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八

關燈
後收子。

    所在有之。

     《藥性論》雲:牽牛子,使,味甘,有小毒。

    能治痃癖氣塊,利大小便,除水氣虛腫,落胎。

     《日華子》雲:味苦、?,得青木香、幹姜良。

    取腰痛,下冷膿,瀉蠱毒藥,并一切氣壅滞。

     《圖經》曰:牽牛子,舊不着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

    二月種子,三月生苗,作藤蔓繞籬牆,高者或三二丈。

    其葉青,有三尖角。

    七月生花,微紅帶碧色,似鼓子花而大。

    八月結實,外有白皮,裹作球,每球内有子四五枚,如荞麥大,有三棱,有黑白二種,九月後收之。

    又名金鈴。

    段成式《酉陽雜俎》雲:盆甑草即牽牛子也。

    秋節後斷之,狀如盆甑,其中子似龜,蔓如山芋,即此。

     雷公雲:草金鈴,牽牛子是也。

    凡使,其藥秋末即有實,冬收之。

    凡使曬幹#21,卻以水中淘,浮者去之,取沉者骊幹,拌酒蒸,從巳至未,曬幹,臨用舂去黑皮用。

     《食療》雲:多食稍冷,和山茱萸服之,去水病。

     《聖惠方》:治水氣遍身浮腫,氣促,坐卧不得。

    用牽牛子二兩,微炒,搗細末,烏#22牛尿浸一宿,平旦入蔥白一握,煎十餘沸去滓。

    空心分為二服,水從小便中下。

     《肘後方》:治風毒腳氣,若胫已滿,撚之沒指者。

    取牽牛子搗,蜜丸如小豆大。

    每服五丸,生姜湯下,取令小便利亦可止。

     《鬥門方》:治風氣所攻,髒腑積滞。

    用牽牛子以童子小便浸一宿後,長流水上洗半日,卻用生絹袋盛,挂于當風處令好幹。

    每日鹽湯下三十粒。

    極能搜風,亦善消虛腫。

    久服令人體清爽。

     《王氏博濟》:治三焦氣不順,胸膈壅塞,頭昏目眩,涕唾痰涎,精神不爽。

    利膈丸:牽牛子四兩,半生半熟,不蛀皂莢塗酥炙二兩,為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23十丸,荊芥湯下。

    又方:治産前滑胎。

    牽牛子一兩,赤土少許,研令極細。

    每覺轉痛頻,煎白榆皮湯調下一錢匕。

    又方:治男子、婦人五般積氣成聚。

    黑牽牛一斤,生搗末八兩,餘滓于新瓦上炒香熟,放冷再搗取四兩熟末十二兩拌勻,煉蜜和丸如桐子大。

    患積氣至重者三五十丸,煎陳橘皮、生姜湯下,臨卧空心服之。

    如二更至三更已來藥行時效應未動,再與三十丸投之,轉下積聚之物。

    常服十丸至十五丸,行氣甚妙。

    小兒十五已下至七歲已上,服五丸至七丸,年及五十已上不請服。

     《簡要濟衆》:治大便澀不通。

    牽牛子半生半熟,搗為散。

    每服二錢,煎姜湯調下。

    如未通再服,及以熱茶調下,量虛實,無時候,加減服之。

     《衍義》曰:牽牛子,諸家之說紛紛不一,陶隐居尤甚。

    言花狀如藊豆,殊不相當。

    花朵如鼓子花,但碧色,日出開,日西合。

    今注又謂其中子類荞麥,亦非也。

    蓋直如木猴梨子,但黑色,可微炒,搗取其中粉一兩,别以麸,炒去皮尖者。

    桃人末半兩,以熟蜜和丸如梧桐子,溫水服三二十丸,治大腸風秘,壅熱結澀。

    不可久服,亦行脾腎氣故也。

     蓖麻子 味甘、辛,平,有小毒。

    主水症。

    水研二十枚服之,吐惡沫,加至三十枚。

    三日一服,差則止。

    又主風虛寒熱,身體瘡癢,浮腫,屍疰惡氣,笮取油塗之。

    葉:主腳氣,風腫不仁,搗蒸傅之。

     《唐本》注雲:此人間所種者,葉似大麻葉而甚大,其子如蜱音卑,又名萆麻。

    今胡中來者,莖赤,樹高丈餘,子大如皂莢核,用之益良。

    油塗葉炙熱熨囪音信上,止衄尤驗也。

    唐本先附。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樹生,葉似大麻大數倍,子殼有刺,實大于巴豆,青黃色斑,夏用莖、葉,秋收子,冬采根,日幹。

