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經脈

關燈
股内後廉、貫脊,會于脊之長強穴,還出于前,循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當盲俞之所臍之左右屬腎,下臍,過關元、中極而絡膀胱也。

    )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滑氏曰:其直行者,從肓俞屬腎處上行,循商曲、石關、陰都、通谷諸穴,貫肝,上循幽門上膈,曆步廊入肺中,循神封、靈墟、神藏、中、俞府而上循喉嚨,并人迎,挾舌本而終也。

    愚按:足少陰一經,考之本篇及經别、經筋等篇,皆言由脊裡,上注心肺而散于胸中;惟骨空論曰:沖脈者,起于氣街,并少陰之經,挾齊上行,至胸中而散。

    故甲乙經于俞府、中、神藏、靈墟、神封、步廊等穴,皆雲足少陰脈氣所發;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肓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十一穴,皆雲沖脈足少陰之會。

    故滑氏之注如此,實本于甲乙、銅人諸書,而甲乙等書實本之骨空論也。

    )
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其支者,自神藏之際,從肺絡心注胸中,以上俞府諸穴,足少陰經止于此,而接乎手厥陰經也。

    胸中,當兩乳之間,亦曰膻中。

    )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于胸中,(心主者,心之所主也。

    心本手少陰,而複有手厥陰者,心包絡之經也。

    如邪客篇曰:心者,五髒六腑之大主也。

    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絡。

    包絡者,心主之脈也。

    其脈之出入屈折,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

    故曰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

    胸中義見上文。

    滑氏曰:或問:手厥陰經曰心主,又曰心包絡何也?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手厥陰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故曰手心主,以經而言,則曰心包絡,一經而二名,實相火也。

    )
出屬心包絡,下膈,曆絡三;(心包絡,包心之膜絡也。

    包絡為心主之外衛,三為髒腑之外衛,故為表裡而相絡。

    諸經皆無曆字,獨此有之,蓋指上中下而言,上即膻中,中即中脘,下即臍下,故任脈之陰交穴為三募也。

    ,焦通用。

    )
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脅上際為腋。

    腋下三寸,天池也,手厥陰經穴始此。

    )
上抵腋下,循内,行太陰少陰之間,(上抵腋下之天泉,循内行太陰、少陰之間,以手之三陰,厥陰在中也。

    )
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肘中,曲澤也。

    下臂行兩筋之間,門、間使、内關、大陵也。

    )
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入掌中,勞宮也。

    中指端,中沖也,手厥陰經止于此。

    )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小指次指,謂小指之次指,即無名指也。

    其支者,自勞宮别行名指端,而接乎手少陽經也。

    )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三焦為手少陽經也。

    起于無名指端關沖穴。

    )
上出兩指之間,(即小指次指之間液門、中渚穴也。

    )
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手表之腕,陽池也。

    臂外兩骨間,外關、支溝等穴也。

    )
上貫肘,循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上貫肘之天井,循外,行手太陽之前,手陽明之後,曆清冷淵、消泺、會上肩,過足少陽之肩井,自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也。

    )
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内行者入缺盆,複由足陽明之外,下布膻中,散絡心包,相為表裡,乃自上焦下膈,循中焦下行,并足太陽之正入絡膀胱以約下焦,故足太陽經委陽穴為三焦下輔也。

    詳見後十六。

    )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其支行于外者,自膻中上行,出缺盆,循天上項,會于督脈之大椎,循天牖,系耳後之翳風、螈脈、顱息,出耳上角之角孫,過足少陽之懸厘、颔厭,下行耳頰至會于手太陽顴之分。

    音拙,目下也。

    )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

    (此支從耳後翳風入耳中,過手太陽之聽宮,出走耳前之耳門,過足少陽之客主人,交頰,循和,上絲竹空,至目銳,會于瞳子穴,手少陽經止于此,而接乎足少陽經也。

    )
膽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膽為足少陽經也。

    起于目銳瞳子穴。

    目之外角曰銳。

    )
上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