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胃承氣湯證
關燈
小
中
大
日,患咽痛,紅腫,兼見白點,胸悶不舒。
初四日,皮膚發出細點如麻。
甲醫斷宜清血保咽,用生地川連黑梔淡芩之屬。
夜間,病孩喉腫谵語,齒介齒目赤。
初五日,甲醫用玄參生地山梔左金丸之屬。
易乙醫,改投解肌透痧之劑,如豆豉薄荷葛根牛蒡之屬。
初六日,乙醫主喉痧以透痧為要,重予透發之藥。
初七日,痧密布,夾白疒咅,熱度更高,入夜夢呓。
乙醫慮其傷津,又與存陰清熱之法,如連翹銀花竹葉黛蛤散等。
如是延至十一日晚,痧雖回而熱不退,咳嗽氣粗,鼻扇口噪,胸悶不舒,神識不清,加以腹痛拒按,耳下漫腫。
丙醫有識,曰:宜通腑氣,徑用生大黃三錢,元明粉一錢,并合透發之藥,以達其餘邪。
其夜大便泛行,神煩即安,鼻扇耳腫悉漸退。
覆診,依然用硝黃,直至糞色轉黃,方予調理而安。
由本案現之,凡肺熱之轉為腸熱者,苟不設法去其腸中熱結,但知透表生津,豈有濟乎?然則麻杏甘石白虎葛根芩連三湯證皆能化熱而為承氣湯證,在病所方面言,三湯證之病所為較上,承氣湯證之病所偏于腸,為較下,由此吾人得外感疾病傳變之第三原則,曰由上傳下是也。
大論曰: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無所複傳。
其斯之謂乎?吾人研究上列九方,有一事當注意及者,即此九方中用甘草者竟達七方是也。
麻桂葛上列三湯既不離甘草,中列三湯又不脫甘草,下列調胃承氣湯亦用甘草。
因知甘草安腸一說,不為無見。
蓋疾病由上傳下,由表入裡,由寒化熱,既為必然之趨勢,今安和其腸,即所以保其在裡在下之津者,自為着要之法矣。
至于大小二承氣湯證因病已傳腸,邪已内實,故不必用甘草。
及其邪去腸虛,又當重用甘草以益之,不待再計者也。
學者當知此九方者處同等重要之地位,各有專功,不容漠視。
集此九方,即成《防寒論》中太陽陽明二經之骨幹。
識此九方,即能治傷寒,亦能治溫病。
學者将疑吾言之誇乎?吾敢實陳讀者。
尤氏在泾曰:無汗必發其汗,麻黃湯所以去表實,而發邪氣。
有汗不可更發汗。
桂枝湯所以助表氣,而逐邪氣。
學者但當分病證之有汗無汗,以嚴麻黃桂枝之辨,不必執營衛之孰虛孰實,以證中風傷寒之殊。
是無汗為表實,反雲衛虛,麻黃之去實,甯獨遺衛?能不膠于俗說者,斯為豪傑之士!柯氏韻伯曰:桂枝湯證唯以脈弱自汗為主耳。
粗工妄謂桂枝湯專治中風,印定後人耳目,而所稱中風者又與此方不合,故置之不用。
愚常以此湯治自汗盜汗虛瘧虛痢,随手而愈。
又曰:予治冷風吹與風寒濕三氣合成痹等證,用麻黃湯辄效,非傷寒證可拘也。
其言何等精辟,然則尤氏柯氏皆能識麻桂二湯者也。
陸氏九芝曰:葛根芩連一方獨見遺于陽明者,以人必見下利始用之,不下利即不用,而不以為是陽明主方也。
孰知此方之所用者宏,而所包者廣也。
然則陸氏能識葛根芩連湯者也。
又曰:無人知溫熱之病,本隸于傷寒論中,而溫熱之方,并不在傷寒論外。
然則陸氏又能看破傷寒溫病之畫地為牢者也。
吳氏又可曰:應下之證,見下無結糞,以為下之早,或以為不應下之證,誤投下藥。
殊不知承氣本為逐邪而設,非專為結糞而設也。
必侯其糞結,血液為熱所搏,變證疊起,是猶養虎遺患,醫之咎也。
況多有溏糞失下,但蒸作極臭,如敗醬,或如藕泥,臨死不結者。
但得穢惡一去,邪毒從此而消,脈證從此而退,豈徒孜孜糞結而後行哉?此言超拔非凡,然則吳氏能識諸承氣湯者也。
葉氏天士曰:溫邪上受,首先犯肺。
吳氏鞠通曰:凡病溫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陰。
法曰辛涼輕平,方号桑菊銀翹。
雖無麻杏甘石之名,而有泛治肺熱之實。
苟吾人不求酷論,謂葉氏吳氏能識麻杏甘石湯可也。
而吳氏之用白虎,或以化斑,或以解暑,頗具變化之觀。
苟吾人不吝譽語,可稱之曰微有仲聖用桂枝之風,然則吳氏亦能識白虎湯者也。