    胡中來者,莖、子更倍大。

    所在有之。

    又雲:葉似葎草而厚大。

    莖赤,有節如甘蔗。

     《日華子》雲:治水脹腹滿。

    細研水服,壯人可五粒。

    催生,傳産人手足心,産後速拭去。

    瘡痍疥癞亦可研傅。

     《圖經》曰:蓖麻子,舊不着所出州郡,今在處有之。

    夏生苗,葉似葎草而厚大。

    莖赤有節如甘蔗,高丈許。

    秋生細花,随便結實,殼上有刺,實類巴豆,青黃斑褐,形如牛蜱,故名。

    夏采莖、葉,秋采實,冬采根,日幹。

    胡中來者,莖子更大。

    崔元亮《海上方》:治難産及胞衣不下,取蓖麻子七枚,研如膏,塗腳心,子及衣纔下,便速洗去。

    不爾腸出,即用此膏塗頂,腸當自入。

     雷公雲:凡使,勿用黑天赤利子,緣在地蒌上生,是顆兩頭尖有毒。

    藥中不用。

    其蓖麻子,形似巴豆,節節有黃黑斑點。

    凡使先須和皮用鹽湯煮半日,去皮取子,研過用。

     《外台秘要》:治半身不遂,失音不語。

    取蓖麻子油一升,酒一鬥,銅缽盛油,着酒中一日,煮之令酒、油熟,服之。

    又方:治水氣。

    取蓖麻子去皮研,令熟水解得三合。

    清旦一頓服之盡,日中當下青黃水。

     《千金方》:治嶺南腳氣,從足至膝,胫腫滿,連骨疼者。

    蓖麻子葉切蒸薄裹,二三易即消。

     《肘後方》:治一切毒腫疼痛不可忍者,搗蓖麻子傅之立差。

    又方:産難。

    取蓖麻子二枚,兩手各把一枚,須臾立下。

     《經驗後方》:治風痰#24鼻榻。

    蓖麻不拘多少,去皮拍為二片,用黃連等分搥碎,二件用水一處浸七宿後,空心、日午、卧時隻用浸者水吞下一片,水盡旋添勿令幹。

    服兩月後,吃大蒜豬肉試驗,如不發動,便是效也。

    若發動時,依前法再服,直候不發。

    如隻腿脹,用針出毒物,累有神驗。

     《修真秘旨》:治小兒丹瘤。

    蓖麻子五個去皮研,入面一匙,水調塗之,甚效。

     杜壬:治疠#25風,手指孿曲,節間痛不可忍,漸至漸落方:蓖麻一兩去皮,黃連一兩剉如豆,以小瓶子入水一升,同浸。

    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後,取蓖麻子一枚擘破,面東以浸藥水平旦時一服。

    漸加至四五枚,微利不妨。

    瓶中水少更添。

    忌動風食,累用得效。

    又方:治咽中瘡腫。

    蓖麻子一枚去皮,樸消一錢,同研,新汲水作一服,連進二三服效。

     初虞世:治湯火傷神妙。

    蓖麻子、蛤粉等分末研膏。

    湯損用油調塗,火瘡用水調塗。

     蒴藋 味酸,溫,有毒。

    主風瘙瘾疹,身癢濕#26痹,可作浴湯。

    一名堇草,一名芨。

    生田野,春夏采葉,秋冬采莖、根。

    今附。

     陶隐居雲:田野墟村中甚多。

    絕療風痹癢痛,多用薄洗,不堪入服,亦有酒漬根,稍飲之者。

     《唐本》注雲:此陸英也,剩出此條。

    《爾雅》雲:芨,堇草。

    郭注雲:烏頭苗也。

    檢三堇别名。

    又無此者,蜀人謂烏頭苗為堇草。

    陶引此條,不知所出處。

    《藥對》及古方無蒴藋,惟言陸英也。

     今注:蒴藋條,《唐本》編在狼跋子之後,而與陸英條注解并雲剩出一條。

    今詳陸英,味苦,寒,無毒。

    既此不同,難謂一種,蓋其類爾。

    今但移附陸英之下。

     禹錫等按:《日華子》雲:味苦,涼,有毒。

    治瘑癞風痹,并煎湯浸,并葉用。

     《圖經》:文具陸英條下。

     雷公雲:凡使之,春用來年花蕊,夏用根,秋冬并總用作煎,隻取根,用銅刀細切,于柳木臼中搗取自然汁,緩緩于鍋子中煎如稀饧,任用也。

     《外台秘要》:治卒暴症,腹中有物堅如石,痛欲死。

    取蒴藋根一小束,洗瀝去水,細擘,以酒二升,漬三宿,暖溫服五合至一升,日三,若欲速得服,于熱灰中溫令藥味出服之。

