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企者不久,
嚴可均曰:禦注、河上作「跂者不立」,王弼作「企者不立」。
羅振玉曰:「企」,釋文:「河上作『豉』。」案「豉」殆「跂」字之訛。禦注、廣明二本亦作「跂」。廣明本此上有「喘者不久」句。
吳雲二百蘭亭齋金石記校廣明本雲:諸本皆無「喘者不久」四字。
魏稼孫曰:此幢存字無幾,中惟「喘者不文」句(謙之案「文」字為「久」字之誤),為今世所傳闆本及他石刻所無。
謙之案:館本、遂州本全句正作「喘者不久」。「喘」,說文雲:「疾息也。」又「企」與「跂」古通用。莊子秋水篇「掇而不跂」,釋文:「跂,一作企。」庚桑楚「人見其跂」,古鈔卷子本作「企」。又文選江賦李善注:「企與跂同。」是河上本作「跂」,即「企」也。漢書高帝紀顔注曰:「企謂舉足而竦身。」玉篇:「跂,○豉切。有跂踵國,其人行,腳跟不着地。」字林:「企,舉踵也。」二字義亦同。
○者不行,
嚴可均曰:「○者」,各本作「○者」。按當是「○者」。
魏稼孫曰:「○者」,「○」原刻偏右,疑是「○」字失刻左半。嚴作「○」,謂當是「○」,甚誤。
謙之案:「○」與「跨」同。玉篇部出「○」字:口化、口瓦二切,跨步也,與跨同。」說文「跨,渡也」,段玉裁曰:「謂大其兩股間,以有所越也。」又室町本上二句作「跂者不立,跂者不行」,「跂」字重,有誤。
自見不明,自是不彰,自伐無功,自矜不長。
嚴可均曰:河上、王弼「自見」下有「者」字,下四句皆然。
魏稼孫曰:禦注「見」下有「者」字,下三句無。
謙之案:文選奏彈王源文注引無二「者」字。又館本、遂州本「自伐」作「自饒」。
其在道,曰餘食贅行,
嚴可均曰:「其在道」,王弼作「其在道也」,禦注、河上作「其于道也」。
謙之案:「贅」字,館本、遂州本作「啜」,非。方言十二:「啜,饋也。」字林:「啜,以酒沃也,祭也。」「啜行」無義,蓋音近而誤。
王道曰:「行」當作「形」。「贅形」,形之附贅者,骈拇之類。
易順鼎曰:「行」疑通作「形」,「贅形」即王注所雲「贅」。贅可言形,不可言行也。列子湯問篇「太形、王屋二山」,張湛注:「形當作行。」是古書「行」「形」固有通用者。
莊錫昌曰:按唐李約道德真經新注:「如食之殘,如形之剩肉也。」宋林希逸道德真經口義曰:「食之餘棄,形之贅疣,人必惡之。」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猶棄餘之食,适使人惡;附贅之形,适使人醜。」是三書皆以「行」為「形」。
謙之案:「行」讀作「形」,是也。莊子骈拇篇:「附贅縣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贅」,廣雅雲:「疣也。」釋名雲「橫生一肉,屬着體也。一雲瘤結也。」「縣」字,一切經音義二十、文選陳孔彰為袁紹檄豫州文注并引作「懸」。附贅懸疣出乎形,故曰贅形。「贅行」當讀作「贅形」,古字通。
高亨曰:餘疑「行」當作「衣」,古文「衣」作○,「行」作○,形近而訛。法言問道篇「智用不用,益不益則不贅虧矣」,司馬光注:「有餘曰贅,不足曰虧。」是贅亦餘也。餘食、贅衣猶言餘食、餘衣。食有餘則饑者惡之,衣有餘則寒者惡之,故曰「物或惡之」,此今諺所謂「一家飽暖千家怨」也。
謙之案:高說甚辨,但改字解經,難以使人緻信,且以「贅衣」連文,非即餘衣義。廣韻霁部「贅」下雲:「贅衣,官名也。」其不可與「餘食」對文也甚明。
物或有惡之,故有道不處。
嚴可均曰:「物或有惡之」,各本無「有」字。「故有道不處」,禦注、王弼「道」下有「者」字,河上有「者」字,句末有「也」字。
謙之案:「或」下「有」字,各本無。館本、遂州本「有」下無「或」字。廣雅釋诂一:「或,有也。」知「或」、「有」古通,其中必有一字衍,疑此「有」字乃「醜」字一音之轉。夏竦古文四聲韻卷五引古老子有「醜」字,作○。又案司馬光注:「是皆外競而内亡者也。如棄餘之食,适使人惡;附贅之形,适使人醜。」「醜」「惡」對。疑司馬所見本正作「物或醜惡之」為句。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行、明、彰、功、長、行韻(陽、東通韻,功協音光),惡、處韻(魚部,處,去聲)。姚文田同,鄧廷桢未及「功」字。案行、明、彰、長,陽部,功,東部,此陽、東通韻。
右景龍碑本四十二字,館本注雲「卅一字」,按卅乃○之誤。河上本、傅本四十八字,王、範本四十七字。河上題「苦恩第二十四」,王本題「二十四章」,範本題「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嚴可均曰:禦注、河上作「跂者不立」,王弼作「企者不立」。
