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十 婦人雜病諸候四(凡五十論)
關燈
小
中
大
陽明之經,胃之脈也,其直者,從缺盆下于乳。
因勞動則腠理虛,受風邪,入于榮衛,榮衛痞澀,血氣不流,熱結于乳,故令乳腫。
其結腫不散,則成癰。
一百二十八、妒乳候 此由新産後,兒未能飲之,及飲不洩;或斷兒乳,撚其汁法不盡,皆令乳汁蓄結,與血氣相搏,即壯熱、大渴引飲,牢強掣痛、手不得近是也。
初覺,便以手助撚其汁,并令傍人助嗍引之;不爾,成瘡有膿。
其熱勢盛,則成癰。
一百二十九、乳癰候 腫結皮薄以澤,是癰也。
足陽明之經脈,有從缺盆下于乳者,勞傷血氣,其脈虛,腠理虛,寒客于經絡,寒搏于血,則血澀不通,其氣又歸之,氣積不散,故結聚成癰者。
癰氣不宣,與血相搏,則生熱;熱盛乘于血,血化成膿;亦有因乳汁蓄結,與血相搏,蘊積生熱,結聚而成乳癰。
年四十已還,治之多愈;年五十以上,慎,不當治之,多死。
不治,自當終年。
又,懷娠發乳癰腫及體結癰,此無害也。
蓋懷胎之癰,病起陽明,陽明胃之脈也,主肌肉,不傷髒,故無害。
診其右手關上脈,沉則為陰,虛者則病乳癰。
乳癰久不瘥,因變為。
《養生方》雲:熱食汗出,露乳傷風,喜發乳腫,名吹乳,因喜作癰。
一百三十、發乳潰後候 此謂癰疽發于乳,膿潰之後,或虛,或疼痛,或渴也。
凡發乳潰後,出膿血多,則腑髒虛燥,則渴而引飲。
飲入腸胃,腸胃虛,則變下痢也。
一百三十一、乳瘡候 此謂膚腠理虛,有風濕之氣乘虛客之,與血氣相搏,而熱加之,則生瘡也。
一百三十二、疽發乳候 腫而皮強,上如牛領之皮,謂之疽也。
足陽明之脈,有從缺盆下于乳者,其脈虛則腠理開,寒氣客之,寒搏于血,則血澀不通,故結腫;而氣又歸之,熱氣淳盛,故成疽也。
熱久不散,則肉敗為膿也。
一百三十三、乳結核候 足陽明之經脈,有從缺盆下于乳者,其經虛,風冷乘之,冷折于血,則結腫。
夫腫熱則變敗血為膿,冷則核不消。
又重疲勞,動氣而生熱,亦烊。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踞,以兩手從曲腳内入,據地,曲腳加其上,舉尻。
其可用行氣。
愈瘰,乳痛。
交兩腳,以兩手從曲腳極,舉十二通,愈瘰、乳痛也 一百三十四、乳石癰候 乳石癰之狀,微強不甚大,不赤,微痛熱,熱自歇,是足陽明之脈,有下于乳者,其經虛,為風寒氣客之,則血澀結成癰腫。
而寒多熱少者,則無大熱,但結核如石,謂之乳石癰 一百三十五、發背候 五髒不調則緻疽,疽者,腫結皮強,如牛領之皮。
六腑不和則緻癰,癰者,腫結薄以澤是也。
腑與髒為表裡,其經脈循行于身,俞皆在背;腑髒不調和,而腠理開,受于風寒,折于血,則結聚成腫,深則為疽,淺乃為癰。
随寒所客之處,血則痞澀不通,熱又加之,故成癰疽發背也。
一百三十六、改訾候 此為内癰發于脅,名為改訾。
由邪氣聚在下管,與經絡血氣相搏所生也。
至其變敗,狀如癰疽。
一百三十七、發乳後渴候 此謂發乳膿潰之後,血氣虛竭,腑髒焦燥,故令渴也。
渴引飲水止,飲入腸胃,則變為下痢也。
一百三十八、發乳下痢候 此謂發乳而腸胃虛,受冷則下痢也。
大腸為金,水谷之道;胃為土,水谷之海也。
金土子母,而足陽明為胃之經,其脈有從缺盆下于乳者。
因勞傷,其脈虛而受風寒,風寒搏血,氣血痞澀不通,故結癰腫。
腫結皮薄以澤者,為癰。
而風氣乘虛入胃,則水谷糟粕變敗不結聚,腸虛則洩為痢。
金土子母俱虛,故發乳而複痢也。
又,發乳渴引飲多,亦變痢也。
一百三十九、發乳久不瘥候 此謂發乳癰而有冷氣乘之,故癰疽結,經久不消不潰;而為冷所客,則膿汁出不盡,而久不瘥。
一百四十、發乳餘核不消候 此謂發乳之後,餘熱未盡,而有冷氣乘之,故餘核不消。
複遇熱,蘊積為膿。
亦有淋瀝不瘥,而變為也。
一百四十一、發乳候 此謂因發癰瘡,而膿汁未盡,其瘡暴瘥,則惡汁内食,後更發,則成者也。
