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
陶隐居雲:今出近道,處處有。
莖似人參而長大。
根甚黑,亦微香,道家時用,亦以合香。
《唐本》注雲:玄參根苗臭,莖亦不似人參,陶雲道家亦以合香,未見其理也。
《日華子》雲:治頭風,熱毒遊風,補勞虛損,心驚煩躁劣乏,骨蒸傳屍邪氣,止健忘,消腫毒。
雷公雲:凡采得後,須用蒲葉重重相隔,入甑蒸兩伏時後,出幹曬。
使用時,勿令犯銅,餌之後噎人喉,喪人目,揀去蒲草盡了,用之。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玄參,使,一名逐馬,味苦。
治暴結熱,主熱風頭痛,傷寒勞複,散瘤瘿瘰疬。
《經驗方》:治患勞人燒香法。
玄參一斤,甘松六兩,為末,煉蜜一斤和勻,入瓷瓶内封閉,地中埋窨十日取出。
更用灰末六兩,更煉蜜六兩,和勻,入瓶内封,更窨五日取出。
燒令鼻中常聞其香,疾自愈。
《廣利方》:治瘰疬經年,久不差。
生玄參搗碎傅上,日二易之。
秦艽音交 甯化軍石州泰州齊州 味苦、辛,平、微溫,無毒。
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56節痛,下水,利小便,療風無問新久,通身攣急。
生飛烏山谷。
二月、八月采根,暴幹。
菖蒲為之使。
《圖經》曰:秦艽,生飛烏山谷,今河陝州軍多有之。
根上#57黃色,相交糾,長一尺已來,粗細不等。
枝幹高五六寸,葉婆娑連莖梗,俱青色,如莴苣葉。
六月開紫花,似葛花,當月結子。
每于春秋采根,陰幹。
陶隐居雲:飛烏或是地名,今出甘松、龍洞、蠶陵,長大黃白色為佳。
根皆作羅紋相交,中多禦土,用之熟破除去。
方家多作秦膠字,與獨活療風常用,道家不須爾。
《唐本》注雲:今出泾州、鄜州、岐州者良。
本作劄,或作糾,作膠,正作艽也。
《日華子》雲:味甘#58,冷。
主傳屍骨蒸,治疳及時氣。
又名秦艽,羅紋者佳。
雷公雲:凡使,秦并艽,須于腳文處認取:左文列為秦,即治疾;艽,即發腳氣。
凡用秦,先以布拭上黃肉毛盡,然後用還元湯浸一宿,至明出,日幹用。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秦艽,解米脂,人食谷不充悅,畏牛乳。
點食之,利大小便。
差五種黃病,解酒毒,去頭風。
蕭炳雲:《本經》名秦瓜,世人以療酒黃、黃疸大效。
《聖惠方》:治傷寒,心神熱躁,口幹煩渴。
用秦艽一兩,去苗細剉,以牛乳一大盞,煎#59六分,去滓,不計時候,分溫一#60服。
又方:治小便難,腹滿悶,不急療之殺人。
用秦艽一兩去苗,以水一大盞,煎取七分,去滓,每于食前作兩服差#61。
《孫真人方》:治黃疸,皮膚、眼睛赤金色,小便赤。
取秦艽五兩,牛乳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一兩服。
百合 滁州成州 味甘,平,無毒。
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除浮腫胪脹,痞滿,寒熱,通身疼痛,及乳難,喉痹,止涕淚。
一名重箱,一名摩羅,一名中逢花,一名強瞿。
生荊州川谷。
二月、八月采根,曝幹。
《圖經》曰:百合,生荊州川谷,今近道處處有之。
春生苗,高數尺。
幹粗如箭,四面有葉如雞距,又似柳葉,青色,葉近莖微紫,莖端碧白。
四五月開白#62花,如石榴觜而大。
根如葫蒜,重疊生二三十#63。
二月、八月采根,暴幹。
人亦蒸食之,甚益氣。
張仲景治病,有百合知母湯、百合滑石代赭湯、百合雞子湯、百合地黃湯。
凡四方,病名百合,而用百合治之,不識其義。
陶隐居雲:近道處處有。
根如葫蒜,數十片相累。
人亦蒸煮食之,乃言初是蛇#64蚓相纏結變作之。
俗人皆呼為強仇,仇即瞿也,聲之訛爾。
亦堪服食。
《唐本》注雲:此藥有二種:一種細葉,花紅白色;一種葉大莖長,根粗花白,不#65入藥用。