    此方無毒,已愈十六人,神驗。

    藥盡複作服之。

    又方:治腰痛方,蒴藋葉,火燎,厚鋪床上,趁熱卧眠于上,冷複易之。

    冬月取根,舂碎熬及熱準前用。

    并治風溫濕冷痹及産婦患傷冷,腰痛不得動亦用。

    又方:治下部閉不通。

    取蒴藋根一把,搗汁水和,絞去滓。

    強人服一升。

    數用之,并治腳氣。

     《千金方》:治嶺南腳氣,從足至膝胫腫,骨疼者。

    蒴藋根碎,和酒醋共三分,根一分合蒸熟,封裹腫上,二三日即消。

    亦治不仁。

    又方:治頭風。

    取蒴藋根二升,酒二升,煮服之。

     《梅師方》:治水腫,坐卧不得,頭面身體悉腫。

    取蒴藋根刮去皮,搗汁一合,和酒一合,暖空心服,當微吐利。

    又方:治一切疹。

    用煮蒴藋湯,和少酒塗,無不差。

    《姚氏方》同。

     《孫真人食忌》:主卒腳腫漸上。

    以蒴藋莖、葉,埋熱灰中令熱,傅腫上,差即易。

     《鬥門方》:治瘧疾。

    用蒴藋一大握炙令黃色,以水濃煎一盞,欲發前服。

     張文仲:治手足忽生疣目。

    蒴藋赤子,挼使壞疣目上令赤,塗之差。

    又方:治熊傷人瘡。

    蒴藋一大把剉碎,以水一升漬,須臾取汁飲,餘滓以封裹瘡。

     《子母秘錄》:治小兒赤遊行于身上,下至心即死。

    蒴藋煎汁洗之。

     《衍義》曰:蒴藋,與陸英既性味及出産處不同,治療又别,自是二物,斷無疑焉。

    況蒴藋花白,子初青如綠豆顆,每朵如盞面大,又平生,有一二百子,十月方熟紅,豈得言剩?出此條,孟浪之甚也。

     天南星 味苦、辛,有毒。

    主中風,除痰,麻痹,下氣,破堅積,消癰腫,利胸膈,散血,墜胎。

    生平澤,處處有之。

    葉似蒻葉,根如芋,二月、八月采之。

    今附。

     禹錫等按:陳藏器雲:天南星,主金瘡,傷折,瘀血,取根碎傅傷處。

    生安東山谷。

    葉如荷,獨莖,最良。

     《日華子》雲:味辛烈,平,畏附子、幹姜、生姜。

    罯撲損瘀血,主蛇蟲咬,傅疥癬惡瘡。

    入藥炮用,又名鬼蒟蒻。

     《圖經》日:天南星,《本經》不載所出州土,雲生平澤,今處處有之。

    二月生苗,似荷梗,莖高一尺以來。

    葉如蒟蒻,兩枝相抱。

    五月開花似蛇頭,黃色。

    七月結子作穗似石榴子,紅色。

    根似芋而圓,二月、八月采根,亦與蒟蒻根相類,人多誤采。

    莖斑花紫是蒟蒻。

    一說天南星如本草所說,即虎掌也。

    小者為由跋,後人采用,乃别立一名爾。

    今天南星大者四邊皆有子,采時盡削去之。

    又陳藏器雲:半夏高一二尺,由跋高一二寸,此正誤相反言也。

    今由跋苗高一二尺,莖似蒟蒻而無斑,根如雞卵。

    半夏高一二寸,亦有盈尺者,根如小指正圓也。

    江南吳中又有白蒟蒻,亦曰鬼芋,根都似天南星,生下平澤極多,皆雜采以為天南星,了不可辨。

    市中所收,往往是也。

    但天南星小,柔膩肌細,炮之易裂,差可辨爾。

    古方多相虎掌,不言天南星。

    天南星近出唐世,中風痰毒方中多用之。

    《續傳信方》始風痛,用天南星、踯躅花,并生時同搗,羅作餅子,甑上蒸四五過,以絺葛囊盛之。

    候要,即取焙搗為末,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溫酒下三丸。

    腰腳骨痛,空心服,手臂痛,食後服,大良。

     《經驗方》:治急中風,目瞑牙噤,無門下藥者。

    用此末子,以中指點末,揩齒三二十,揩大牙左右,其口自開,始得下藥,喝開關散:天南星搗為末,白龍腦,二件各等分研,以五月五日午時合。

    患者隻一字至半錢。

    又方:治小兒走馬疳,蝕透損骨及小攻蝕。

     《必效方》:天南星一個,當心作坑子,安雄黃一塊在内,用面裹燒,候雄黃作汁,以盞子合定,出火毒去面,研為末,入麝香少許,拂瘡,驗。