羅振玉曰:「企」,釋文:「河上作『豉』。」案「豉」殆「跂」字之訛。禦注、廣明二本亦作「跂」。廣明本此上有「喘者不久」句。
吳雲二百蘭亭齋金石記校廣明本雲:諸本皆無「喘者不久」四字。
魏稼孫曰:此幢存字無幾,中惟「喘者不文」句(謙之案「文」字為「久」字之誤),為今世所傳闆本及他石刻所無。
謙之案:館本、遂州本全句正作「喘者不久」。「喘」,說文雲:「疾息也。」又「企」與「跂」古通用。莊子秋水篇「掇而不跂」,釋文:「跂,一作企。」庚桑楚「人見其跂」,古鈔卷子本作「企」。又文選江賦李善注:「企與跂同。」是河上本作「跂」,即「企」也。漢書高帝紀顔注曰:「企謂舉足而竦身。」玉篇:「跂,○豉切。有跂踵國,其人行,腳跟不着地。」字林:「企,舉踵也。」二字義亦同。
○者不行,
嚴可均曰:「○者」,各本作「○者」。按當是「○者」。
魏稼孫曰:「○者」,「○」原刻偏右,疑是「○」字失刻左半。嚴作「○」,謂當是「○」,甚誤。
謙之案:「○」與「跨」同。玉篇部出「○」字:口化、口瓦二切,跨步也,與跨同。」說文「跨,渡也」,段玉裁曰:「謂大其兩股間,以有所越也。」又室町本上二句作「跂者不立,跂者不行」,「跂」字重,有誤。
自見不明,自是不彰,自伐無功,自矜不長。
嚴可均曰:河上、王弼「自見」下有「者」字,下四句皆然。
魏稼孫曰:禦注「見」下有「者」字,下三句無。
謙之案:文選奏彈王源文注引無二「者」字。又館本、遂州本「自伐」作「自饒」。
其在道,曰餘食贅行,
嚴可均曰:「其在道」,王弼作「其在道也」,禦注、河上作「其于道也」。
謙之案:「贅」字,館本、遂州本作「啜」,非。方言十二:「啜,饋也。」字林:「啜,以酒沃也,祭也。」「啜行」無義,蓋音近而誤。
王道曰:「行」當作「形」。「贅形」,形之附贅者,骈拇之類。
易順鼎曰:「行」疑通作「形」,「贅形」即王注所雲「贅」。贅可言形,不可言行也。列子湯問篇「太形、王屋二山」,張湛注:「形當作行。」是古書「行」「形」固有通用者。
莊錫昌曰:按唐李約道德真經新注:「如食之殘,如形之剩肉也。」宋林希逸道德真經口義曰:「食之餘棄,形之贅疣,人必惡之。」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猶棄餘之食,适使人惡;附贅之形,适使人醜。」是三書皆以「行」為「形」。
謙之案:「行」讀作「形」,是也。莊子骈拇篇:「附贅縣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贅」,廣雅雲:「疣也。」釋名雲「橫生一肉,屬着體也。一雲瘤結也。」「縣」字,一切經音義二十、文選陳孔彰為袁紹檄豫州文注并引作「懸」。附贅懸疣出乎形,故曰贅形。「贅行」當讀作「贅形」,古字通。
高亨曰:餘疑「行」當作「衣」,古文「衣」作○,「行」作○,形近而訛。法言問道篇「智用不用,益不益則不贅虧矣」,司馬光注:「有餘曰贅,不足曰虧。」是贅亦餘也。餘食、贅衣猶言餘食、餘衣。食有餘則饑者惡之,衣有餘則寒者惡之,故曰「物或惡之」,此今諺所謂「一家飽暖千家怨」也。
謙之案:高說甚辨,但改字解經,難以使人緻信,且以「贅衣」連文,非即餘衣義。廣韻霁部「贅」下雲:「贅衣,官名也。」其不可與「餘食」對文也甚明。
物或有惡之,故有道不處。
嚴可均曰:「物或有惡之」,各本無「有」字。「故有道不處」,禦注、王弼「道」下有「者」字,河上有「者」字,句末有「也」字。
謙之案:「或」下「有」字,各本無。館本、遂州本「有」下無「或」字。廣雅釋诂一:「或,有也。」知「或」、「有」古通,其中必有一字衍,疑此「有」字乃「醜」字一音之轉。夏竦古文四聲韻卷五引古老子有「醜」字,作○。又案司馬光注:「是皆外競而内亡者也。如棄餘之食,适使人惡;附贅之形,适使人醜。」「醜」「惡」對。疑司馬所見本正作「物或醜惡之」為句。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行、明、彰、功、長、行韻(陽、東通韻,功協音光),惡、處韻(魚部,處,去聲)。姚文田同,鄧廷桢未及「功」字。案行、明、彰、長,陽部,功,東部,此陽、東通韻。
右景龍碑本四十二字,館本注雲「卅一字」,按卅乃○之誤。河上本、傅本四十八字,王、範本四十七字。河上題「苦恩第二十四」,王本題「二十四章」,範本題「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