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大道癈,有人義。智惠出,有大僞。
嚴可均曰:「有人義」,各本作「仁義」。「智惠出」,王弼作「智慧」,或作「慧知」,非。
洪頤烜曰:「智惠出,有大僞」,烜案「惠」當作「慧」。釋文本作「知慧」。說文:「惠,仁也,從心從○。」「慧,儇也,從心,彗聲。」「惠」「慧」不同。論語衛靈公「好行小慧」,釋文「魯讀慧為惠」,是假借字。
紀昀曰:案「慧」「惠」古通。
謙之案:「癈」當作「廢」。景龍、廣明均作「癈」。字鑒曰:「廢,放肺切,說文『屋頓也』,與笃癈字異。」又「人義」當從諸本作「仁義」,莊子馬蹄篇「道德不廢,安取仁義」,即本此。
六親不和,有孝慈。
嚴可均曰:「孝慈」,大典作「孝子」。
羅振玉曰:此三句「廢」下「出」下「和」下,廣明本均有「焉」字。下「國家昏亂有忠臣」,「亂」下亦必有「焉」字,石泐不可見。
謙之案:室町本有「焉」字,與廣明同,「亂」下亦有「焉」字。「六親」,王注:「父子、兄弟、夫婦也。」呂覽論人篇曰:「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譣義作「孝慈」二字是。左傳昭二十五年正義,詩小雅采芑孔穎達正義,引老子有增字與誤倒處,「孝慈」二字則同此石。
國家昏亂,有忠臣。
謙之案:淮南道應訓引此句同。範本「有貞臣焉」引王本「貞」字同。皆川願本「忠臣」作「忠信」,與上「孝慈」對文。又「昏」字,宋刊河上本、趙孟俯本、樓正本作「」,敦、遂本、諸王本、傅、範本并皆作「昏」。案說文:「昏,日冥也,從日氐省,一曰民聲。」段注匡謬引戴侗六書故曰:「唐本說文從民省,徐本從氏省,晁說之雲因唐諱『民』改為『氏』也。然則說文原作『』字,從日,民聲,唐本以避諱減一筆,故雲從民省。」
丁仲佑曰:「考漢碑『』為正字,『昏』為别體。……又舊唐書高宗紀『』字改『昏』,在顯慶二年十二月。據此知『』字因廟諱,故改從『』之别體『昏』。試觀唐顯慶前之魏碑,凡『』皆從民,顯慶後之唐碑,因避諱皆作『昏』。」(說文解字诂林辰集日部)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無韻。姚文田:義、僞韻(十一麻去聲)。鄧廷桢:廢、出亦韻。鄧曰:「『出』,古音讀若易鼎初六『鼎颠趾,利出否』之『出』。『僞』,古音讀若訛。堯典『平秩南訛』,漢書王莽傳作『南僞』。」又高本漢:廢、義、出、僞隔句為韻,亂、臣為韻。
謙之案:「義」,古皆音「俄」。洪範「無偏無頗,遵王之義」,唐玄宗改「頗」為「陂」,其敕略雲:「朕三複茲句,常有所據,據下文并皆協韻,惟『頗』一字,寔則不倫,宜改為『陂』。」吳棫曰:「古『義』字皆音『俄』,周官注亦音『俄』,故古文尚書本作『無偏無頗,遵王之義』,以協俄音。唐明皇以『義』字今音為『乂』,改『頗』為『陂』,以從今音,古音遂湮沒矣。」今證之以易:「鼎耳革,失其義也;覆公餗,信如何也。」中庸:「仁者人也,義者宜也。」知老子此章「義」亦當音「俄」。「僞」字,案莊子知北遊:「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僞也。」僞亦屬歌部,與為、虧協。顧炎武曰:「詩『民之訛言』,石經作『僞言』;漢書王莽傳『以勸南僞』,師古『讀曰訛』;郭璞注方言『僞言訛』。」由此知義、僞合韻。又馬叙倫毛詩正韻後序曰:「此章大、智、六、國相韻于上句之首,廢、出、和、亂又協于上句之末。」則又不但義、僞為句末之韻而已。
右景龍碑本二十六字,敦煌本、河、王本同,傅本二十八字,範本三十字。河上本題「俗薄第十八」,王本題「十八章」,範本題「大道廢章第十八」。
