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将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謙之案:傅、範本、王羲之本、趙孟俯本「為之」下有「者」字。
又道藏宋張太守彙刻四家注在「為之」句下,王注有「為造為也」四字,他王本脫去此句。
天下神器,不可為。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嚴可均曰:「神器」,大典「器」下有「也」字。
「不可為」,各本「為」下有「也」字。
謙之案:遂州、景福、敦煌三本均無「也」字。
又「天」字上,傅、範本有「夫」字,河上公、王弼無。
範應元曰:「『夫』字,阮籍同古本。
」 易順鼎曰:按「不可為也」下,當有「不可執也」一句,請舉三證以明之。
文選幹令升晉紀總論引文子稱老子曰:「天下,大器也,不可執也,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其證一。
王注雲:「故可因而不可為也,可通而不可執也。
」王注有,則本文可知。
其證二。
下篇六十四章雲:「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無為」即「不可為」,「無執」即「不可執」。
彼文有,則此文亦有。
其證三。
蓋有「執者失之」一句,必先有「不可執也」一句明矣。
馬叙倫曰:彭耜引黃茂材曰:「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至于人身,獨非神器乎?」是黃見本有此一句。
謙之案:「為者敗之」二句,又見第六十四章。
鹖冠子備知篇曰:「故為者敗之,治者亂之。
」當亦本此。
夫物或行或随,或噓或吹, 嚴可均曰:「夫物」,各本作「故物」。
謙之案:遂州本、敦煌本同此石。
又「或噓」,河上、禦注作「或呴」,王弼作「或歔」,景福本作「或煦」,敦煌二本同此石。
案敦、景、遂各本作「或噓」是也。
「噓」與「吹」互訓。
噓,吹也,從口,虛聲;吹,噓也,從口從欠。
一切經音義卷八十引說文「噓」作「吹噓也」。
卷五十四先引顧野王雲「口出氣曰噓」,次引說文「亦出氣也」。
但「吹」與「噓」出氣相同,而緩急有别。
易順鼎曰:「按『歔』本字當作『噓』,下文『或強或羸』,『強』與『羸』反,則『噓』亦與『吹』反。
玉篇口部,噓、吹二字相通,即本老子。
又引聲類雲:『出氣急曰吹,緩曰噓。
』此吹、噓之别,即老子古義也。
玉篇又有『呴』字,引老子曰『或呴或吹』,與河上本同,蓋漢以後俗字。
」又「噓」字,傅、範本作「噤」。
範應元曰:「『噤』,嚴遵同古本,注引楚辭曰:『噤閉而不言。
』」謙之案:說文:「噤,口閉也。
」楚辭雲:「閉口為噤。
」義與「吹」相反。
夏竦古文四聲韻引道德經「吹」字作○,「吹」「噤」對立,其說亦通。
或強或嬴,或接或○。
嚴可均曰:「或嬴」,各本作「或赢」。
「或接」,禦注、河上「接」作「載」,王弼、梁簡文作「挫」。
羅振玉曰:「或強」,敦煌本
謙之案:傅、範本、王羲之本、趙孟俯本「為之」下有「者」字。
又道藏宋張太守彙刻四家注在「為之」句下,王注有「為造為也」四字,他王本脫去此句。
天下神器,不可為。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嚴可均曰:「神器」,大典「器」下有「也」字。
「不可為」,各本「為」下有「也」字。
謙之案:遂州、景福、敦煌三本均無「也」字。
又「天」字上,傅、範本有「夫」字,河上公、王弼無。
範應元曰:「『夫』字,阮籍同古本。
」 易順鼎曰:按「不可為也」下,當有「不可執也」一句,請舉三證以明之。
文選幹令升晉紀總論引文子稱老子曰:「天下,大器也,不可執也,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其證一。
王注雲:「故可因而不可為也,可通而不可執也。
」王注有,則本文可知。
其證二。
下篇六十四章雲:「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無為」即「不可為」,「無執」即「不可執」。
彼文有,則此文亦有。
其證三。
蓋有「執者失之」一句,必先有「不可執也」一句明矣。
馬叙倫曰:彭耜引黃茂材曰:「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至于人身,獨非神器乎?」是黃見本有此一句。
謙之案:「為者敗之」二句,又見第六十四章。
鹖冠子備知篇曰:「故為者敗之,治者亂之。
」當亦本此。
夫物或行或随,或噓或吹, 嚴可均曰:「夫物」,各本作「故物」。
謙之案:遂州本、敦煌本同此石。
又「或噓」,河上、禦注作「或呴」,王弼作「或歔」,景福本作「或煦」,敦煌二本同此石。
案敦、景、遂各本作「或噓」是也。
「噓」與「吹」互訓。
噓,吹也,從口,虛聲;吹,噓也,從口從欠。
一切經音義卷八十引說文「噓」作「吹噓也」。
卷五十四先引顧野王雲「口出氣曰噓」,次引說文「亦出氣也」。
但「吹」與「噓」出氣相同,而緩急有别。
易順鼎曰:「按『歔』本字當作『噓』,下文『或強或羸』,『強』與『羸』反,則『噓』亦與『吹』反。
玉篇口部,噓、吹二字相通,即本老子。
又引聲類雲:『出氣急曰吹,緩曰噓。
』此吹、噓之别,即老子古義也。
玉篇又有『呴』字,引老子曰『或呴或吹』,與河上本同,蓋漢以後俗字。
」又「噓」字,傅、範本作「噤」。
範應元曰:「『噤』,嚴遵同古本,注引楚辭曰:『噤閉而不言。
』」謙之案:說文:「噤,口閉也。
」楚辭雲:「閉口為噤。
」義與「吹」相反。
夏竦古文四聲韻引道德經「吹」字作○,「吹」「噤」對立,其說亦通。
或強或嬴,或接或○。
嚴可均曰:「或嬴」,各本作「或赢」。
「或接」,禦注、河上「接」作「載」,王弼、梁簡文作「挫」。
羅振玉曰:「或強」,敦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