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卷之七
關燈
小
中
大
此謂德澤無私,所附者衆,棄義用武,即所存者寡也。
老子曰:以不義而得之,又不布施,患及其身,不能為人,又無以自為,可謂愚人,無以異於枭愛其子。
取之不義,積而不散,所謂養虎自敵,育枭自斃之也。
故持而備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然局固箱筐,終為大盜之資,安得長有也? 德之中有道,道之中有德,其化不可極。
有道者必有德。
有德者必有道。
道德充備,與變化無極也。
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萬事盡然,不可勝明,福至祥存,禍至祥先,見祥而為不善,即福不來,見不祥而行善,即禍不至。
利與害同門,禍與福同鄰,非神聖莫之能分。
故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
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言禍中有福,福中有禍。
夫見福而為祥,則知福為禍始;見禍而遽為善,則知禍為福先。
禍福之來,有如糾纏,自非至聖,莫知其極也。
人之将疾也,必先甘魚肉之味;國之将亡也,必先惡忠臣之語。
人病者,甘其口,美其味,必死之征。
國亂者,惡忠言,信邪說,必亡之兆。
故疾之将死者,不可為良醫,國之将亡者,不可為忠謀。
人将死者,醫雖良而莫救;國将亡者,忠雖盡而難存。
唯良醫忠臣,審必死而不救,察可存而為謀也。
修之身,然後可以治民;居家理治,然後可移宮長。
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有餘;修之國,其德乃豐。
以身觀彼,自家刑國,其要修身,在於全德。
民之所以生活,衣與食也,事周於衣食則有功,不周於衣食則無功,事無功,德不長。
衣食者,庶民之命;庶民者,君臣之本。
衣食既周於身,君臣長保於國也。
故随時而不成,無更其刑,順時而不成,無更而理,時将複起,是謂道紀。
時有興廢,運有休否。
不可以前時之繁政為今世之要理,言刑不可廢,理不可易,能知於此,道之紀綱也。
帝王富其民, 敦其本也。
霸王富其地, 務其廣也。
危國富其吏, 重斂則困。
治國若不足, 治亂也不足,将亂之征也。
亡國困倉虛。
費用無度,倉廪日虛,君荒民罷,不亡何待? 故曰上無事而民自富,上無為而民自化。
安其居,樂其業。
起師十萬,日費千金,師旅之後,必有兇年。
故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寶也。
兵革興之於前,兇荒随之於後,國費萬金,民罷煩役。
故知兇器非聖人之所寶。
和大怨必有餘怨,奈何其為不善也。
夫和怨者,謂主不明。
黜有功之臣,削有士之君,不忍一朝之忿,以為之患。
君赫怒於上,臣憤驕於下,奈何其為不善以積餘怨? 古者親近不以言,來遠不以言使,近者說,遠者來。
近說遠來者,在德不在言。
與民同欲即和,與民同守即固,與民同念即知,得民力者富,得民譽者顯。
行有召寇,言有緻禍,無先人言,後人已,附耳之言, 附傳也。
先言後傳之於耳。
流聞千裡。
言者禍也,舌者機也,出言不當,驷馬不追。
寇有所愛者利,禍有所起者言。
然言者無足而走,無翼而飛,白圭之玷,驷馬何追?言禍之疾也。
昔者中黃子曰:天有五方, 四方中央。
地有五行, 金、木、水、火、土也。
聲有五音, 宮、商、角、征、羽也。
物有五味, 甘、苦、辛、酸、鹹也。
色有五章, 青、黃、赤、白、黑也。
人有五位, 五髒也。
故天地之間有二十五人也。
二十五等人品,類各差也。
上五有神人、真人、道人、至人、聖人, 變化不測曰神,純素不雜曰真,通達無礙曰道,心洞玄微曰至,智周萬物曰聖。
次五有德人、賢人、智人、善人、辯人, 含畜曰德,人愛曰賢,明慧曰智,通恕曰善,文辭曰辯。
中五有公人、忠人、信人、義人、禮人, 無私曰公,奉君曰忠,不愆曰信,合宜曰義,恭柔曰禮。
次五有士人、工人、虞人、農人、商人, 事上曰士,監器曰工,掌山澤曰虞,治田曰農,通貨曰商。
下五有衆人、奴人、愚人、肉人、小人 庶類曰衆,伏役曰奴,昏昧曰愚,無慧曰肉,無識曰小人也。
上五之與下五,猶人之與牛馬也。
言賢愚有差,天地縣隔也。
聖人者,以目視,以耳聽,以口言,以足行。
在世聖人,六情滞隔,猶有因假。
真人者,不視而明,不聽而聰,不行而從,不言而公。
出世聖人,方寸已虛,觸塗無隔。
故聖人所以動天下者,真人未嘗過焉;賢人所以矯世俗者,聖人未嘗觀焉。
治世存真,各盡其分,故唐堯聖德以配天,仲武高亢以矯俗也。
所謂道者,無前無後,無左無右,萬物玄同,無是無非。
迎之無前,随之無後,孰能於左?誰知其右?泯然玄同,強名為道。