嚴可均曰:「有人義」,各本作「仁義」。「智惠出」,王弼作「智慧」,或作「慧知」,非。
洪頤烜曰:「智惠出,有大僞」,烜案「惠」當作「慧」。釋文本作「知慧」。說文:「惠,仁也,從心從○。」「慧,儇也,從心,彗聲。」「惠」「慧」不同。論語衛靈公「好行小慧」,釋文「魯讀慧為惠」,是假借字。
紀昀曰:案「慧」「惠」古通。
謙之案:「癈」當作「廢」。景龍、廣明均作「癈」。字鑒曰:「廢,放肺切,說文『屋頓也』,與笃癈字異。」又「人義」當從諸本作「仁義」,莊子馬蹄篇「道德不廢,安取仁義」,即本此。
六親不和,有孝慈。
嚴可均曰:「孝慈」,大典作「孝子」。
羅振玉曰:此三句「廢」下「出」下「和」下,廣明本均有「焉」字。下「國家昏亂有忠臣」,「亂」下亦必有「焉」字,石泐不可見。
謙之案:室町本有「焉」字,與廣明同,「亂」下亦有「焉」字。「六親」,王注:「父子、兄弟、夫婦也。」呂覽論人篇曰:「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譣義作「孝慈」二字是。左傳昭二十五年正義,詩小雅采芑孔穎達正義,引老子有增字與誤倒處,「孝慈」二字則同此石。
國家昏亂,有忠臣。
謙之案:淮南道應訓引此句同。範本「有貞臣焉」引王本「貞」字同。皆川願本「忠臣」作「忠信」,與上「孝慈」對文。又「昏」字,宋刊河上本、趙孟俯本、樓正本作「」,敦、遂本、諸王本、傅、範本并皆作「昏」。案說文:「昏,日冥也,從日氐省,一曰民聲。」段注匡謬引戴侗六書故曰:「唐本說文從民省,徐本從氏省,晁說之雲因唐諱『民』改為『氏』也。然則說文原作『』字,從日,民聲,唐本以避諱減一筆,故雲從民省。」
丁仲佑曰:「考漢碑『』為正字,『昏』為别體。……又舊唐書高宗紀『』字改『昏』,在顯慶二年十二月。據此知『』字因廟諱,故改從『』之别體『昏』。試觀唐顯慶前之魏碑,凡『』皆從民,顯慶後之唐碑,因避諱皆作『昏』。」(說文解字诂林辰集日部)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無韻。姚文田:義、僞韻(十一麻去聲)。鄧廷桢:廢、出亦韻。鄧曰:「『出』,古音讀若易鼎初六『鼎颠趾,利出否』之『出』。『僞』,古音讀若訛。堯典『平秩南訛』,漢書王莽傳作『南僞』。」又高本漢:廢、義、出、僞隔句為韻,亂、臣為韻。
謙之案:「義」,古皆音「俄」。洪範「無偏無頗,遵王之義」,唐玄宗改「頗」為「陂」,其敕略雲:「朕三複茲句,常有所據,據下文并皆協韻,惟『頗』一字,寔則不倫,宜改為『陂』。」吳棫曰:「古『義』字皆音『俄』,周官注亦音『俄』,故古文尚書本作『無偏無頗,遵王之義』,以協俄音。唐明皇以『義』字今音為『乂』,改『頗』為『陂』,以從今音,古音遂湮沒矣。」今證之以易:「鼎耳革,失其義也;覆公餗,信如何也。」中庸:「仁者人也,義者宜也。」知老子此章「義」亦當音「俄」。「僞」字,案莊子知北遊:「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僞也。」僞亦屬歌部,與為、虧協。顧炎武曰:「詩『民之訛言』,石經作『僞言』;漢書王莽傳『以勸南僞』,師古『讀曰訛』;郭璞注方言『僞言訛』。」由此知義、僞合韻。又馬叙倫毛詩正韻後序曰:「此章大、智、六、國相韻于上句之首,廢、出、和、亂又協于上句之末。」則又不但義、僞為句末之韻而已。
右景龍碑本二十六字,敦煌本、河、王本同,傅本二十八字,範本三十字。河上本題「俗薄第十八」,王本題「十八章」,範本題「大道廢章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