《日華子》雲:白百合,安心定膽,益志,養五髒,治癫邪、啼泣、狂叫、驚悸,殺蠱毒,氣協、乳癰、發背及諸瘡腫,并治産後血狂#66運。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百合,使,有小毒。
主百邪鬼魅,涕泣不止,除心下急滿痛,治腳氣,熱咳逆。
《食療》雲:平。
主心急黃。
蒸過蜜食之,作粉尤佳。
紅花者名山丹,不堪食。
《聖惠方》:治肺髒壅熱煩悶。
新百合四兩,蜜半盞,和蒸令軟,時時含一棗大,咽津。
又方:治傷寒,腹中滿痛。
用百合一兩,炒令黃色,搗為散,不計時候,粥飲調下二錢服之。
《孫真人食忌》雲:治陰毒傷寒。
煮百合濃汁,服一升良。
《勝金方》:治耳聾疼痛。
以幹百合為末,溫水調下二錢匕,食後服。
《衍義》曰:百合,張仲景用治傷寒壞後百合病,須此也。
莖高三尺許,葉如大柳葉,四向攢枝而上。
其颠即有淡黃白花,四垂向下覆,長蕊。
花心有檀色,每一枝颠,須五六花。
紫#67色,圓如梧子,生于枝葉間。
每葉一子,不在花中,此又異也。
根即百合,其色白,其形如松子殼,四向攢生,中間出苗。
圖經衍義本草卷之十二竟 #1治短、結氣:晦明軒本作『治風、下氣』。
#2逆:原作『通』,據晦明軒本改。
#3之:晦明軒本作『十』。
#4灌:原作『于』,據晦明軒本改。
#5堪:晦明軒本作『甚』。
#6易:原作『勿』,據晦明軒本改。
#7盞:晦明軒本作『錢』。
#8工:原作『丁』,據晦明軒本改。
#9方:『方』字疑當在『乳』字下,作『楊氏産乳方』。
#10癢:晦明軒本作『痹』。
#11殼:原作『谷』,據晦明軒本改。
#12毒:晦明軒本作『溫』。
#13結:晦明軒本作『狂』。
#14水:晦明軒本作『作』。
#15可:晦明軒本作『賣』。
#16疽:晦明軒本作『疸』。
#17厚:原作『屈』,據晦明軒本改。
#18水:原作『未』,據晦明軒本改。
#19強:晦明軒本作『狂』。
#20不:晦明軒本作『攪』。
#21子:晦明軒本作『了』。
#22發背:原作『背發』,據晦明軒本乙正。
#23已:晦明軒本作『上』。
#24安:『安』下原衍『安』字,據晦明軒本删。
#25實:晦明軒本作『漬』。
#26吐:原作『上』,據晦明軒本改。
#27溫:原作『湛』,據晦明軒本改。
#28溫:晦明軒本作『分』。
#29勝:原作『千』,據晦明軒本改。
#30絕:晦明軒本作『脫』。
#31得:晦明軒本作『慎風』。
#32重:『重』下原衍『後有太常少卿舒昭亮,用苦參已數年此病。
曰苦參入齒,其氣味傷腎,故使人腰重』三十二字,據晦明軒本删。
#33處: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34濾:原作『慮』,據晦明軒本改。
#35根:原作『少』,據晦明軒本改。
#36薄:原作『藻』,據晦明軒本改。
#37岩:晦明軒本作『宕』。
#38幹:原作『肝』,據晦明軒本改。
#39亦:晦明軒本作『今』。
#40潞:原作『路』,據晦明軒本改。
#41通脫木:原作『道脫水』,據晦明軒本改。
#42息:晦明軒本作『塞』。
#43木:晦明軒本作『木』。
#44元:原作『比』,據晦明軒本改。
#45一:晦明軒本作『二』。
#46刮:原作『刊』,據晦明軒本改。
#47即多:晦明軒本作『多即』。
#48揀:晦明軒本作『棟』。
#49煮:晦明軒本『煮』下有『取』字。
#50本:晦明軒本作『天』。
#51肥:晦明軒本作『微』。
#52花:晦明軒本作『莖』。
#53?:晦明軒本作『端』。
#54釆:晦明軒本作『結』。
#55肥:晦明軒本作『潤』。
#56肢:原作『枝』,據晦明軒本改。
#57上:晦明軒本作『土』。
#58甘:晦明軒本作『苦』。
#59煎:晦明軒本『煎』下有『至』字。
#60一:晦明軒本作『二』。
#61食前作兩服差:晦明軒本作『食後分二服』。
#62白:晦明軒本『白』上有『紅』字。
#63十:晦明軒本『十』下有『瓣』字。
#64蛇:晦明軒本作『蚯』。
#65不:晦明軒本作『宜』。
#66狂:原作『任』,據晦明軒本改。
