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一 水腫病諸候(凡二十二論)

關燈
一、水腫候 腎者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克水。

    脾與胃合,相為表裡。

    胃為水谷之海,今胃虛不能傳化水氣,使水氣滲溢經絡,浸漬腑髒。

    脾得水濕之氣,加之則病,脾病則不能制水,故水氣獨歸于腎。

    三焦不瀉,經脈閉塞,故水氣溢于皮膚而令腫也。

    其狀:目裡上微腫,如新卧起之狀,頸脈動,時咳,股間冷,以手按腫處,随手而起,如物裡水之狀,口苦舌幹,不得正偃,偃則咳清水;不得卧,卧則驚,驚則咳甚;小便黃澀是也。

     水病有五不可治:第一唇黑傷肝,第二缺盆平傷心,第三臍出傷脾,第四足下平滿傷腎,第五背平傷肺。

    凡此五傷,必不可治。

     脈沉者水也。

    脈洪大者可治,微細者死。

    其湯熨針石,别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後《養生方》雲:十一月,勿食經夏自死肉脯,内動于腎,喜成水病。

     又雲:人卧,勿以腳懸踏高處,不久遂緻成腎水也。

     《養生方·導引法》雲:蛤蟆行氣,正坐,動搖兩臂,不息十二通。

    以治五勞、水腫之 二、水通身腫候 水病者,由腎脾俱虛故也。

    腎虛不能宣通水氣,脾虛又不能制水,故水氣盈溢,滲液皮膚,流遍四肢,所以通身腫也。

    令人上氣,體重,小便黃澀,腫處按之随手而起是也。

     三、風水候 風水病者,由脾腎氣虛弱所為也。

    腎勞則虛,虛則汗出,汗出逢風,風氣内入,還客于腎,脾虛又不能制于水,故水散溢皮膚,又與風濕相搏,故雲風水也。

    令人身浮腫,如裡水之狀,頸脈動,時咳,按腫上凹而不起也,骨節疼痛而惡風是也。

     脈浮大者,名曰風水也。

     四、十水候 十水者,青水、赤水、黃水、白水、黑水、懸水、風水、石水、暴水、氣水也。

    青水者,先從面目,腫遍一身,其根在肝。

    赤水者,先從心腫,其根在心。

    黃水者,先從腹腫,其根在脾。

    白水者,先從腳腫,上氣而咳,其根在肺。

    黑水者,先從腳趺腫,其根在腎。

    懸水者,先從面腫至足,其根在膽。

    風水者,先從四肢起,腹滿大,身盡腫,其根在胃。

    石水者,先從四肢,小腹腫獨大,其根在膀胱。

    暴水者,先腹滿,其根在小腸。

    氣水者,乍盛乍虛,乍來乍去,其根在大腸。

    皆由榮衛痞澀,三焦不調,腑髒虛弱所生。

    雖名證不同,并令身體虛腫,喘息上氣,小便黃澀也。

     五、大腹水腫候 夫水腫病者,皆由榮衛痞澀,腎脾虛弱所為。

    而大腹水腫者,或因大病之後,或積虛勞損,或新熱食竟,入于水,自漬及浴,令水氣不散,流溢腸外,三焦閉塞,小便不通,水氣結聚于内,乃腹大而腫。

    故四肢小,陰下濕,手足逆冷,腰痛,上氣,咳嗽,煩疼,故雲大 六、身面卒洪腫候 身面卒洪腫者,亦水病之候,腎脾虛弱所為。

    腎主水,腎虛故水妄行;脾主土,脾虛不能克制水,故水流溢,散于皮膚,令身體卒然洪腫,股間寒,足壅是也。

     七、石水候 腎主水,腎虛則水氣妄行,不根據經絡,停聚結在臍間,小腹腫大,硬如石,故雲石水。

    其候引脅下脹痛,而不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