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之,穴也,以手重按,病患呼:“”,是其穴處,蓋因其痛也。

    從下行第七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開肩取之,膈關穴也。

    從膈關下行第九椎下,相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魂門穴也。

    從魂門下行第十椎下,去脊中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陽綱穴也。

    從陽綱下行第十一椎下,去脊中三寸半,正坐取之,意舍穴也。

    從意舍下行第十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胃倉穴也。

    從胃倉下行第十三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肓門穴也。

    從肓門下行第十四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志室穴也。

    從志室下行第十九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伏而取之,胞肓穴也。

    從胞肓下行第二十一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伏而取之,秩邊穴也。

     從秩邊下行在尻臀下,陰股上約紋中,承扶穴也。

    從殷門外循斜上一寸,屈膝得之,浮穴也,故在委陽穴上一寸也。

    從浮下行,仍在承扶穴下六寸,屈伸取之,委陽穴也,而與會陽下合中也。

    從委陽下行,中央約紋動脈陷中,令人仰颏至地,伏卧取之,委中穴也。

    從委中下行,膝約紋下三寸,合陽穴也。

    從合陽下行,腸中央陷中,腳跟上七寸,承筋穴也。

    從承筋下行,腿肚下尖分肉間陷中,承山穴也。

    從承山斜行,足外踝後上七寸陷中,飛揚穴也。

    從飛揚下行,足外踝上三寸筋骨之間,附陽穴也。

    從附陽下行,足外踝後五分,跟骨上陷中,細動脈應手,昆侖穴也。

    從昆侖下行,足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仆參穴也。

    從仆參行足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許白肉際,申脈穴也。

    從申脈下行一寸,金門穴也。

    從金門行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京骨穴也。

    按而得之,小指本節後大骨,名京骨,其穴在骨下。

    從京骨行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赤白肉際,束骨穴也。

    從束骨行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通谷穴也。

    從通谷行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至陰穴也。

     膀胱經穴圖 卷四 心包絡解 張介賓曰:心包一髒,《難經》言其無形。

    滑壽曰:心包一名手心主。

    以髒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其與橫膜相粘,而黃脂裹者心也;脂KT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

    此說為是,凡言無形者非。

    《靈蘭秘典論》有:十二官,獨少心包一官。

    而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二句。

    今考心包,髒居膈上,經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實臣使也。

    此一官即此經之謂欤。

     手厥陰心包絡圖 卷四心包絡解 心包絡經循行經文 手厥陰心主包絡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曆絡三焦。

    其支者,循胸中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内,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心包絡經循行圖 卷四心包絡解 心包絡經循行歌 手厥陰心主起胸,屬包下膈三焦宮,支者循胸出脅下,脅下連腋三寸同,仍上抵腋循内,太陰少陰兩經中,指透中沖支者别,小指次指絡相通。

     【注】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于胸中,出而外行天池穴,屬心包絡之經也。

    内行下膈,曆絡三焦者,散布于腹之上、中、下也。

    其支者,循胸中出腋下三寸,即天池穴處也。

    從天池循内至天泉,從天泉穴行手太陰、手少陰兩脈之間,入肘内曲澤穴,下臂行兩筋之間,門、間使、内關、大陵四穴,入掌中勞宮穴,從勞宮循中指出其端,中沖穴也。

     其本支之别支,别行掌中,循小指次指之端,以交于手少陽三焦經也。

     卷四心包絡解 心包絡經穴歌 心包九穴天池近,天泉曲澤門認,間使内關逾大陵,勞宮中沖中指盡。

     卷四心包絡解 心包絡經分寸歌 心絡起自天池間,乳後傍一腋下三,天泉繞腋下二寸,曲澤屈肘陷中參,門去腕後五寸,間使腕後三寸然,内關去腕後二寸,大陵掌後橫紋間,勞宮屈拳名指取,中指之末中沖端。

     【注】天池穴,在乳傍一二寸許,直腋下行三寸,脅之撅起肋骨間,是其穴也。

    從天池穴斜上,繞腋循臂内廉下行二寸,舉臂取之,天泉穴也。

    從天泉穴下行,肘内廉大筋内側,橫紋頭下陷中動脈,曲澤穴也。

    從曲澤穴下行,掌後去腕五寸,門穴也。

    從門穴下行,掌後去腕三寸,兩筋間陷中,間使穴也。

    從間使穴下行,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内關穴也。

    從内關穴下行,掌後骨下橫紋中兩筋間陷中,大陵穴也。

    從大陵穴下行,掌中央動脈,屈無名指取之,勞宮穴也。

    從勞宮穴下行,手中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許陷中,中沖穴也。

     心包絡經穴圖