#67紫:原作『子』,據晦明軒本改。
陶隐居雲:今出近道,處處有。
莖似人參而長大。
根甚黑,亦微香,道家時用,亦以合香。
《唐本》注雲:玄參根苗臭,莖亦不似人參,陶雲道家亦以合香,未見其理也。
《日華子》雲:治頭風,熱毒遊風,補勞虛損,心驚煩躁劣乏,骨蒸傳屍邪氣,止健忘,消腫毒。
雷公雲:凡采得後,須用蒲葉重重相隔,入甑蒸兩伏時後,出幹曬。
使用時,勿令犯銅,餌之後噎人喉,喪人目,揀去蒲草盡了,用之。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玄參,使,一名逐馬,味苦。
治暴結熱,主熱風頭痛,傷寒勞複,散瘤瘿瘰疬。
《經驗方》:治患勞人燒香法。
玄參一斤,甘松六兩,為末,煉蜜一斤和勻,入瓷瓶内封閉,地中埋窨十日取出。
更用灰末六兩,更煉蜜六兩,和勻,入瓶内封,更窨五日取出。
燒令鼻中常聞其香,疾自愈。
《廣利方》:治瘰疬經年,久不差。
生玄參搗碎傅上,日二易之。
秦艽音交 甯化軍石州泰州齊州 味苦、辛,平、微溫,無毒。
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56節痛,下水,利小便,療風無問新久,通身攣急。
生飛烏山谷。
二月、八月采根,暴幹。
菖蒲為之使。
《圖經》曰:秦艽,生飛烏山谷,今河陝州軍多有之。
根上#57黃色,相交糾,長一尺已來,粗細不等。
枝幹高五六寸,葉婆娑連莖梗,俱青色,如莴苣葉。
六月開紫花,似葛花,當月結子。
每于春秋采根,陰幹。
陶隐居雲:飛烏或是地名,今出甘松、龍洞、蠶陵,長大黃白色為佳。
根皆作羅紋相交,中多禦土,用之熟破除去。
方家多作秦膠字,與獨活療風常用,道家不須爾。
《唐本》注雲:今出泾州、鄜州、岐州者良。
本作劄,或作糾,作膠,正作艽也。
《日華子》雲:味甘#58,冷。
主傳屍骨蒸,治疳及時氣。
又名秦艽,羅紋者佳。
雷公雲:凡使,秦并艽,須于腳文處認取:左文列為秦,即治疾;艽,即發腳氣。
凡用秦,先以布拭上黃肉毛盡,然後用還元湯浸一宿,至明出,日幹用。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秦艽,解米脂,人食谷不充悅,畏牛乳。
點食之,利大小便。
差五種黃病,解酒毒,去頭風。
蕭炳雲:《本經》名秦瓜,世人以療酒黃、黃疸大效。
《聖惠方》:治傷寒,心神熱躁,口幹煩渴。
用秦艽一兩,去苗細剉,以牛乳一大盞,煎#59六分,去滓,不計時候,分溫一#60服。
又方:治小便難,腹滿悶,不急療之殺人。
用秦艽一兩去苗,以水一大盞,煎取七分,去滓,每于食前作兩服差#61。
《孫真人方》:治黃疸,皮膚、眼睛赤金色,小便赤。
取秦艽五兩,牛乳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一兩服。
百合 滁州成州 味甘,平,無毒。
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除浮腫胪脹,痞滿,寒熱,通身疼痛,及乳難,喉痹,止涕淚。
一名重箱,一名摩羅,一名中逢花,一名強瞿。
生荊州川谷。
二月、八月采根,曝幹。
《圖經》曰:百合,生荊州川谷,今近道處處有之。
春生苗,高數尺。
幹粗如箭,四面有葉如雞距,又似柳葉,青色,葉近莖微紫,莖端碧白。
四五月開白#62花,如石榴觜而大。
根如葫蒜,重疊生二三十#63。
二月、八月采根,暴幹。
人亦蒸食之,甚益氣。
張仲景治病,有百合知母湯、百合滑石代赭湯、百合雞子湯、百合地黃湯。
凡四方,病名百合,而用百合治之,不識其義。
陶隐居雲:近道處處有。
根如葫蒜,數十片相累。
人亦蒸煮食之,乃言初是蛇#64蚓相纏結變作之。
俗人皆呼為強仇,仇即瞿也,聲之訛爾。
亦堪服食。
《唐本》注雲:此藥有二種:一種細葉,花紅白色;一種葉大莖長,根粗花白,不#65入藥用。
《日華子》雲:白百合,安心定膽,益志,養五髒,治癫邪、啼泣、狂叫、驚悸,殺蠱毒,氣協、乳癰、發背及諸瘡腫,并治産後血狂#66運。