通玄真經卷之七竟
老子曰:以不義而得之,又不布施,患及其身,不能為人,又無以自為,可謂愚人,無以異於枭愛其子。
取之不義,積而不散,所謂養虎自敵,育枭自斃之也。
故持而備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然局固箱筐,終為大盜之資,安得長有也? 德之中有道,道之中有德,其化不可極。
有道者必有德。
有德者必有道。
道德充備,與變化無極也。
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萬事盡然,不可勝明,福至祥存,禍至祥先,見祥而為不善,即福不來,見不祥而行善,即禍不至。
利與害同門,禍與福同鄰,非神聖莫之能分。
故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
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言禍中有福,福中有禍。
夫見福而為祥,則知福為禍始;見禍而遽為善,則知禍為福先。
禍福之來,有如糾纏,自非至聖,莫知其極也。
人之将疾也,必先甘魚肉之味;國之将亡也,必先惡忠臣之語。
人病者,甘其口,美其味,必死之征。
國亂者,惡忠言,信邪說,必亡之兆。
故疾之将死者,不可為良醫,國之将亡者,不可為忠謀。
人将死者,醫雖良而莫救;國将亡者,忠雖盡而難存。
唯良醫忠臣,審必死而不救,察可存而為謀也。
修之身,然後可以治民;居家理治,然後可移宮長。
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有餘;修之國,其德乃豐。
以身觀彼,自家刑國,其要修身,在於全德。
民之所以生活,衣與食也,事周於衣食則有功,不周於衣食則無功,事無功,德不長。
衣食者,庶民之命;庶民者,君臣之本。
衣食既周於身,君臣長保於國也。
故随時而不成,無更其刑,順時而不成,無更而理,時将複起,是謂道紀。
時有興廢,運有休否。
不可以前時之繁政為今世之要理,言刑不可廢,理不可易,能知於此,道之紀綱也。
帝王富其民, 敦其本也。
霸王富其地, 務其廣也。
危國富其吏, 重斂則困。
治國若不足, 治亂也不足,将亂之征也。
亡國困倉虛。
費用無度,倉廪日虛,君荒民罷,不亡何待? 故曰上無事而民自富,上無為而民自化。
安其居,樂其業。
起師十萬,日費千金,師旅之後,必有兇年。
故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寶也。
兵革興之於前,兇荒随之於後,國費萬金,民罷煩役。
故知兇器非聖人之所寶。
和大怨必有餘怨,奈何其為不善也。
夫和怨者,謂主不明。
黜有功之臣,削有士之君,不忍一朝之忿,以為之患。
君赫怒於上,臣憤驕於下,奈何其為不善以積餘怨? 古者親近不以言,來遠不以言使,近者說,遠者來。
近說遠來者,在德不在言。
與民同欲即和,與民同守即固,與民同念即知,得民力者富,得民譽者顯。
行有召寇,言有緻禍,無先人言,後人已,附耳之言, 附傳也。
先言後傳之於耳。
流聞千裡。
言者禍也,舌者機也,出言不當,驷馬不追。
寇有所愛者利,禍有所起者言。
然言者無足而走,無翼而飛,白圭之玷,驷馬何追?言禍之疾也。
昔者中黃子曰:天有五方, 四方中央。
地有五行, 金、木、水、火、土也。
聲有五音, 宮、商、角、征、羽也。
物有五味, 甘、苦、辛、酸、鹹也。
色有五章, 青、黃、赤、白、黑也。
人有五位, 五髒也。
故天地之間有二十五人也。
二十五等人品,類各差也。
上五有神人、真人、道人、至人、聖人, 變化不測曰神,純素不雜曰真,通達無礙曰道,心洞玄微曰至,智周萬物曰聖。
次五有德人、賢人、智人、善人、辯人, 含畜曰德,人愛曰賢,明慧曰智,通恕曰善,文辭曰辯。
中五有公人、忠人、信人、義人、禮人, 無私曰公,奉君曰忠,不愆曰信,合宜曰義,恭柔曰禮。
次五有士人、工人、虞人、農人、商人, 事上曰士,監器曰工,掌山澤曰虞,治田曰農,通貨曰商。
下五有衆人、奴人、愚人、肉人、小人 庶類曰衆,伏役曰奴,昏昧曰愚,無慧曰肉,無識曰小人也。
上五之與下五,猶人之與牛馬也。
言賢愚有差,天地縣隔也。
聖人者,以目視,以耳聽,以口言,以足行。
在世聖人,六情滞隔,猶有因假。
真人者,不視而明,不聽而聰,不行而從,不言而公。
出世聖人,方寸已虛,觸塗無隔。
故聖人所以動天下者,真人未嘗過焉;賢人所以矯世俗者,聖人未嘗觀焉。
治世存真,各盡其分,故唐堯聖德以配天,仲武高亢以矯俗也。
所謂道者,無前無後,無左無右,萬物玄同,無是無非。
迎之無前,随之無後,孰能於左?誰知其右?泯然玄同,強名為道。
通玄真經卷之七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