「熟」上有「夫」字,下有「矣」字。又尹文子大道下、慎子外篇均引老子曰:「民不畏死,如何以死懼之?」與傅、範本作「如之何」略同。
易順鼎曰:畢氏考異傅奕本作「民常不畏死」。按下雲「若使民常畏死」,則此亦當有「常」字矣。容齋續筆卷五、卷十兩引皆有「常」字。……「而」皆作「則」,「奇」一作「惡」。
謙之案:「殺」作「○」,俗。「殺」字據一切經音義卷六引說文:「戮也,法也。」二徐本無「法也」二字。「殺」之古訓不明,遂使慘礉寡恩者本老子而歸于刑名矣。
常有司○者○。夫代司○者,是謂代大匠○。
羅振玉曰:「常有司殺者殺」,敦煌庚本、景福本均無「殺」字。「夫代司殺者殺」,景龍、禦注、景福、敦煌庚、辛諸本均無「殺」字。「是謂」,敦煌庚本作「謂」,辛本作「是」。「代大匠」,禦注本無「大」字,「匠」作○,即「匠」之别構。
孫礦古今本考正曰:「夫司殺者」,今本「夫」下多「代」字,「者」字下多「殺」字。
馬叙倫曰:文子上仁篇、廣弘明集五、孫盛老子非大賢論引無「謂」字。
謙之案:遂州本無「常」字,河上、柰卷無首句下「殺」字,遂州、慶陽、河上、柰卷、顧無次句下「殺」字。遂州、嚴、彭、傅、範、高翿無「謂」字。「大匠○」,「○」字,遂州本作「○」,諸河、王本均作「斲」。「○」為「斲」之别構。玉篇:「斲,斫也。」易系辭下傳:「斲木為耜。」「斬」疑為「斮」字之誤。字林:「斮,斬也。」玉篇:「斮,例略切,斬也,斷也,削也。」
夫代大匠○,希有不傷其手。
嚴可均曰:禦注無「夫」字。「其手」,禦注、王弼作「其手矣」,河上作「其手者矣」。羅振玉曰:「夫代大匠斲者」,景龍、禦注、景福、敦煌庚、辛諸本均無「者」字。「希有不傷其手矣」,景龍本、敦煌辛本均無「矣」字,敦煌庚、辛本均無「有」字。
謙之案:遂州、慶陽、磻溪、樓正、嚴、顧、彭、趙均無「者」字。遂州、嚴、傅均無「有」字。傅「希」作「稀」,「不」下有「自」字。又淮南道應訓引二句有「者」字,亦無「有」字「矣」字。畢沅曰:「本皆異,唯陸希聲同奕。道德書,河上公多與王弼同,奕多與希聲同也。」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無韻,諸家并同。謙之案:此章斲、手為韻。
李赓芸曰:「斲」在廣韻入聲四覺,竹角切。按「芹」從斤,○聲,今本無「聲」字,必徐鼎臣所删也。說文:「○,酒器也,象酒器形。」此即毛詩「酌以大鬥」之「鬥」。「鬥」為借字,「○」為正字。既是象形,「○」字當為建首。「○」字「金」旁,後儒所加,宜為重文也。說文如「鬥」字從鬥,斲聲,「○」字從見,○聲,讀若兜,皆一例。老子「制惑」章「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斲與手韻。呂氏春秋貴可篇:「故曰大匠不斲,大庖不豆,大勇不鬥,大兵不寇。」淮南說林訓略同。是「斲」之本音當與「鬥」同,竹角切者,其轉音也。
右景龍碑本五十五字,敦煌本五十四字,河上本五十六字,王本五十九字,傅本六十一字,範本六十字。河上題「制惑第七十四」,王本題「七十四章」,範本題「民常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嚴可均曰:「民不畏死」,高翿「民」下有「情」字。「若使常畏死」,禦注、高翿「使」下有「人」字,河上、王弼有「民」字。「○之」,各本作「殺之」,下仿此。
羅振玉曰:「若使民」,景龍本、敦煌辛本無「民」字。「常畏死」,敦煌辛本「畏」上有「不」字。「吾得執」,景龍本、敦煌辛本「得執」均作「執得」。「孰敢」,敦煌辛本「敢」下有「矣」字。