    又方:治婦人一切風攻頭目痛。

    天南星一個,掘地坑子,火燒令赤,安于坑中,以醋一盞,以盞蓋之,不令#27透氣,候冷取出為末。

    每服一字,以酒調下,重者半錢#28。

    又方:治驚風墜涎。

    天南星一個,重一兩,換酒浸七伏時取出,于新瓦上周回炭火炙令幹裂#29,置于濕地去火毒,用瓷器合盛之冷,搗末,用朱砂一分研同拌。

    每服半錢,荊芥湯調下,每日空心、午時進一二服。

     《勝金方》:治吐血。

    天南星一兩,剉如豆大,以爐灰汁浸二#30宿,取出洗,焙#31幹搗末,用酒磨自然銅下一錢,愈。

     《十全博救方》:治咳嗽。

    天南星一個大者,炮令裂,為末。

    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煎至五分,溫服,空心、日午、臨卧時各一服。

     《集效方》:治吐瀉不止,或取轉多,四肢發厥,虛風不省人事。

    服此四肢漸暖,神識便省,回陽散:天南星為末。

    每服三錢,入京棗三枚,同煎八分溫服,未省再服。

     初虞世:治破傷風入瘡強直。

    防風、天南星等分為末,以醋調作靥貼上。

     《譚氏方》:治小兒牙關不開。

    天南星一個,煨熱紙裹,封角休要透氣,于細處剪雞頭大一竅子,透氣于鼻孔中,牙關立開。

     羊蹄 味苦,寒,無毒。

    主頭秃疥瘙,除熱,女子陰蝕,浸淫疽痔,殺蟲。

    一名東方宿,一名連蟲陸,一名鬼目,一名蓄。

    生陳留川澤。

     陶隐居雲:今人呼名秃菜,即是蓄音之訛。

    《詩》雲:言采其蓄。

    又一種極相似而味酸,呼為酸摸根,亦療疥也。

     《唐本》注雲:實味苦、澀,平,無毒。

    主赤白雜痢。

    根味辛、苦,有小毒。

    《萬畢方》雲:療蟲毒。

    今山野平澤,處處有之。

     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生下濕地,高者三四尺。

    葉狹長,莖節間紫赤。

    花青白色,子三棱,夏中即枯。

    又有一種,莖、葉俱細,節間生子若茺蔚子,療痢乃佳。

    今所在有之。

     《日華子》雲:羊蹄根,治癬,殺一切蟲,腫毒,醋摩貼。

    葉治小兒疳蟲,殺胡夷魚、鲊魚、檀胡魚毒,亦可作菜食。

     陳藏器雲:酸摸,葉酸美。

    小兒折食其英。

    根主暴熱,腹脹。

    生搗絞汁服,當下痢,殺皮膚小蟲。

    葉似羊蹄,是山大黃。

    一名當藥。

    《爾雅》雲:須薞蕪。

    注雲:似羊蹄而細,味酸可食。

     《日華子》雲:酸摸,味酸,涼,無毒。

    治小兒壯熱。

    生山崗。

    狀似羊蹄,葉小黃。

     《圖經》曰:羊蹄,秃菜也。

    生陳留川澤,今所在有之。

    生下濕地。

    春生苗,高三四尺。

    葉狹長,頗似莴苣而色深。

    莖節間紫赤。

    花青白成穗,子三棱,有若茺蔚,夏中即枯。

    根似牛蒡而堅實。

    今人生采根,醋摩塗癬速效。

    亦煎作丸服之。

    其方以新采羊蹄根,不限多少,搗研,絞取汁一大升,白蜜半斤,同熬如稠饧煎,更用防風末六兩,溲和令可丸,大如梧子。

    用栝樓甘草酒下三二十丸,日二三,大佳。

    謹按《詩˙小雅》:言采其遂。

    陸機雲:遂,今人謂之羊蹄,似蘆菔而莖赤,一約#32為茹,滑而美也。

    多啖令人下氣。

    幽州人謂之遂,字或作蓄并恥六切。

    又有一種極相類,莖葉黃味酢,名酸摸。

    《爾雅》所謂須,薞音孫蕪。

    郭璞雲:薞蕪似羊蹄,葉細味酢,可食。

    一名蓨音條是也。

     《食療》:主癢。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