因勞動則腠理虛,受風邪,入于榮衛,榮衛痞澀,血氣不流,熱結于乳,故令乳腫。
其結腫不散,則成癰。
一百二十八、妒乳候 此由新産後,兒未能飲之,及飲不洩;或斷兒乳,撚其汁法不盡,皆令乳汁蓄結,與血氣相搏,即壯熱、大渴引飲,牢強掣痛、手不得近是也。
初覺,便以手助撚其汁,并令傍人助嗍引之;不爾,成瘡有膿。
其熱勢盛,則成癰。
一百二十九、乳癰候 腫結皮薄以澤,是癰也。
足陽明之經脈,有從缺盆下于乳者,勞傷血氣,其脈虛,腠理虛,寒客于經絡,寒搏于血,則血澀不通,其氣又歸之,氣積不散,故結聚成癰者。
癰氣不宣,與血相搏,則生熱;熱盛乘于血,血化成膿;亦有因乳汁蓄結,與血相搏,蘊積生熱,結聚而成乳癰。
年四十已還,治之多愈;年五十以上,慎,不當治之,多死。
不治,自當終年。
又,懷娠發乳癰腫及體結癰,此無害也。
蓋懷胎之癰,病起陽明,陽明胃之脈也,主肌肉,不傷髒,故無害。
診其右手關上脈,沉則為陰,虛者則病乳癰。
乳癰久不瘥,因變為。
《養生方》雲:熱食汗出,露乳傷風,喜發乳腫,名吹乳,因喜作癰。
一百三十、發乳潰後候 此謂癰疽發于乳,膿潰之後,或虛,或疼痛,或渴也。
凡發乳潰後,出膿血多,則腑髒虛燥,則渴而引飲。
飲入腸胃,腸胃虛,則變下痢也。
一百三十一、乳瘡候 此謂膚腠理虛,有風濕之氣乘虛客之,與血氣相搏,而熱加之,則生瘡也。
一百三十二、疽發乳候 腫而皮強,上如牛領之皮,謂之疽也。
足陽明之脈,有從缺盆下于乳者,其脈虛則腠理開,寒氣客之,寒搏于血,則血澀不通,故結腫;而氣又歸之,熱氣淳盛,故成疽也。
熱久不散,則肉敗為膿也。
一百三十三、乳結核候 足陽明之經脈,有從缺盆下于乳者,其經虛,風冷乘之,冷折于血,則結腫。
夫腫熱則變敗血為膿,冷則核不消。
又重疲勞,動氣而生熱,亦烊。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
《養生方·導引法》雲:踞,以兩手從曲腳内入,據地,曲腳加其上,舉尻。
其可用行氣。
愈瘰,乳痛。
交兩腳,以兩手從曲腳極,舉十二通,愈瘰、乳痛也 一百三十四、乳石癰候 乳石癰之狀,微強不甚大,不赤,微痛熱,熱自歇,是足陽明之脈,有下于乳者,其經虛,為風寒氣客之,則血澀結成癰腫。
而寒多熱少者,則無大熱,但結核如石,謂之乳石癰 一百三十五、發背候 五髒不調則緻疽,疽者,腫結皮強,如牛領之皮。
六腑不和則緻癰,癰者,腫結薄以澤是也。
腑與髒為表裡,其經脈循行于身,俞皆在背;腑髒不調和,而腠理開,受于風寒,折于血,則結聚成腫,深則為疽,淺乃為癰。
随寒所客之處,血則痞澀不通,熱又加之,故成癰疽發背也。
一百三十六、改訾候 此為内癰發于脅,名為改訾。
由邪氣聚在下管,與經絡血氣相搏所生也。
至其變敗,狀如癰疽。
一百三十七、發乳後渴候 此謂發乳膿潰之後,血氣虛竭,腑髒焦燥,故令渴也。
渴引飲水止,飲入腸胃,則變為下痢也。
一百三十八、發乳下痢候 此謂發乳而腸胃虛,受冷則下痢也。
大腸為金,水谷之道;胃為土,水谷之海也。
金土子母,而足陽明為胃之經,其脈有從缺盆下于乳者。
因勞傷,其脈虛而受風寒,風寒搏血,氣血痞澀不通,故結癰腫。
腫結皮薄以澤者,為癰。
而風氣乘虛入胃,則水谷糟粕變敗不結聚,腸虛則洩為痢。
金土子母俱虛,故發乳而複痢也。
又,發乳渴引飲多,亦變痢也。
一百三十九、發乳久不瘥候 此謂發乳癰而有冷氣乘之,故癰疽結,經久不消不潰;而為冷所客,則膿汁出不盡,而久不瘥。
一百四十、發乳餘核不消候 此謂發乳之後,餘熱未盡,而有冷氣乘之,故餘核不消。
複遇熱,蘊積為膿。
亦有淋瀝不瘥,而變為也。
一百四十一、發乳候 此謂因發癰瘡,而膿汁未盡,其瘡暴瘥,則惡汁内食,後更發,則成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