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五分)雞子黃調塗舌上,咽津無妨。

     青液散 治重舌并口瘡。

     青黛樸硝(各一錢)龍腦(一字)蜜調鵝羽蘸敷。

     瀉黃散 治弄舌兼治木舌。

     藿香葉炒山栀石膏甘草防風 卷二雜症 口 小兒生後,宜勤看口,有口糜者,膀胱移熱于小腸,腸膈不便,上為口糜,導赤合五苓治之。

     鵝口者,初生白屑滿舌,如鵝之口,乃胎熱所緻,用發纏指上,蘸薄荷自然汁拭之。

     如不已,更以粟米煎濃汁拭之,外用 過黃丹滲患處。

     初生一複時,滿口上下牙齒,忽變白色,恍如齒牙,名曰馬牙驚,不治。

    若因将養過溫,積熱熏蒸于上,發為口瘡,宜炒焦幹姜,同黃連為末敷之,以木通散(見胎熱)與乳母服。

     如不愈,更以礬湯浸腳,上半日,以蜜炙黃柏、炒僵蠶末敷之立效。

    如隻口角爛瘡,發灰以豬脂調敷即愈。

     導赤散 生地木通赤茯麥冬甘草燈心 五芩散 豬苓赤茯赤芍白術肉桂 口糜散 口瘡糜爛神效。

     黃柏黃連(各一兩)雄黃沒藥(各二錢)片腦(五分) 為末幹摻瘡上。

     卷二雜症 耳 小兒腎氣實,其熱上沖于耳,使津液壅滞,化為稠膿,或為清汁,亦有沐浴水入耳中,血氣凝滞,漸生疳臭,久乃成聾。

    湯氏有五耳之名,其本則一,宜龍骨散吹之,外服化毒退熱之劑。

     膽氣不舒,風邪乘襲,少火被郁,兩耳腫痛,内流清水,久則變為膿血,身發寒熱,耳内如沸湯之響,此風火燥幹膽汁之候,治宜舒膽湯。

     耳中幹耵,無膿無水,痛如針刺,久則焚槁成聾矣,速宜平火湯重劑服之,或以柴胡聰耳湯消息調之。

     龍骨散 龍骨(研)明礬(,各三錢)黃丹(,二錢)胭脂(一錢)麝香(少許,同為末)先撚去膿汁,次用鵝管吹入。

     吳遇齋曰:瘡在耳外,用雄黃一錢,紅棗一枚去核,包黃在内,火煨存性,取黃研細,搽上即愈。

    瘡在耳内,用魚首石煉存性,碾細,加朱、麝各少許同碾,吹入自愈。

     方鹿村曰:耳後膿瘡,用柿餅蒂七八個,燒灰,将熄時,以碗覆之,冷定為末,入輕粉一錢,香油調塗即愈。

     舒膽湯 當歸白芍元參花粉炒山栀柴胡石菖蒲 平火湯 熟地生地麥冬玄參菖蒲 柴胡聰耳湯 柴胡(三錢)連翹(四錢)當歸甘草人參(各一錢)虻蟲(三個,去翅足)水蛭(五分)麝香(少許,三件另研)生姜(一片) 各藥煎好,去渣入三末,再煎一二沸,食少遠,熱服。

     程慶其曰:有蟲入耳中,痛不可忍,極似幹耵症,用生姜擦貓鼻,取尿滴耳中即出。

     仇芑軒曰:有耵燥暴聾者,用全蠍去毒為末,酒調滴耳中,聞水聲即愈。

     卷二雜症 目 目黑睛屬肝,白睛屬肺,瞳人屬腎,上下胞屬脾,大小角屬三焦,心者,往來機發之輪,故目内赤者,心家積熱上攻,導赤散(見口)主之。

    青者肝熱,瀉青丸主之。

    黃者脾熱,瀉黃散(見舌)主之。

    有視物不明,不腫、不痛、不赤,無翳膜,或見黑花,無眼光者,是肝腎陰虛,不可服涼藥,宜滋陰腎氣丸主之。

    有初生眼閉者,由産母食熱物毒物所成,以熊膽少許,蒸水洗之,日七次。

    如三日不開,與地黃湯服之,乳母與木通散(見胎熱)服之。

    乳母食熱物毒物,令兒眼赤者,消風散加減調之。

    時氣風熱,眼昏紅腫者,開明湯、沖和湯主之。

    鬥睛,牛黃膏主之。

    疳眼流膿生眵,龍膽飲子治之。

    痘毒及無辜疳入眼,羊肝散治之。

    初生洗拭不淨,穢汁浸漬眼中,兩角赤爛,至長不瘥,又有難産,轉側差遲,血壓兒首,灌注入眼,生下不見瞳人,外胞赤腫,上下弦爛,亦宜生地湯服之,四神散洗之,不可服重劑寒涼,緻傷髒腑。

    若因肝氣上沖,腦汁大墜,翳膜卷簾,非服補腦還睛丸不可。

     諸不治症 白珠如炙腦髓,翳如梅花蕊,瞳人散亂,青光瞎,白珠膿出,内翳裹睛,血脈脹出,瞳人打破,白翳貫心,烏珠突起。

     瀉青丸 龍膽草栀子仁大黃羌活防風(各一錢)當歸川芎(各一錢五分)蜜丸,竹葉薄荷湯下。

     滋陰腎氣丸 熟地(三兩)山藥歸尾丹皮北味柴胡(各五錢)茯苓澤瀉(各二錢五分)生地(酒炒,四兩)蜜丸,辰砂為衣,每十丸,空心白湯下。

     張迂庵曰:人至中年,腎水衰耗,兩目昏花,極宜六味地黃丸加枸杞、甘菊、沙苑蒺藜常服。

    平素火盛者,入酒炒黃柏一兩,火虧者,入肉桂一兩。

    眼昏兼虛熱,紅腫澀痛者,此丸減少作湯,加枸杞、甘菊,數服自愈,不得妄用風藥,緻損真元。

     生地黃湯 生地赤芍歸尾川芎甘草花粉燈心 消風湯 防風茯苓蟬蛻陳皮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