武内義雄曰:「民不畏死」,敦、遂二本「民」下有「常」字,景本無。「懼之」句末,敦一本有「哉」字,諸本無。「若使民」,敦、遂二本無「民」字,「常」下有「不」字。「吾得執而殺之」,敦本「得執而」作「誠得而」,遂本作「試得而」,景本作「執得而」。
謙之案:磻溪、樓正、顧、彭、傅、範、趙、高翿首「民」下均有「常」字,磻溪、柰卷、遂州、趙「使」下均有「人」字。傅無「執」字,「敢」下有「也」字。嚴「熟」上有「夫」字,下有「矣」字。又尹文子大道下、慎子外篇均引老子曰:「民不畏死,如何以死懼之?」與傅、範本作「如之何」略同。
易順鼎曰:畢氏考異傅奕本作「民常不畏死」。按下雲「若使民常畏死」,則此亦當有「常」字矣。容齋續筆卷五、卷十兩引皆有「常」字。……「而」皆作「則」,「奇」一作「惡」。
謙之案:「殺」作「○」,俗。「殺」字據一切經音義卷六引說文:「戮也,法也。」二徐本無「法也」二字。「殺」之古訓不明,遂使慘礉寡恩者本老子而歸于刑名矣。
常有司○者○。夫代司○者,是謂代大匠○。
羅振玉曰:「常有司殺者殺」,敦煌庚本、景福本均無「殺」字。「夫代司殺者殺」,景龍、禦注、景福、敦煌庚、辛諸本均無「殺」字。「是謂」,敦煌庚本作「謂」,辛本作「是」。「代大匠」,禦注本無「大」字,「匠」作○,即「匠」之别構。
孫礦古今本考正曰:「夫司殺者」,今本「夫」下多「代」字,「者」字下多「殺」字。
馬叙倫曰:文子上仁篇、廣弘明集五、孫盛老子非大賢論引無「謂」字。
謙之案:遂州本無「常」字,河上、柰卷無首句下「殺」字,遂州、慶陽、河上、柰卷、顧無次句下「殺」字。遂州、嚴、彭、傅、範、高翿無「謂」字。「大匠○」,「○」字,遂州本作「○」,諸河、王本均作「斲」。「○」為「斲」之别構。玉篇:「斲,斫也。」易系辭下傳:「斲木為耜。」「斬」疑為「斮」字之誤。字林:「斮,斬也。」玉篇:「斮,例略切,斬也,斷也,削也。」
夫代大匠○,希有不傷其手。
嚴可均曰:禦注無「夫」字。「其手」,禦注、王弼作「其手矣」,河上作「其手者矣」。羅振玉曰:「夫代大匠斲者」,景龍、禦注、景福、敦煌庚、辛諸本均無「者」字。「希有不傷其手矣」,景龍本、敦煌辛本均無「矣」字,敦煌庚、辛本均無「有」字。
謙之案:遂州、慶陽、磻溪、樓正、嚴、顧、彭、趙均無「者」字。遂州、嚴、傅均無「有」字。傅「希」作「稀」,「不」下有「自」字。又淮南道應訓引二句有「者」字,亦無「有」字「矣」字。畢沅曰:「本皆異,唯陸希聲同奕。道德書,河上公多與王弼同,奕多與希聲同也。」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無韻,諸家并同。謙之案:此章斲、手為韻。
李赓芸曰:「斲」在廣韻入聲四覺,竹角切。按「芹」從斤,○聲,今本無「聲」字,必徐鼎臣所删也。說文:「○,酒器也,象酒器形。」此即毛詩「酌以大鬥」之「鬥」。「鬥」為借字,「○」為正字。既是象形,「○」字當為建首。「○」字「金」旁,後儒所加,宜為重文也。說文如「鬥」字從鬥,斲聲,「○」字從見,○聲,讀若兜,皆一例。老子「制惑」章「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斲與手韻。呂氏春秋貴可篇:「故曰大匠不斲,大庖不豆,大勇不鬥,大兵不寇。」淮南說林訓略同。是「斲」之本音當與「鬥」同,竹角切者,其轉音也。
右景龍碑本五十五字,敦煌本五十四字,河上本五十六字,王本五十九字,傅本六十一字,範本六十字。河上題「制惑第七十四」,王本題「七十四章」,範本題「民常不畏死章第七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