禹錫雲:按《藥性論》雲:百合,使,有小毒。
主百邪鬼魅,涕泣不止,除心下急滿痛,治腳氣,熱咳逆。
《食療》雲:平。
主心急黃。
蒸過蜜食之,作粉尤佳。
紅花者名山丹,不堪食。
《聖惠方》:治肺髒壅熱煩悶。
新百合四兩,蜜半盞,和蒸令軟,時時含一棗大,咽津。
又方:治傷寒,腹中滿痛。
用百合一兩,炒令黃色,搗為散,不計時候,粥飲調下二錢服之。
《孫真人食忌》雲:治陰毒傷寒。
煮百合濃汁,服一升良。
《勝金方》:治耳聾疼痛。
以幹百合為末,溫水調下二錢匕,食後服。
《衍義》曰:百合,張仲景用治傷寒壞後百合病,須此也。
莖高三尺許,葉如大柳葉,四向攢枝而上。
其颠即有淡黃白花,四垂向下覆,長蕊。
花心有檀色,每一枝颠,須五六花。
紫#67色,圓如梧子,生于枝葉間。
每葉一子,不在花中,此又異也。
根即百合,其色白,其形如松子殼,四向攢生,中間出苗。
圖經衍義本草卷之十二竟 #1治短、結氣:晦明軒本作『治風、下氣』。
#2逆:原作『通』,據晦明軒本改。
#3之:晦明軒本作『十』。
#4灌:原作『于』,據晦明軒本改。
#5堪:晦明軒本作『甚』。
#6易:原作『勿』,據晦明軒本改。
#7盞:晦明軒本作『錢』。
#8工:原作『丁』,據晦明軒本改。
#9方:『方』字疑當在『乳』字下,作『楊氏産乳方』。
#10癢:晦明軒本作『痹』。
#11殼:原作『谷』,據晦明軒本改。
#12毒:晦明軒本作『溫』。
#13結:晦明軒本作『狂』。
#14水:晦明軒本作『作』。
#15可:晦明軒本作『賣』。
#16疽:晦明軒本作『疸』。
#17厚:原作『屈』,據晦明軒本改。
#18水:原作『未』,據晦明軒本改。
#19強:晦明軒本作『狂』。
#20不:晦明軒本作『攪』。
#21子:晦明軒本作『了』。
#22發背:原作『背發』,據晦明軒本乙正。
#23已:晦明軒本作『上』。
#24安:『安』下原衍『安』字,據晦明軒本删。
#25實:晦明軒本作『漬』。
#26吐:原作『上』,據晦明軒本改。
#27溫:原作『湛』,據晦明軒本改。
#28溫:晦明軒本作『分』。
#29勝:原作『千』,據晦明軒本改。
#30絕:晦明軒本作『脫』。
#31得:晦明軒本作『慎風』。
#32重:『重』下原衍『後有太常少卿舒昭亮,用苦參已數年此病。
曰苦參入齒,其氣味傷腎,故使人腰重』三十二字,據晦明軒本删。
#33處: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34濾:原作『慮』,據晦明軒本改。
#35根:原作『少』,據晦明軒本改。
#36薄:原作『藻』,據晦明軒本改。
#37岩:晦明軒本作『宕』。
#38幹:原作『肝』,據晦明軒本改。
#39亦:晦明軒本作『今』。
#40潞:原作『路』,據晦明軒本改。
#41通脫木:原作『道脫水』,據晦明軒本改。
#42息:晦明軒本作『塞』。
#43木:晦明軒本作『木』。
#44元:原作『比』,據晦明軒本改。
#45一:晦明軒本作『二』。
#46刮:原作『刊』,據晦明軒本改。
#47即多:晦明軒本作『多即』。
#48揀:晦明軒本作『棟』。
#49煮:晦明軒本『煮』下有『取』字。
#50本:晦明軒本作『天』。
#51肥:晦明軒本作『微』。
#52花:晦明軒本作『莖』。
#53?:晦明軒本作『端』。
#54釆:晦明軒本作『結』。
#55肥:晦明軒本作『潤』。
#56肢:原作『枝』,據晦明軒本改。
#57上:晦明軒本作『土』。
#58甘:晦明軒本作『苦』。
#59煎:晦明軒本『煎』下有『至』字。
#60一:晦明軒本作『二』。
#61食前作兩服差:晦明軒本作『食後分二服』。
#62白:晦明軒本『白』上有『紅』字。
#63十:晦明軒本『十』下有『瓣』字。
#64蛇:晦明軒本作『蚯』。
#65不:晦明軒本作『宜』。
#66狂:原作『任』,據晦明軒本改。
#67紫:原作『子』,據晦明軒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