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禦制道德真經疏卷之一

關燈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

     疏:道以虛通為義,常以湛寂得名。

    所謂無極大道,衆生正性也。

    而言可道者,即是名言,謂可稱之法也。

    雖複稱可道,宜随機惬當,而有聲有說,非真常凝寂之道也。

    常道者,不可以名言辯,不可以思慮知,妙絕希夷,理窮恍惚。

    故知言象之表,方契凝常真寂之道。

    可道可說者,非常道也。

     名可名,非常名。

     疏:名者教也,前言可道,盛明於理,今言可名,次顯於教,真理既絕於言象,至教亦超於聲說。

    理既常道不可道,教亦可名非常名。

    欲明理教教理,不一不異也。

    然至道深玄,不可涯量,非無非有,不斷不常,而義有抑揚,教存漸頓,所以立常以破可,故言可道非常道。

    至論造極,處無可無不可。

    故《玉京經》雲:無可無不可,思與希微通。

     無名,天地之始。

     疏:始,本也。

    虛無至道,陶甄萬物,二儀三景,何莫由斯。

    故指此無名,為物之本,無名足可言說,明矣。

     有名,萬物之母。

     疏:母有名迹也。

    重玄之道,本自無名,從本降迹,稱謂斯起。

    所以聖人因無名立有名,寄有名诠無名也。

    方欲子育衆生,令其歸本,慈悲鞠養,有同母義。

     常無欲以觀其妙, 疏:妙,精微也。

    觀,照察也。

    其,己也。

    言人常能無欲無為,至虛至靜者,即能近鑒己身之妙道,遠鑒至理之精微也。

     常有欲以觀其徼。

     疏:言人不能無為恬淡,觀妙守真,妄起貪求,肆情染滞者,适見世境之有,未體即有之空,所以不察妙理之精微,唯睹死生之歸趣。

    前明無名有名之優劣,此顯有欲無欲之勝負。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疏:夫所觀之境唯一,能觀之智有殊,二觀既其不同,徼妙所以名異。

     同謂之妙。

     疏:玄者深遠之義,亦是不滞之名,有無二心,原乎一道,同出異名。

    異名一道,謂之深遠,深遠之玄,理歸無滞。

    既不滞有,又不滞無,二俱不滞,故謂之玄。

     玄之又玄。

     疏:有欲之人,唯滞於有,無欲之士,又滞於無,故說一玄以遣雙執。

    又恐行者滞於此玄,今說又玄,更祛後病。

    既而非但不滞於滞,亦乃不滞於不滞,此則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

     衆妙之門。

     疏:門,法門也。

    前以一中之玄,遣二偏之雙執,二偏之病既除,一中之藥還遣,唯藥與病,一時俱消,此乃妙極精微,窮理盡性,豈唯群聖之戶牖,抑亦衆妙之法門。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疏:神奇臭腐,《莊子□知北遊》篇黃帝謂知曰: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

     長短之相形。

     疏:凫胫短,鶴胫長者,《莊子□骈拇》第八篇文也。

     是以聖人。

     疏:凡聖人者略言有五,第一得道之聖,太上老君、諸天大聖是也。

    第二有天下之位,兼得仙之聖,伏羲、黃帝、颛顼、少昊、堯、舜是也。

    第三有天下之位,無得仙之聖,殷湯、文武是也。

    皆廓清六合,不言升天矣。

    第四博贍之聖,無天下之位,周公、孔子,制作禮樂,垂範百王,而無九五之位,而皆具天地合德之美也。

    第五有獨長之聖,而無博贍之名,亦具上衆美者,謂伯牙、師文為鼓琴之聖,子卿、綏明能棋之聖,锺期、延州知音之聖,韓娥、秦青讴之聖,龔叔、文摯智調之聖,離朱、師曠視聽之聖,張芝、锺繇草書之聖,今之明者理天下之聖也。

     萬物作而不辭, 疏:擊壤鼓腹者,《莊子。

    馬蹄》篇文也。

     功成不居。

     疏:日慎一日,《尚書》文也。

    夫功者,王功曰勳,輔成王業,若周公也。

    國功曰功,保全國家,若伊尹也。

    民功曰庸,施法于民,若後稷也。

    事功曰勞,以勞定國,若夏禹也。

    理功曰績,制法成理,若咎繇也。

    戰功曰多,克敵出奇,若韓信也。

    今明功者,玄功也,其功深遠曰玄,夫王者不妄於喜怒,則刑賞不濫,金革不起矣。

    不妄於求取,則賊斂不厚,供億不繁矣。

    不妄愛惡,則用舍必當,賢不肖别矣。

    不妄於近侍,則左右前後皆正人矣。

    不妄於土地,則兵革不出,士卒不勞矣。

    不妄於萬姓,則天下安矣。

    稠直如發者,《詩□小雅□都人士》篇之文也。

    言情性密緻,操行正直,如發之本末,無降殺也。

     不尚賢章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争。

     疏:雲從龍,風從虎者,《易□乾卦》孔子解九五之辭。

    飛龍在天,能應感應衆物,故叙水流濕、火就燥。

    雲從龍,風從虎,各随其類,自相應感,而況帝王升九五之位,萬國來庭?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此言水是陰,若流於地,必就於濕處。

    火是陽,若焚於薪,必就於燥處。

    言此二物無識無情,為氣相感,尚猶如此。

    又龍是水畜,雲是水氣,龍吟則景雲起。

    虎是威猛之獸,風是振動之物,虎嘯則谷風生。

    此二物有識有情,未若聖人降世,飛龍在天,聖賢相須,萬物交感,故廣陳其事爾。

    唐、虞在位,不乏元凱之臣,伊、呂升朝,自得台衡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