由是言之,諸氏皆仲聖之功臣也。
初四日,皮膚發出細點如麻。
甲醫斷宜清血保咽,用生地川連黑梔淡芩之屬。
夜間,病孩喉腫谵語,齒介齒目赤。
初五日,甲醫用玄參生地山梔左金丸之屬。
易乙醫,改投解肌透痧之劑,如豆豉薄荷葛根牛蒡之屬。
初六日,乙醫主喉痧以透痧為要,重予透發之藥。
初七日,痧密布,夾白疒咅,熱度更高,入夜夢呓。
乙醫慮其傷津,又與存陰清熱之法,如連翹銀花竹葉黛蛤散等。
如是延至十一日晚,痧雖回而熱不退,咳嗽氣粗,鼻扇口噪,胸悶不舒,神識不清,加以腹痛拒按,耳下漫腫。
丙醫有識,曰:宜通腑氣,徑用生大黃三錢,元明粉一錢,并合透發之藥,以達其餘邪。
其夜大便泛行,神煩即安,鼻扇耳腫悉漸退。
覆診,依然用硝黃,直至糞色轉黃,方予調理而安。
由本案現之,凡肺熱之轉為腸熱者,苟不設法去其腸中熱結,但知透表生津,豈有濟乎?然則麻杏甘石白虎葛根芩連三湯證皆能化熱而為承氣湯證,在病所方面言,三湯證之病所為較上,承氣湯證之病所偏于腸,為較下,由此吾人得外感疾病傳變之第三原則,曰由上傳下是也。
大論曰: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無所複傳。
其斯之謂乎?吾人研究上列九方,有一事當注意及者,即此九方中用甘草者竟達七方是也。
麻桂葛上列三湯既不離甘草,中列三湯又不脫甘草,下列調胃承氣湯亦用甘草。
因知甘草安腸一說,不為無見。
蓋疾病由上傳下,由表入裡,由寒化熱,既為必然之趨勢,今安和其腸,即所以保其在裡在下之津者,自為着要之法矣。
至于大小二承氣湯證因病已傳腸,邪已内實,故不必用甘草。
及其邪去腸虛,又當重用甘草以益之,不待再計者也。
學者當知此九方者處同等重要之地位,各有專功,不容漠視。
集此九方,即成《防寒論》中太陽陽明二經之骨幹。
識此九方,即能治傷寒,亦能治溫病。
學者将疑吾言之誇乎?吾敢實陳讀者。
尤氏在泾曰:無汗必發其汗,麻黃湯所以去表實,而發邪氣。
有汗不可更發汗。
桂枝湯所以助表氣,而逐邪氣。
學者但當分病證之有汗無汗,以嚴麻黃桂枝之辨,不必執營衛之孰虛孰實,以證中風傷寒之殊。
是無汗為表實,反雲衛虛,麻黃之去實,甯獨遺衛?能不膠于俗說者,斯為豪傑之士!柯氏韻伯曰:桂枝湯證唯以脈弱自汗為主耳。
粗工妄謂桂枝湯專治中風,印定後人耳目,而所稱中風者又與此方不合,故置之不用。
愚常以此湯治自汗盜汗虛瘧虛痢,随手而愈。
又曰:予治冷風吹與風寒濕三氣合成痹等證,用麻黃湯辄效,非傷寒證可拘也。
其言何等精辟,然則尤氏柯氏皆能識麻桂二湯者也。
陸氏九芝曰:葛根芩連一方獨見遺于陽明者,以人必見下利始用之,不下利即不用,而不以為是陽明主方也。
孰知此方之所用者宏,而所包者廣也。
然則陸氏能識葛根芩連湯者也。
又曰:無人知溫熱之病,本隸于傷寒論中,而溫熱之方,并不在傷寒論外。
然則陸氏又能看破傷寒溫病之畫地為牢者也。
吳氏又可曰:應下之證,見下無結糞,以為下之早,或以為不應下之證,誤投下藥。
殊不知承氣本為逐邪而設,非專為結糞而設也。
必侯其糞結,血液為熱所搏,變證疊起,是猶養虎遺患,醫之咎也。
況多有溏糞失下,但蒸作極臭,如敗醬,或如藕泥,臨死不結者。
但得穢惡一去,邪毒從此而消,脈證從此而退,豈徒孜孜糞結而後行哉?此言超拔非凡,然則吳氏能識諸承氣湯者也。
葉氏天士曰:溫邪上受,首先犯肺。
吳氏鞠通曰:凡病溫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陰。
法曰辛涼輕平,方号桑菊銀翹。
雖無麻杏甘石之名,而有泛治肺熱之實。
苟吾人不求酷論,謂葉氏吳氏能識麻杏甘石湯可也。
而吳氏之用白虎,或以化斑,或以解暑,頗具變化之觀。
苟吾人不吝譽語,可稱之曰微有仲聖用桂枝之風,然則吳氏亦能識白虎湯者也。
由是言之,諸氏皆仲聖之功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